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民间俗语有云:“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意思是说在大小暑天,烈日当空,热气蒸腾,太阳底下的人和万事万物,都好像在一个大锅里被煮着一样,特别形象地道出了炎炎夏日给人暑热的感受。小暑节气一到,就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的时候,大暑节气就到了,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烈日、高温预警、雷阵雨和台风,都是大暑天的标志。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小暑为小热,那么大暑就是表示炎热到了极点,是最热的时节。“大”的甲骨文与金文的形体差别不大,只是线条相对粗厚圆润,像一个正面站立、两臂张开、两条腿直立、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正传达出一种人是“万物之灵”的认识。《说文解字》里面说:“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以人为大,所以就用一个人的形象来表现“大”这个词。“大”后来就用来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所以,当炎热到了极点的时候,古人就称之为大暑,因为热的程度超过了以往所有的节气,当然更多的是与小暑相比较而言。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个记载这种极热天气的神话传说:有个国家叫寿麻国。南岳娶了州山的女子为妻,她的名字叫女虔。女虔生了季格,季格生了寿麻。寿麻端端正正站在太阳下不见任何影子,高声疾呼而四面八方却没有一点回响,可见炎热的程度。其中有一句说“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就是说那里异常炎热,人不可以前往。注释家郭璞说,“言热炙杀人也。”可见,在古人的观念里,大暑天确实是炎热到了极点,对人和一切生物都造成很大的影响。《易经》有云:“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从小暑到大暑,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在炎热的极点之后便是立秋了,正好体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古时候,人们对大暑天的感知、认识就已经十分准确了,故而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萤火虫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会在枯草上产卵,大暑的时候,萤火虫就会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成的,也就是说萤火虫在腐草中出现,就是大暑到来的特征之一。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壤中的湿气蒸发使空气也变得湿热,正如前面“小暑”篇里说的,暑与热是有区别的,那是湿热,这与我们的感受非常契合。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这大雨可以使暑热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我们今天对暑天的感受其实也是这样,夏天雷阵雨极为常见,尤其是在南方,在高温酷热的午后,常常有雷暴雨来袭,让人猝不及防。谚语有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就是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那么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最热的时候不在夏至,而在三伏天。其实进入小暑之后,也就进入了三伏天,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看“伏”字的金文字形,左上方是“人”的形象,右下方是“犬”,《说文解字》里说:“(伏)司也。从人从犬。”也就是说,“伏”是一个会意字,是犬趴伏着伺机吠叫、袭击人之意。引申出藏匿、隐蔽、伏击等意思。所谓三伏天,是说阴气受阳气所逼,潜伏、潜藏在地下。从夏至开始,昼渐长夜渐短,阳极阴生,阴气在内,阳气在外,通俗而言,就是炙热当中潜伏着寒冷的因素,这个就是“伏” 的得名缘由。

根据史书记载,“三伏”的说法始于春秋时代,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三伏天恰好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所以农谚有云:“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虽然大暑天给人酷热、潮湿等不好的感受,但对于庄稼而言,却是丰收与否的关键时节。俗语说“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期间的高温酷热本来就是正常的气候现象,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这时候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加迫切,正所谓“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大暑期间,我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各种不同的习俗。伏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晒伏姜源自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在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春夏养阳”、“长夏胜冬”的说法,就是借着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的阴寒之邪,使一些老毛病得以缓解、痊愈。生姜能够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不但能把体内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不得不说这都是民间的养生智慧啊。除此之外,在大暑节那天,福建莆田人家还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作“过大暑”,亲友之间,常常用荔枝、羊肉作为互赠的礼品。而在广东很多地方还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叫凉粉草、仙人草,有着很好的消暑功效。台湾民谚说“大暑吃凤梨”,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近,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酷暑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产生许多不好的感受。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只要心平气和地坐在窗台下,清风便自然而来,凉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推荐书目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文字构成文章,

文章留住文化,

汉字就是中国人的“心”。

和于丹一起,

品味汉字的匠心独运,

找寻我们的“心之所起”。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