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殺了大將宋義?項羽又為何要坑殺二十萬秦軍?

Blood_puppet


這是兩個問題啊,項羽殺宋義是在項羽還是副將的時候,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是在項羽西進,已經快攻入咸陽的時候!

項羽殺了宋義,才取得楚軍的軍權

項梁在定陶之戰中,被秦軍將領章邯打敗,並且被殺。章邯打敗項梁以後,認為楚軍兵力已不足為慮,於是引兵渡過黃河,攻打趙國,大敗趙兵後,開始圍攻趙國鉅鹿城。

接到趙國求救,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出兵救趙,其他將領都為宋義部屬,號為卿子冠軍。

但是,宋義行軍到安陽,卻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前進。宋義的意思是“坐山觀虎鬥”,等秦趙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

而項羽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應該儘快出兵,攻擊鉅鹿城外的秦軍,而趙國軍隊可以從裡面反攻,這樣內外夾擊,秦軍腹背受敵,必然能勝。

宋義卻不認同,堅持“坐山觀虎鬥”策略,並且下令,不聽指揮的斬首。隨後,宋義派他的兒子宋襄去輔助齊王,並且親自送到無鹽,大宴賓客。

那時候,天降大雨,天寒地凍,士兵們凍餓交加。於是,項羽對士兵說“正當合力攻秦,我們卻久留而不前進。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窮困,士卒只能吃芋頭、豆子,軍中沒有存糧,宋義卻大宴賓客,不肯引兵渡河從趙國取得糧食,與趙國合力攻打秦國,卻說‘趁著他們疲憊。’憑秦朝的強盛,攻打新建立的趙國,勢必破趙。趙國破滅,秦更強大,還有什麼秦兵疲憊的機會可乘?況且我們楚兵新近失敗,楚王坐不安席,把全國兵力都集中起來,交給上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現在上將軍不體恤士卒,卻去鑽營私利,不是安定社稷的臣子。”

隨後,項羽早晨去見上將軍宋義時,就在營帳中斬下了宋義的頭顱,在軍中發佈命令說:“宋義與齊國同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掉他!”這時,諸將都畏服,不敢有異議。

大家都說:“首先擁立楚王的,是項將軍家,現在又是將軍誅殺了亂臣賊子。”於是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又派人去追宋義的兒子,追到齊國,殺了他。又派桓楚去向楚懷王報告,楚懷王於是傳令讓項羽擔任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等都歸項羽屬下。

項羽殺死卿子冠軍以後,威名震撼楚國,在諸侯中赫赫有名。隨後,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殺掉蘇角,俘虜秦將王離,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並且威逼章邯投降。

自此,項羽完全確立其在諸侯軍中的領導地位。

項羽坑殺20萬秦軍,是怕進入咸陽以後,秦軍反叛

章邯投降項羽以後,項羽立章邯為雍王,安置在楚軍軍中。任命長史司馬欣為上將軍,統率秦軍打先鋒,向咸陽進發。

當軍隊到了新安,諸侯軍中有服徭役或屯戍邊關的官兵,以前路過秦中時,秦中官兵待他們非常苛刻,並且虐待非禮他們,等到秦軍投降諸侯軍後,諸侯軍中的官兵便乘戰勝之威,將秦軍官兵視為奴隸、俘虜使喚,隨便折磨、侮辱他們。

於是,秦軍官兵很多人偷偷議論說:“章將軍等欺騙我們投降諸侯,如果攻入關中,擊破秦國,那是好事;如果不能,諸侯必定俘虜我們去東方,而秦國必定會殺盡我們的父母妻子兒女。”

項羽部下的將領暗中探聽到這些議論,就報告了項羽。項羽就召來黥布、薄將軍商議說:“秦軍官兵人太多,並且內心不服,如果到了關中,不聽命令,事情一定危急。不如現在把他們都殺掉,而只和章邯、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等進入秦地。”

於是,楚軍乘夜間,在新安城南,活埋了秦兵二十多萬人。

結語

戰爭是無情的,宋義雖說沒什麼大罪,但和項羽意見不和,就讓項羽給砍了腦袋。而秦國降兵只是私下議論,便讓項羽給活埋了20多萬人,足見項羽的霸道和無情,雖然很多人敬佩項羽的英雄氣概,但是,從管理學角度,項羽不是一個好領導,您說呢?


管理故事會


公元前208年,章邯先破項梁,北上又破趙軍,再與秦國邊疆軍團王離率領的秦軍會師,共四十萬大軍,在鉅鹿這個地方圍攻六國舊貴族趙王歇的反秦軍隊。

這一戰算是秦軍定河北之戰,如果章邯和王離能順利地吃掉趙王歇,再從河北傾洩而下,那麼中原和楚地的的這些大匪巨寇除了遁入山林之外再無他法。


可以說此時此刻,對於反秦隊伍來說也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

所以,趙王歇多次派出使者請求義帝出兵相救,義帝也特別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他經過與各老臣協商之後,決定分兩步走。

一是派遣劉邦攻武關,執行“圍秦救趙”之策,企圖對咸陽城進行威懾,來減輕趙王歇的壓力。

另外派遣宋義為將軍,項羽為次將,直接北上救趙。

為了激勵軍隊奮勇爭先,義帝再與諸將有約,先入關中者王之。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本紀》

(宋義劇照)

宋義率領軍隊走到了安陽這個地方,就停了下來,不走了,這一停就停了四十六天。

項羽就急了,他向宋義進言,“秦軍圍攻鉅鹿,趙王歇此時壓力極大,如果被秦軍攻破,那麼天下大勢會急劇變化,不利於反秦大業,此時我們應該急速前行和趙王歇內外夾擊,必然能大破秦軍。”

但此時的宋義手握大軍,已經起了異心,他擁兵自重,無視大局,竟然起了坐山觀虎鬥的心思。

他對項羽說,“秦軍攻趙,如果勝了也是慘勝,我們可以趁著他軍隊疲憊的機會,打他一個全軍覆沒,如果他們連趙國都拿不下,反而被趙軍所破,那麼我們就向西行軍,攻入咸陽,一舉滅亡秦國。”


(項羽向宋義進言)

然後宋義又很不高興地說,“披甲執銳,衝鋒陷陣,呈匹夫之勇,我是不如你;但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你差太多了,勿多言。”

之後又下令,誰再敢提一言半字,違逆不聽指揮的,一律斬殺。

於是每日便在軍中“日座酒高會”,就是不前進。

項羽有心北上救趙,但是他手中除了一支屬於自已的親軍之外,再也沒了其它的軍隊,項羽項梁的軍隊去哪了呢?

其實是被義帝奪走了,項梁戰死之後,義帝非常害怕,就跑到了彭城這個地方,義帝害怕的結果也值得玩味,他把呂臣、項羽的軍隊都奪了過來。

秦二世三年,楚懷王見項梁軍破,恐,徙盱臺都彭城,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高祖本紀》

(義帝劇照)

項羽手上沒有軍隊,他就無法北上救趙,不能北上救趙,就無法實現“先入關中為王”的目標。

所以項羽對這些下層軍士說道,“宋義根本不理解你們的飢凍捱餓,每天只知道自己喝得大醉,我們起來反抗暴秦,就是因饑荒連年,如今再不趕緊北上取糧食,那軍隊都要自己餓死了。”

於是,項羽在帳中斬下了宋義的人頭,並且向義帝打了個報告。

宋義可是義帝的心腹啊,這哪能開心得起來,但既然已成事實,義帝只能捏著鼻子,接受了現狀。

話說項羽奪權之後,率領軍隊北上,與秦軍大戰,九戰九勝,大破秦軍。

之後,章邯向項羽投降,被項羽封為雍王,司馬欣為上將軍,當軍隊走到了新安這個地方就發生了殺降卒的事件。


(項羽殺降)

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

於是楚軍夜擊,亢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項羽本紀》

以前諸侯官兵曾經經過秦地服徭役,那個時候關中人對待關東人太不像樣。

而現在關中人投降了,諸侯的官兵也像豬狗一樣的對待他們,視他們為奴隸,隨意汙辱,項羽認為留下這些降卒也是禍害,於是將秦卒坑殺在新安城南。

項羽這個人對底層民眾確實也沒有什麼仁義之心,殺宋義奪其軍權,迅速北方擊破王離所率領的秦國北方軍團,使得秦國迅速瓦解,這算是英雄所為。

但是殺降卒僅僅是滿足他個人的殺戮願望而已,這種做法大失人心,後來他敗給了劉邦也就不奇怪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古今皇帝有很多,但霸王只有一個。

項羽的封神之戰是在鉅鹿之戰,當時項羽的叔父在定陶之戰敗於章邯,戰死,當時項家軍主帥戰死,繼續一個新的領導人,這是楚懷王和宋義心懷不軌,打壓項羽,試途把項家軍變成自己的部下,便奪取項羽的兵權,封宋義為大將,這時已經使項羽感到不滿當時趙國危已,秦國派出最後一批的名將,王離,章邯,他們帶領秦軍一路橫掃各路諸侯,諸侯不敢敵,秦軍大有當年一掃六國的氣勢,這是義軍氣勢低下,趙國正處於存亡之秋,沒有一個諸侯敢前去救趙,所有目光都投向了宋義所帶領的義軍,可是宋義卻帶領軍隊在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之久,期間宋義整日飲酒作樂,不顧軍情,他的戰略是讓秦軍先攻打趙國,使秦軍疲憊的時候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這樣說有一定的道理,他本身就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他的計謀不無道理,項羽只能服從,但是他卻暗中與齊國來往,想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齊國為相,並親自送他兒子,這裡已經有了他心懷不軌的證據,項羽忍無可忍就殺掉了宋義,奪回了主權,這時也宣告了義帝計劃的破滅

項羽帶領大軍突破秦軍的防線和秦軍交戰,大敗秦軍,使得王離被俘,章邯帶領著二十萬大軍投降,這時的項羽可謂是不可一世,奪回主權的項羽,又加上二十萬大軍,已經可以分封天下了,可是大卻殺掉了二十萬秦軍。

第一;因為當時楚軍帶的糧食不多,後勤無法保障,自己的生活都已經成了困難,無法照顧到二十萬秦軍。當時約定先入關中為王,秦軍極大的托住了項羽前進的腳步,成為了項羽的負擔

第二;因為秦軍與楚軍是在戰場上勢不兩立的敵人,突然歸降很難保證秦軍不會發生叛亂,況且秦軍戰力不低,如果叛亂楚軍去鎮壓又會造成損失,所以對於項羽來說秦軍就是一個隱。

第三;秦軍的將領章邯還在,而且章邯在秦軍中擁有極高的威望,秦軍不一定聽項羽的,但一定聽章邯的,這對項羽這個領導人來說,是不能被允許的,如果士兵不聽將軍的,那麼這個將軍是失敗的,項羽是個驕傲的人,他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

第四;鉅鹿之戰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謎團的戰役,秦軍的投降是因為秦國內部的政變,而且項羽破釜沉舟帶的糧食只夠士兵吃三天的,卻打了十幾天,所以鉅鹿之戰是有水分的,章邯投降後被稱為雍王,位於項羽之上,這是最不可思議的一點,秦軍的戰鬥力在當時也是一流的,所以項羽是怕了秦軍,不能殺掉章邯就只能殺掉他的士兵,這次坑殺就連范增也沒有阻止,所以秦軍是必須要殺掉的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在項羽評價問題上,這位西楚霸王的兇殘暴虐,是其被後世詬病的主要問題。這其中最為人所談論者,莫過於對他“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控訴。

但其揆諸史籍,關於此事的記載其實非常可疑,一是資料來源的單一性,使得人們沒有更多的記載可供考證;二是極端地不合情理,不符合事物的正常邏輯,難以取信與人。但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此事在歷史上很少被人所疑,傳統的史書中幾乎眾口一詞。

先來看關於此事的正式記載。

《史記·項羽列傳》載: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史記·黥布列傳》載:於是夜擊坑秦軍二十餘萬人。

《漢書·黥布傳》載:項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擊阬章邯秦卒二十餘萬人。

以上關於“擊坑”之資料,《漢書》中兩處,均取之於《史記》。此後典籍凡談及此者,均是眾口一詞,再無異議。《四庫全書》所收錄的各種典籍中共出現“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的記載十九處,也都發端於此。如《資治通鑑》卷九載:“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雖然二千多年間這一記載不曾被人懷疑,但這並不說明這就一定是歷史事實。凡事實者,必有事實之屬性,必得符合歷史或生活的邏輯,並能夠被人們所理解。而發端於司馬遷的這個所謂事實,卻有著不少不能為人理解的悖謬之處。

其一,關於諸侯兵力與秦軍兵力之對比,不支持這種說法。當時項羽統領的諸侯之兵力,司馬遷在言及擊坑秦卒時沒有提及,而在此後寫項羽入關之後與劉邦的兵力對比時說:“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四十萬是在不久之後的數字,或可認定為稍稍有所發展的數字。《漢書·項籍傳》在記載擊坑秦卒時對項羽的兵力有所交待,曰“羽將諸侯兵三十餘萬,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班固或許有所本,因為班固《漢書》凡與《史記》重疊的內容,一般是襲用司馬遷的文字。既有改動,一定是有根據的,況且這個說法,和此後的“四十萬”也相距不遠。果真如此,三十多萬人的軍隊如何能在一夜之間將二十多萬人的士卒悉數殺死,並全部坑埋呢?

二十多萬人相對於三十多萬人並不是一個絕對劣勢,特別是被置於死地的時候,那種由求生慾望激發出來的反抗力量是不能低估的。而且根據《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項羽“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說明“秦軍”是沒有經過改編或改造的原章邯軍,是具有較強的戰鬥力的部隊,是有組織的武裝,並不是被解除武裝的俘虜。當二十多萬人的武裝因被置於死地而奮起反擊的時候,三十多萬人能否戰勝他們都有疑問,更遑論被坑殺於一夜之間!

其二,“擊坑”一詞說明,二十多萬秦軍最後是被掩埋或活埋的,而這種坑殺的說法,也有明顯的漏洞。掩埋二十多萬人,要挖掘多大的土炕,在一夜之間擊殺並掩埋,其可操作性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假若果有此事,也是當時舉世矚目之事件,必有確切的地理位置被指認並流傳下來,發掘此萬人坑是極容易之事;然兩千年來,此坑之確切位置卻不曾被人提起,不曾被人發現。要知道,白起坑殺趙軍的長平,之後各個朝代,直到當代,都有發現大型屍骨坑的。

所以說項羽關於坑殺降卒的問題,只怕有更多的隱情,可以說真相已經無人可知……


冷兵器研究所


坑殺二十萬秦軍這種做法是最最愚蠢的。主要還是項羽當時名震天下,傲氣使然。他習慣了自己在軍中一手遮天,二十萬不是一個小數目,要全部統領他肯定做不到,又不相信別人,所以他把肥肉視作累贅,殺了可以解決眼前的諸多麻煩。這正說明了他沒有識人善用之能,也是他跟劉邦的主要差別。

再說,他沒有君臨天下的大局觀念,只想著榮歸故里,天下對他來說只在江東。總之他不具備君主只能,失敗不是偶然!


萬山紅遍20259849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項羽殺掉宋義,主要是宋義長期按兵不動。

項羽認為宋義畏懼作戰,將他殺掉以後破釜沉舟,攻打秦軍。

其實,宋義的做法不能說就是錯的。

我們看看宋義對項羽的話:要拍打叮咬牛身的大虻蟲,而不可以消滅牛毛中的小蟣蝨。現在秦軍攻趙,打勝了,軍隊就會疲憊,我們即可乘秦軍疲憊之機發起進攻;打不勝,我們就率軍擂鼓西進,這樣便必定能夠攻克秦了。所以不如先讓秦、趙兩軍相鬥。身披鎧甲、手持銳利的武器衝鋒陷陣,我不如你;但運籌帷幄、制定策略,你卻不如我。”因此在軍中下達命令說崐:“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倔強不服從指揮的人,一律處斬!



當時圍攻邯鄲的是秦軍王離、章邯40萬大軍,而六國軍隊總數雖然也有四五十萬,但互相不信任。

這種情況下,如果楚軍區區五六萬人擅自進攻,其他國家只是觀望,坐收漁人之利。

而楚軍同秦軍拼的兩敗俱傷後,其他幾國軍隊再來佔便宜,楚軍等於吃力不討好,被別人佔了大便宜,自己甚至會被消滅。

然而,項羽因叔叔被殺,對秦軍切齒痛恨。同時,他認為秦軍並不可怕,還是能夠對付的。

所以,項羽殺掉宋義,率領5萬大軍渡河進攻,連續9次惡戰,擊潰王離20萬大軍。

王離的軍隊是秦軍最後的野戰軍,是在長城防禦匈奴的野戰部隊。

王離戰敗後,章邯就孤掌難鳴。

章邯的部隊無法和王離相比,很多是驪山工地臨時抓來的壯丁,非常不可靠。

況且,此時六國軍隊已經有四五十萬,章邯只有20萬,哪裡是對手呢?

其實,就算一個項羽5萬人,章邯也是對付不了。

至於坑殺20萬秦軍戰俘,也不是偶然。

第一,項羽軍隊幾萬人尚且缺糧,如何能夠供應章邯20萬大軍的糧食。

這是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二,秦軍投降以後,發現項羽只有不過三四萬人馬,開始懊悔投降。

第三,楚軍和秦軍有亡國之仇,之前楚國不知道被秦軍殺死了多少人。

所以,秦兵投降諸侯,諸侯兵都把秦兵當作奴隸來驅使,隨意打罵、虐待。

秦軍極為不滿,加上沒有糧食、發現楚軍人數很少,他們開始試圖起義反叛。

秦軍戰俘大面積串聯,終於被項羽發現。項羽召集黥布、蒲將軍等人商議,認為秦兵很多,入關中後如果不聽令,會引起非常大的禍患。於是,項羽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


其實,項羽認為秦軍都是秦國人,根本不可靠,不能使用。

同時,章邯20萬秦軍,是秦國僅剩的一支野戰主力部隊。

一旦他們被消滅,秦國就必然滅亡,無法恢復了。


薩沙


楚漢相爭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項羽從一名曾經的楚國貴族後裔到成為起義軍的首領,八千江東子弟真的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是好景不長,叔父項梁在一次戰役中被殺,導致權力的天平導向楚王義帝。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分散項家的影響,所以選擇由自己人宋義領兵前往救援趙國,以便幫助自己擴大在軍隊的影響力。

可是想法雖然很好,可是現實操作起來卻並不容易。面對錯綜複雜的敵我形勢,宋義並沒有掌握好尺度,以至於引發大家的不滿。在這種情況下,項羽選擇取而代之,彰顯出他傑出的政治敏感性和對軍隊的把控能力,進而破釜沉舟,擊敗秦軍解救趙國,為後續一步步稱霸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可是成也蕭何敗蕭何,當項羽面對二十萬降軍,一方面擔心對這支龐大軍隊無法控制,另一方面出於對自己實力的過高估計,下達了坑殺的命令,從而不僅自己實力有損,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所以說,細節決定成敗,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讓人回味不已。


逗逗的崢嶸歲月


項羽是位悲劇性的英雄人物。他的性格有諸多弱點,剛愎自用,生性殘暴,濫殺無辜,他一生殺人無數。對於項羽的兇暴,世人無不感到震驚。

他大規模的殘暴屠殺就有五次,分別襄城屠城,城陽大屠殺,新安大屠殺,,坑殺20萬降卒,咸陽大屠殺,破齊大屠殺。以上這些全部都是戰勝之後駭人聽聞的屠城與殺降。

今天,說說兩千多年前,20萬秦軍降卒被項羽的軍隊坑殺一事。歷史記載的坑殺之處就在今天的義馬二十里鋪李杏灣一帶,由於歷史變遷,義馬二十里鋪李杏灣一帶在隋朝以前屬新安縣。1912年,修建隴海鐵路的工人在此挖掘出累累白骨。如今存在的遺址是一個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的土坑。

鉅鹿之戰是項羽的傑作。秦末,秦將章邯率領大軍進攻趙國,把趙王圍困在鉅鹿。趙王派人向楚懷王求救,於是楚國就派宋義作主將,項羽作副將率兩萬兵馬前去救援。這時,秦軍王離率領的邊防軍,由北向南合圍鉅鹿城。雙方在鉅鹿展開戰爭態勢。

項羽不滿宋義坐山觀虎鬥,先保存楚軍的實力,等秦軍與趙軍鬥得兩敗俱傷後再出擊的作戰方法。結果,把宋義給殺了。項羽就完全控制住軍隊,因為軍隊的將士都是項羽的叔父項梁帶出來的。

接著項羽走了一招險棋,破釜沉舟,楚軍的將士們心裡都清楚,現在只有三天的糧食,退是死,前進也是個死,如果不戰勝敵人,那麼就只有死路一條。與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所以將士們群情激奮,拼死殺敵,個個以一擋十,人人奮勇衝殺,玩命。

這場戰爭以少勝多,以項羽為首的聯盟勝利而告終。他們擊敗秦軍,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章邯、司馬欣、董翳率秦軍20萬投降。

這支投降的20萬秦兵,當行至新安古城安營紮寨時,這些投降的秦軍擔心:項羽勝利,他們自己成為他們包袱,悄聲議論,消息項羽得到報告後,就找來英布、蒲將軍商議,最後3人拿出意見,認為“軍隊裡秦兵眾多,如果入關後不聽指揮,或者臨陣倒戈,那麼取勝就非常困難,不如及早殺掉,以免後患”。

據《史記》記載:十一月,“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於是,卒一律活埋“楚軍夜間突然動手坑殺秦卒20餘萬人於新安城南。除將領章邯、司馬欣、董翳3人外,其他降。”就這樣,曠古罕聞的坑殺降卒就在黑夜裡悄然發生了。


風亂曲揚


想了解項羽為何要殺宋義,就必須要知道懷王之約。

懷王之約是楚懷王給項羽和劉邦的一個約定。在項梁戰死之後,楚懷王為了獨攬大權,遏制項家的勢力,把項梁的軍隊統籌權給奪了過去。

為了壓制項羽的勢力,他讓項羽擔任了楚軍的副將之職,項羽上面的主將就是宋義。

這一切安排妥當之後,楚懷王告訴劉邦和宋義,項羽讓他們兵分兩路,前去滅秦,若是誰先到達關中,把大秦給滅了。誰就是關中王,這就是懷王之約的大致內容。

劉邦帶著一隊人馬,浩浩蕩蕩的殺向了關中。

宋義和項羽也出發了,但是,當他們走到黃河邊上,宋義不走了。

這是項羽沒有料到的,本來楚懷王讓他們走這條路,就是要肩負起,救趙國的鉅鹿城的燃眉之急。

當時,宋義不但不走了,還下令讓軍隊修正幾個月,這些人就在黃河邊上吃喝玩樂起來了。

項羽是心急如焚呀,他還想打仗立功當關中王呢?

項羽多次催促宋義火速前進,宋義不聽,他不但不聽,還下令若是有敢言軍事者,格殺勿論。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忍無可忍,拔刀把主將宋義給殺死了。

項羽力大無比,殺幾個宋義還是輕飄飄的。

當然了項羽敢在大軍中殺了宋義,他也有能力領導這一支軍隊,因為這一支軍隊本來就是屬於他們項家的。

要不是項梁戰死了,這支軍隊還是在項梁的統領下。

項梁戰死,讓項羽來領導這支軍隊,也是實至名歸的一件事。

項羽在奪得了軍隊的統領權之後,他就帶領軍隊北上先去救趙國去了,當時的趙王和張耳,就被秦軍圍在了鉅鹿城。

而且圍困鉅鹿城的正是秦軍的精銳部隊,秦軍的主將是王離。

項羽為了打勝這一場仗,樹立自己的威名,在進攻秦軍之前,他命令手下在渡過黃河之後,把戰船給燒掉了,把做飯的鍋也給砸了。

項羽的用意很明確,這一戰不是勝,就是死。很顯然項羽是在玩命了。

正是項羽帶領的這支軍隊,大概有幾萬人,浩浩蕩蕩的向圍困鉅鹿城的秦軍殺了去。此刻圍困鉅鹿城的秦軍有二十萬。

但是,他們毫無畏懼,英勇直前。

最終他們打敗秦軍,解了鉅鹿之圍。正是這一戰讓項羽成名了,項羽無疑就是那個時代最為耀眼的將星。

但是,此刻項羽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因為秦軍還有二十萬大軍在章邯的手裡,對項羽的楚軍虎視眈眈呢。

不過,項羽的勇猛確實讓章邯大吃一驚。

很顯然章邯和項羽是有一場硬仗要打的,但是,與此同時,秦朝庭那邊也發生了變故,趙高把秦二世給架空了,現在的秦國是趙高的天下。

章邯就不得不重新選擇站隊,到底是和項羽一戰,還是投降給項羽。章邯一合計,投降項羽有可能逃的一死。但是,跟著趙高,肯定是必死無疑。

最後他帶著二十萬大軍投降了項羽,項羽這邊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缺少糧食了,所以他也就選擇了接受章邯軍隊的投降。

因為項羽還要火速趕到關中呢,關中又是秦國的地盤,他怕章邯帶領的投降過來的軍隊,到了自己老家的地盤,突然發生兵變,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不至於落得如此的下場,他就下令把章邯投降過來的二十萬大軍給殺掉了。


歷史中百科


楚霸王項羽,過去是跟著他叔叔項梁混的。這個宋義是來制衡項梁的,楚懷王義帝絕不是泛泛之輩,他雖然是放牛娃出身,可是權謀之術卻運用得如火純情。

項梁作為起義軍的實際領袖,不管是聲望還是威嚴,其實都已經蓋過了義帝,那麼義帝心裡當然不舒服。這個時候宋義的出現,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

宋義成為項梁獨攬大權的對手。

宋義手裡也有幾萬人馬,所以他的加入,表面上來說,對起義軍是有很大好處的。可是對項梁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在義帝無比信任宋義的情況下,這個時候的項梁,簡直就跟呂不韋一樣,已經被義帝排除出了核心圈。

如果義帝的身份是合法的,那麼項梁的好日子那就沒多久了。其實義帝也未必是真的相信宋義,他只是利用宋義來制衡項梁。

兩個人手裡都有軍隊,都是一言九鼎的大將,他們倆又各有心思,這就是義帝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兩個人最好就是死對頭,這麼一來他這個義帝才能坐穩江山。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史記》

在宋義加入以後,不斷被義帝加官進爵,目的只有一個,好好治一治項梁。項梁對義帝雖然有扶持的恩情,可是在義帝登上大位以後,壓根就沒有權力。

在起義軍中,能夠發號施令的,只有項梁和項羽這對叔侄。由此可見,項梁是把義帝當成傀儡來看待,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地要扶持義帝做皇帝。

這種做法跟後世的曹操有些類似,只不過曹操手裡的籌碼更加重要,因為那是天下共主大漢的天子。而義帝說到底,不過就是楚國王室的後裔,並沒有一統天下的資格。

項梁死後,義帝立刻出手讓宋義接管軍權。

項梁本來想要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可是他的運氣似乎不太好,在與章邯大戰的時候,中了對方的計謀,不幸去世了。

起義軍中一陣騷亂,誰也沒想到,這位昔日的領袖人物居然就這麼倒下了。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起義軍歸誰來領導?

過去名義上的領導是義帝,實際上的領導是項梁。可是現在項梁死了,大家都要聽從義帝的重新分配才行。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史記》

這可把義帝高興壞了,這個時候是清除項家力量的大好時機。所以義帝立刻將宋義扶正,成為天下義軍的總指揮。

可是項家可不是沒人了,項羽還好端端地活著。他明白,起義軍其實就是項家軍,是他叔叔項梁和自己項羽一手拉扯起來的。

所以現在宋義和義帝的行為,無疑就是要摘取他們勝利的果實。而且是在項梁被殺以後,這等於就是落井下石。

義帝這邊如意算盤倒是打得不錯,因為他知道,只要宋義能夠壓制項羽,那麼將來他說話就能作數。至於宋義以後能不能受控制,這已經不是他當時考慮範圍之內的事情了。

項羽殺宋義,主要就是為了奪回屬於項家的軍權。

起義軍是項梁一手拉扯起來的,期間項羽的功勞也非常大。而義帝當年只是一個放牛娃,是他們叔侄兩個把義帝給接回來的。

所以說這支起義軍,從事實上來說,那就是項家軍,而義帝不過是項家軍的一顆棋子罷了。這個時候這顆棋子卻要利用自己的工具奪取軍權,這件事項羽能答應嗎?

當然不能答應,可是項羽有什麼好辦法嗎?從職位上來說,項梁過去是大將軍,而項羽不過是他的副將。

現在宋義是大將軍,總領起義軍所有軍權,項羽依舊還是副將。所以項羽壓根就不能與宋義做鬥爭。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史記》

那麼項羽只有這麼一條路可走,他把過去項梁的老部下都召集了起來,又找來了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武力奪取軍權。

宋義做夢也沒有想到,項羽的膽子居然如此大,公然將他給宰了。宋義被殺了以後,項羽徹底掌握了起義軍的軍權,而義帝從此再也沒有力量來掣肘項羽。

當然他也沒有氣餒,後來也曾經通過一些手段來制衡項羽,比如說向劉邦許諾過先入關中者為王,其實這就是在制衡項羽。不過這些努力已經無濟於事了,因為沒有誰的力量能跟項羽相抗衡的。

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目的有兩個。

在完全奪取起義軍軍權以後,項羽的軍事才能徹底展現了出來。當時沒有任何人可以打贏項羽,這也是事實,就連秦軍的主力大將章邯,都敗給了項羽。

章邯在無奈之下,只好帶著手裡的二十萬大軍,投降了項羽。可是萬萬沒想到,項羽居然把這投降的二十萬大軍全部給坑殺了。我認為項羽這麼做,有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那就是報復章邯,這或許是主要目的。項羽這個人心思比較重,恩仇必報的他,自然不會忘記章邯害死他叔叔項梁的仇恨。

所以坑殺二十萬秦軍,那就是為了祭奠項梁的在天之靈,也是為了報復章邯。章邯作為秦軍的首領,二十萬大軍在手卻全都給項羽殺了,唯獨他自己活了下來。

最可氣的是,項羽居然讓章邯依舊回秦國的地盤上做個閒散的王爵,這是人乾的事情嗎?秦國百姓的父親、兒子和兄弟全都被章邯給害死的,他現在敢回來稱王,這不是要了他的命嗎?

第二個目的就比較實際了,項羽沒有那麼多糧草來養著這幫士兵。秦軍就算再可惡,那人家也是人,也要吃飯。二十萬大軍每天消耗的糧草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一夜之間章邯把這個難題拋給了項羽,總不能還讓秦國養著這幫人吧?那人家秦國也不能答應啊。至於讓二十萬秦軍去攻打秦國,似乎也不是什麼太現實的事情,所以項羽表示也很無奈,殺了他們還不是因為手裡頭緊張嘛!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