如何客觀全面地評價宋義的一生?

蔣麗琴


項羽,是那個被我們稱為霸王的男人。

霸王二十四歲那年,還只是個在吳地小有名義的青年,那一年,他跟他的叔父項梁一道起兵反秦,靠著八千子弟兵渡過淮河,迅速壯大。

不幸的是,他的叔父驕傲輕敵,很快被大秦最後一個名將章邯所算計,身死定陶,而他的軍權,也被他叔侄所立的楚懷王限制住,他從一個政治新星變為一名普通的將軍。

在遭遇叔父身死、軍權被限的時候,他又被命為次將,聽命於一個從前沒什麼名聲的人,一道北上救趙。

這個從前沒什麼名聲的人,名字叫宋義。

宋義曾在他叔父項梁身死前勸他叔父戒驕戒躁,否則必敗,但他叔父不聽。

宋義見他叔父不聽勸,知道他叔父的死期不遠了,於是討得一份可以遠離他叔父的差事,作為使臣,出使齊國去了。

因為宋義曾準確預見了項梁的兵敗,所以被評價為「知兵」,也就是懂軍事,因為被認為懂軍事,又老成持重,所以被認命為救趙的主將。

在北上救趙的途中,宋義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後乾脆不走了。——因為他想坐山觀虎鬥,待秦趙兩軍兩敗俱傷之際,再去打秦軍。

你也不能說他的思路不對,但項羽認為他的思路不對,所以項羽就殺了他,奪去了他的軍權。

項羽不止殺了他,還追殺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當時正在去齊國的路上,咔嚓一聲,也沒了性命,父子二人,性命就這麼輕飄飄地沒了。

但這不是故事的終點。

宋義是個老謀深算的傢伙,自己在楚國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勢力,又安排兒子去齊國,還把孫子宋昌放到了楚國另一實力派人物的身邊,這便是狡兔三窟。

這個實力派人物是劉邦,宋昌以家吏的身份跟在劉邦身邊,劉邦在滎陽一線跟項羽惡鬥時,宋昌的官職是都尉。

雖然宋昌沒能在楚漢之中立下赫赫戰功,但俗話說,是金子總會花光的,啊不對,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宋昌後來以中尉的身份跟在劉邦的兒子劉恆的身邊。

稍微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劉恆雖不是太子,但卻成為了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如果沒有宋昌,恐怕未必會有「文景之治」。

此事還要從當時還只是代王的劉恆說起。

那一年,劉恆已經當了好多年的代王了,當時的代王,是真正的一國之王,劉恆有自己的國家,有自己的紀年,有自己的政府,有自己的軍隊。

劉恆對自己的位子感到滿意。就在此時,中央政府的大員給他捎來話,說要讓他更進一步,立他為天子,天上掉餡餅一樣。

對於此等好事,劉恆是很慎重的,召集了群臣商議,幾乎所有臣子都認為,長安不可去,去了不但當不上皇帝,還會沒命的,只有中尉宋昌認為當去,並給出了四點理由:

①劉邦即皇帝位後,其他諸侯都失去了做皇帝的可能,如今能繼承帝位的,只有劉邦的子孫。

②劉邦晚年大封子侄,使劉氏子孫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其他人即便是有心想反,也是無能為力。

③天下民心歸劉,其他人縱使想反,也只是一小撮亂黨而已,只要是智商在線的,便不會去做自尋死路的一小撮亂黨。

④劉邦的兒子中,只剩下了劉恆和劉長,而劉恆最長,仁孝之名天下知,被擁立為君,完全能夠服眾。

但因為只有宋昌一人認為當去,小心謹慎的劉恆還是拿不定主意,又去跟母親薄太后商量,商量後又去占卜,之後又派舅舅去長安打探,才確定宋昌是正確的,啟程去往長安,登基坐殿。

在劉恆進長安前,迎立劉恆為帝的太尉周勃本想單獨跟劉恆說幾句話,結果被宋昌用十四個字來了個下馬威,周勃見情況不妙,趕緊乖乖地交出玉璽。

這十四個字是: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點一下句讀後,是這個樣子的: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第一個「公」是公家的意思,與「私」相對,第二個「公」是對周勃的敬稱,我們常在舊小說中聽到的「主公」、「明公」等都屬於敬稱中的一種,當然,如果自己稱自己為「公」便是罵人了,劉邦跟陸賈初相見時,便自稱「公」,用以罵陸賈。

這十四個字的意思是:如果您要說的話是出於公心的話,便說;如果是出於私意的,那麼便不要說了,因為王是沒有私心的。

這十四個字非常狠,以至於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也化用了這句,你猜猜是哪一段化用的,出自哪個角色之口?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孝文本紀》、《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


遙望燕園


古往今來,許多人拿運氣,背景,金錢當能力,因一時得勢,錯誤估計自己的實力,置自己於危難之地者,屢見不鮮。比如張學良。



宋義也是其中不幸者之一,即使沒有項羽,他也會遇到仇羽,戰亂年代不同於平時,誰厲害誰上,誰佔著茅坑不拉屎就會成為各路英雄的絆腳石。宋義之能,也就是謀士之才,偏偏要把他放在將軍的位置上,令才不配位,這是他悲劇的根源。



殺宋義的是項羽,但另一個隱形殺手常被忽略,那就是懷王熊心。熊心破格重用宋義,意在節制項羽叔侄,搞權力平衡,加強君權,為了這個目的,他將宋義置於冠軍將軍位置,如果宋義有能力與項家抗衡,就成功了。如果宋義不行,就成為熊心的擋箭牌。



放對位置,宋義也可能成為一代名臣,放不對就是身敗名裂。宋義故事,足為古今志大才疏者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