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生980
很多人对于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后来导致楚汉战争中,项羽战败,自刎乌江的悲剧,嘘唏不已,而且为了加重这个悲剧,还着重的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正面的,强烈要杀掉刘邦的范增,一个大反派,项羽的叔叔项伯,这个人在别人欲行刺刘邦时,处处用身体挡住刘邦。那么到底谁更有道理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各自的道理
范增要刺杀刘邦的道理
天下英雄谁敌手:项刘
在范增认为,天下能与项羽一争天下的刘邦时最具实力的,因此应该趁这个机会杀死他,免除后患。
项伯不让杀刘邦的原因
这个咱们需要从头说
秦灭六国,置郡县,消天下之兵,严刑苛法,秦的统治是非常残暴的。
秦为什么会快速的灭亡?
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统治残暴,天下人苦秦久矣。
第二个原因:是郡县制,在六国时期,基本是承袭周朝的分封制,这种体制是国君与贵族共同治理国家,与共同拥有国家。可是到了秦,这些往日的贵族,要么失去了原有的政治权力,要么连自己本身的爵位与家财都被剥夺。六国的原有的这些贵族,是铁杆的反秦力量。
所以陈胜吴广一起兵造反,天下相应,几千人的队伍顷刻之前变几十万,而且随着六国旧贵族的投奔,这时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已经演化成六国的复国运动。
陈胜吴广死后,农民起义军以六国往日君主的后代为中心,纷纷在各自的旧有的国度内掀起了反抗秦统治的起义。陈胜吴广原有的起义队伍中有一支比较强的队伍是项梁领导的,项梁战死后,归项羽领导,项羽跟一些将领就在楚这个地方,立原楚王的后代,熊心为楚王。
现在明白了吧,项羽只是众多反秦的义军中的一只,就是旧六国之中的楚国军队中的一支,除了项羽楚国还有范增,刘邦,他们都各自拥有自己的部将与军队,只不过项羽的军队较强而已。而且楚王熊心根本就不相信项羽,楚王派了两支军队攻秦,一支向北寻找秦军主力作战,这支军队的主力是宋义(主将)项羽(副将)还有范增。一支军队由刘邦统领,向西攻秦,并且跟他们约定,谁先攻进函谷关,封谁为王。
我认为从楚王的初衷就是要让项羽这波军队被秦军灭掉,让刘邦捡便宜,结果项羽拉拢范增,杀掉主将宋义,并且引兵7万对决秦主力30万,并且把秦军给灭了。天下诸侯震动,他们开始害怕项羽。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攻进函谷关,把秦给灭了,项羽带着天下各路诸侯,也进驻函谷关。
这个时候刘邦很识趣的交出各种财物,认项羽当老大,接受项羽的册封,然后就是大宴天下诸侯,也就是所谓的鸿门宴
这个时候我们分析一下,项羽手上有7万兵马,各路诸侯手上有30多万兵马。刘邦大概有10多万,如果这个时候刘邦表示不服项羽,项羽不需要各路诸侯的兵力,就手上的7万人马,轻松的灭刘邦,但是刘邦已经臣服了。表示接受项羽的领导,这在分封制国家体系中刘邦已经是项羽的臣子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刘邦跟项羽以前是同事,都是项梁的部下,他们之间的感情要比项羽跟那些诸侯的关系要近,项伯还有拉拢刘邦,让刘邦帮项羽平定天下的想法。
项羽是怎么想的呢?权力是个魔戒,一旦有人做出表率了,就很难把他戒掉,项羽的想法是做天子,如果能做秦始皇那更好,再不济也要君临天下,可以对各个国君的土地任意的支配,各路诸侯是怎么想的呢?苦秦久矣,我们一起推翻秦朝,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恢复到秦吞并六国以前的状态,但是对于项羽你的杰出贡献,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然后。。然后就没了。
在鸿门宴的时候,摆在项羽面前最大的矛盾是他跟旧六国诸侯之间的矛盾,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已经被刘邦化解,接受封臣,把10万多军队裁到3万,对项羽构不成威胁,这时项羽已经没有口实再去难为刘邦了。
项羽这个时候要做的是争取诸侯对他的支持与承认。
项羽连秦都灭了,为什么还要在乎各个诸侯呢?
直接把他们灭掉不就行了吗?
项羽之所以能轻松的灭掉秦,是天下大势,民众与贵族都一心,所以项羽能推翻秦。
秦灭以后,天下的大势是恢复六国,民众与各国的贵族都想回到以前的样子,项羽想要统一天下的想法,这个时候是不得民心的。与大家的想法是相悖的。真要动起手了,项羽真的不一定能够打得过那些诸侯。
大家肯定想不到,那么弱的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呢?
因为刘邦知道大家心里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而项羽则一心想做一个小一号的秦始皇,项羽回到自己的地方不久,就开始了与各个诸侯的战争,尤其是与齐国,激起了齐人全民皆兵的反抗,轻松干掉秦主力的项羽竟然奈何不了一个齐地。这就是民心向北的原因。
所以说洞悉天下大势的是项伯,而不是范增
百悦轩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绝不是因为项羽仁慈,项羽是出了名的屠夫,残暴之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不杀刘邦,是因为不想杀、不敢杀。
鸿门宴之前,刘邦和项羽算得上是好哥们好战友,都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楚怀王的手下。双方之所以会兵戎相见,主要是刘邦先入咸阳,抢得了关中称王的资格。这不仅严重侵犯了项羽的利益,而且打了项羽的脸,让他失去了灭秦的第一功。
但是,这并不等于项羽就对刘邦彻底动了杀机。因为当时刘邦集团相对项羽集团,太弱小了,而且刘邦在各路诸侯中有着“宽厚长者”的美誉。刘邦进咸阳,一半是自己努力,一半靠运气。在项羽心目中,刘邦不过是一个出身低微、实力不强、为人低调,却运气极佳的小军阀,其威胁程度还不如其它诸侯,没必要斩操除根。毕竟,项羽有称霸的“雄心”,让刘邦听话、臣服,比杀了刘邦更有利于自己的霸业。
另外,项羽也没有任何杀刘邦的理由。先入咸阳者为王,这是名义上最高领导人楚怀王的旨意,也是天下诸侯的共识。刘邦入咸阳虽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无法否认他灭秦的功绩。况且刘邦主动放弃了关中称王,把咸阳拱手相让给项羽,使得项羽没有任何理由杀刘邦。虽然范增看出了刘邦的雄心大志,但项羽想称霸,而且楚怀王这个傀儡还在,如果杀了刘邦,项羽将失去公信力,极有可能成为诸侯的众矢之的。从政治的角度,项羽不敢杀刘邦。
鸿门宴是项羽对刘邦的一次政治立场试探和军事威胁,不是为了诱敌深入,擒贼擒王。如果项羽真想杀刘邦,根本没必要多此一举,直接开战灭了刘邦集团更干脆。况且,就算刘邦在鸿门宴忽悠了项羽,躲过一劫,但项羽完全可以在事后继续追杀他,根本不必再封刘邦为汉王。
我们今天的读者为什么会产生项羽因妇人之仁,错失良机的感觉?问题出在司马迁身上。史记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倾向的史书,司马迁用“上帝视角”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虽然文学价值极高,但经不起逻辑推敲。司马迁抬高项羽,就是为了贬低刘邦,间接发泄对汉武帝的愤怒。可惜的是,真情真性、心胸开阔、大气豪迈的刘邦,因为曾孙割了别人的丁丁,竟被丑化成了一个猥琐小人!
江南俗士1
文|小河对岸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一直被解读为项羽政治幼稚的表现。尤其是范增那句“竖子不足与谋”,更使得这种观点深入人心。其实中外历史上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刘备曾依附於曹操时,曹操看出刘备是潜在威胁,却为何不趁机杀掉刘备;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为何不杀掉德川家康等等。
反过来,项羽难道不想杀死刘邦吗?曹操难道不想杀死刘备?丰臣秀吉心甘情愿把母亲送给德川家康作人质吗?很多人都错把帝制时期的流氓政治手段,套用於诸侯并起时期的政治形势,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帝制时期,皇权至高无上、缺乏制衡的力量,错杀、妄杀功臣名将的政治风险很低。而诸侯并起时期,多方势力互相制衡,以霸道滥杀其他诸侯,就会导致诸侯们人人自危,而招致诸侯们的群体背叛。
鸿门宴之时,项羽事实上为诸侯盟主,对刘邦拥有绝对性的实力优势。但放在整个天下的格局中,项羽也不过是一镇诸侯,并没有并吞掉其他诸侯的实力。而当时名义上的共主为楚怀王熊心,楚怀王与项羽的关系很差,自项梁战死之后,就不甘於做一位傀儡,而想收回对军队的控制权。如据《史纪.项羽本纪》载:..楚兵已破於定陶(项梁兵败身亡),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
项羽矫命杀死宋义之后,楚怀王虽不得不对此默认。但坐镇楚国后方的楚怀王,却更对项羽痛恨不已,并且不会积极给项羽补充兵力与物资。也逼迫项羽有进无退,於巨鹿一役大败秦军主力,因此一战而受诸侯将领拥护,成为事实上的诸侯盟主。但就项羽自身的实力而言,巨鹿之战本就是以少击多,又是死战,楚军损失不会小,且得不到楚国后方的兵力物资补充(秦朝并没能将七国融为一国,各地仍为战国时期的国家认同)。
所以,鸿门宴之时,项羽自身的实力并没有后世想象得那么强大。项羽率领诸侯盟军进入关中,使人致命楚怀王,楚怀王仍一如既往地与项羽唱反调,回复:如约(“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昔日约定)。于是,项羽不得已才架开楚怀王自主封王。《史纪.项羽本纪》载:..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司马迁用了一个“恐”字,注释了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的原因。其实也是点明了鸿门宴上,项羽不能杀刘邦的根本原因所在,杀刘邦事小,招致众诸侯背叛事大。
参考史籍:《史记》等等;
历史闻知社
众所周知,陈胜、项羽、刘邦等人起兵反秦,但真正对秦朝给予致命一击的,是项羽。
正因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杰出表现,才取得了咸阳分封之权,这次分封中,项羽把九个郡的地封给自己,自号西楚霸王,之后,把秦国固有的土地一分为三,封给三个秦降将,又把在灭秦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刘邦赶到了巴蜀。
这次分封之后,项羽和刘邦都各自回到了各自的封地,二人再见面后,已成为彻彻底底的对手,此时的刘邦,成了唯一一个能够跟项羽争天下的劲敌。
在五年的楚汉之争中,项羽再也没有近距离接触刘邦的机会,再也没有置刘邦于死地的机会了。
但在项羽分封诸侯前,项羽其实是有机会除掉刘邦,这次机会便是鸿门宴,鸿门宴开始前,项羽的首席谋士亚父范增建议项羽在席间除掉刘邦,项羽也同意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项羽竟然在席间改变了主意,不但没有杀刘邦,还放走了刘邦。
正因为项羽放了刘邦,才把亚父气得大骂项羽是竖子,说项羽不能成大事。
也正因为刘邦在鸿门宴后迅速成为项羽的劲敌,而且几乎是唯一的劲敌,所以很多人甚是惋惜,认为项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犯了大错。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鸿门宴发生的时候,我们便不会认为范增的建议是对的。
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除掉刘邦,将使项羽陷入不义的劲敌,其他诸侯一定以此为口实,不同意由项羽来主持分封,即便同意由项羽来主持分封,项羽也没有可能获得九个郡的封地。
其次,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刘邦的追随者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当时,项羽和诸侯联军合计四十万,刘邦的军队不低于八万,但刘邦的军队是上下一心的,又占据了关中的土地,其实还是可以跟项羽一战的。
所谓哀兵必胜,刘邦手下又一堆的能人,若是刘邦身死人手,背负血海深仇的刘邦军团,自会想尽办法争取最后的胜利,联合秦王室,联合其他的诸侯军,大家联起手来对付项羽,一旦把项羽干掉,大家就可以分更多的土地。
而项羽那一边,除了要面对刘邦和诸侯联军的进攻,还面临着缺粮的风险,恐怕垓下之败会提前上演。
正因为项羽明白自己的劣势,所以项羽在鸿门宴上放掉了刘邦。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遥望燕园
一句话:杀不了,也不能杀
鸿门宴上,是项羽除掉刘邦最大,最好的机会,可惜项羽没有下手。世人都骂项羽愚蠢,错失良机,失掉了霸天下的机会。
性格使然,这就是项羽
项羽性格直来直往,学不来弯弯绕绕的诡计。亚父范增是当时一流的谋士,可是却不受项羽重用。项羽为兵家代表人物,喜欢把一切安排在战场上,简简单单,明明白白的。
如果鸿门宴上,项羽依照计谋干掉了刘邦,或许项羽的万世名号也就没了。
项羽的性格,注定不会成就大事业,即便是没有一个刘邦,也会出现另一个“刘邦”,最后称帝的不会是他项羽。有得有失,这就是他的命。
不是皇帝却被列入《史记.列传》
项羽顶天也只是一个西楚霸王,还不是皇帝。但是司马迁给他的位置却非常的高,将他列入了皇帝才有资格享受的荣誉中。足矣见其评价多高。
看点儿历史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老项家枉为名门望族,能人不少,气量不大。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浩然正气下,其势汹涌,所向披靡。然而没有胸怀天下的气量,一心只想恢复楚国。因此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自己做上柱|国就志得意满。项伯更是目光短浅,“鸿门宴”护着刘邦等于放虎归山。至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更是勇而少谋,没有“君临天”的远大志向,做个西楚霸王就顶天了。而痞子英雄刘邦从“鸿门宴”落荒而逃最终却赢得刘氏汉家天下。
历史是一台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为“霸王别姬”掬一抔同情之泪,想到的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为西楚霸王扼腕叹息。而另一台戏却已开锣一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潜田
刘邦当时的实力对项羽来说不堪一击,应是项羽放走刘邦的主要原因。假如刘邦是项羽,即使鸿门宴上放走了项羽,最后定会灭了项羽。政治上,灭秦后项羽分封各路大神,属于逆历史潮流的倒退行为,给了刘邦分化瓦解项羽阵容的机会,最终打败项羽。
海中生物
性格使然。羽天性善良,正直,重义气,讲情谊。他觉得鸿门宴杀刘邦显得自己像小人。刘邦有痞气,他只有一个目的,往上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至于其他的史书上都有写,记得之前有人发布一个视频,有一个镜头,刘邦晚年,站在乌江边感慨,羽乃真英雄,朕真小人也。
项家银
历史上项羽曾经有一次机会,可以杀掉刘帮,但是项羽把刘帮放走了那就是鸿门宴。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帮,我想是 项羽这人太自负,他从来看不起刘帮,和我争天下他差远啦再一起火项羽非常傲听一进别人的意见,范增几次暗示项羽杀刘帮,而项羽不为所动。项羽不讲原则纵容他的伯父项伯在宴会上胡闹错过了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