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民間俗語有云:“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意思是說在大小暑天,烈日當空,熱氣蒸騰,太陽底下的人和萬事萬物,都好像在一個大鍋裡被煮著一樣,特別形象地道出了炎炎夏日給人暑熱的感受。小暑節氣一到,就意味著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當太陽到達黃經120度的時候,大暑節氣就到了,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烈日、高溫預警、雷陣雨和颱風,都是大暑天的標誌。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小暑為小熱,那麼大暑就是表示炎熱到了極點,是最熱的時節。“大”的甲骨文與金文的形體差別不大,只是線條相對粗厚圓潤,像一個正面站立、兩臂張開、兩條腿直立、頂天立地的巨人形象,正傳達出一種人是“萬物之靈”的認識。《說文解字》裡面說:“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古人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以人為大,所以就用一個人的形象來表現“大”這個詞。“大”後來就用來形容體積、面積、數量、力量、規模、程度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所以,當炎熱到了極點的時候,古人就稱之為大暑,因為熱的程度超過了以往所有的節氣,當然更多的是與小暑相比較而言。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一個記載這種極熱天氣的神話傳說:有個國家叫壽麻國。南嶽娶了州山的女子為妻,她的名字叫女虔。女虔生了季格,季格生了壽麻。壽麻端端正正站在太陽下不見任何影子,高聲疾呼而四面八方卻沒有一點回響,可見炎熱的程度。其中有一句說“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就是說那裡異常炎熱,人不可以前往。註釋家郭璞說,“言熱炙殺人也。”可見,在古人的觀念裡,大暑天確實是炎熱到了極點,對人和一切生物都造成很大的影響。《易經》有云:“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從小暑到大暑,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在炎熱的極點之後便是立秋了,正好體現了物極必反的規律。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古時候,人們對大暑天的感知、認識就已經十分準確了,故而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螢火蟲分為水生和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會在枯草上產卵,大暑的時候,螢火蟲就會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誤以為螢火蟲是由腐草變成的,也就是說螢火蟲在腐草中出現,就是大暑到來的特徵之一。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壤中的溼氣蒸發使空氣也變得溼熱,正如前面“小暑”篇裡說的,暑與熱是有區別的,那是溼熱,這與我們的感受非常契合。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這大雨可以使暑熱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我們今天對暑天的感受其實也是這樣,夏天雷陣雨極為常見,尤其是在南方,在高溫酷熱的午後,常常有雷暴雨來襲,讓人猝不及防。諺語有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思就是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那麼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最熱的時候不在夏至,而在三伏天。其實進入小暑之後,也就進入了三伏天,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看“伏”字的金文字形,左上方是“人”的形象,右下方是“犬”,《說文解字》裡說:“(伏)司也。從人從犬。”也就是說,“伏”是一個會意字,是犬趴伏著伺機吠叫、襲擊人之意。引申出藏匿、隱蔽、伏擊等意思。所謂三伏天,是說陰氣受陽氣所逼,潛伏、潛藏在地下。從夏至開始,晝漸長夜漸短,陽極陰生,陰氣在內,陽氣在外,通俗而言,就是炙熱當中潛伏著寒冷的因素,這個就是“伏” 的得名緣由。

根據史書記載,“三伏”的說法始於春秋時代,流傳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三伏天恰好在小暑和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所以農諺有云:“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雖然大暑天給人酷熱、潮溼等不好的感受,但對於莊稼而言,卻是豐收與否的關鍵時節。俗語說“大暑不暑,五穀不鼓”、“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大暑期間的高溫酷熱本來就是正常的氣候現象,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而且這時候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加迫切,正所謂“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大暑期間,我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各種不同的習俗。伏茶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曬伏姜源自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在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春夏養陽”、“長夏勝冬”的說法,就是藉著夏天的旺盛陽氣,來剋制和驅散冬天的陰寒之邪,使一些老毛病得以緩解、痊癒。生薑能夠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不但能把體內多餘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不得不說這都是民間的養生智慧啊。除此之外,在大暑節那天,福建莆田人家還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作“過大暑”,親友之間,常常用荔枝、羊肉作為互贈的禮品。而在廣東很多地方還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叫涼粉草、仙人草,有著很好的消暑功效。臺灣民諺說“大暑吃鳳梨”,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近,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酷暑天氣,容易讓人心煩意亂,產生許多不好的感受。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詩人白居易的《消暑》詩說:“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只要心平氣和地坐在窗臺下,清風便自然而來,涼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推薦書目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文字構成文章,

文章留住文化,

漢字就是中國人的“心”。

和于丹一起,

品味漢字的匠心獨運,

找尋我們的“心之所起”。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