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踩雷P2P,小米不再「爲發燒而生」|資事經緯

3個月前,雷軍站在母校武漢大學的小米6X發佈會現場,說出了一句震驚行業的話:“小米硬件綜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果有超出的部分,將超出的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話音剛落,現場傳來雷鳴般的掌聲,這也是業內首家公開限制自家產品淨利潤率的公司,小米再一次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雷軍的厚道,盡人皆知。當年耗費8年光陰陪伴金山赴港上市,他還了求伯君的知遇之恩,還了投資人的錢、也還了一同跟他打江山的同事們的人情債,留下身心俱疲的自己,艱難轉身後才完成對自我的一場救贖。

“米粉”踩雷P2P,小米不再“為發燒而生”|資事經緯

3個月後,網貸行業一片灰暗,單月爆雷平臺數量達到上百家,其中不乏超百億的大型平臺,很多平臺已經宣佈清盤停運,跑路平臺也不在少數。赴港上市不久的小米,也“意外”受到網貸爆雷影響,捲入一場輿論風波之中,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眾多米粉對小米“粉轉黑”,甚至某些米粉集結成群對小米聲討維權。

似乎一夜之間,小米的“厚道”形象就崩塌了。

小米不“厚道”

6月底,小米方面陸續收到用戶投訴反饋,小米在手機系統內置的“小米運動”APP推薦以及“小米VIP”每日任務系統中,有一些P2P理財平臺的廣告推送。隨著小諸葛、金柚、管家金服、秋田財富、小灰熊金服等平臺相繼爆雷,不少米粉因為購買上述平臺理財產品,而遭受到經濟損失。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有米粉購買了小米推廣的100多家P2P平臺推出的理財產品,目前尚有28家都沒有回款。小米方面稱,近期接到的相關P2P平臺風險投訴的用戶數量累計達429人,涉及金額約4000萬元。

“米粉”踩雷P2P,小米不再“為發燒而生”|資事經緯

(圖片來源知乎)

隨著事件持續發酵,以“厚道”立命的小米遭遇到了罕見的品牌危機。據瞭解,小米不僅僅是廣告展示,更充當了“中介”角色,即通過完成任務給予獎勵的方式,促成客戶下載註冊P2P平臺,隨即促成了小米用戶與P2P平臺的客戶關係。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此次事件中,小米犯了四宗罪:作為平臺方和大量沒有資質或者資質不全的P2P企業合作,為其背書,沒有盡到審查責任;刻意隱藏風險提示,要麼把風險提示做得很小顯示在頁面底部,要麼以背景色顯示在不起眼的位置;為了盈利KPI,或與P2P平臺存在深層次交易關係;小米官方在出事後,一直默不作聲,試圖公關讓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米粉”踩雷P2P,小米不再“為發燒而生”|資事經緯

(截圖來自網絡)

上述對小米的拷問顯得過於蒼白,在橫刀闊斧殺向海外手機市場之時,小米早已不屑於只做一家手機廠商了。事實上,小米一直強調,硬件只是導流,“賣手機不賺錢,只是交個朋友”。而在其招股書中對這一理念作了延伸,稱公司的互聯網變現重點為互聯網廣告以及增值服務。從毛利來看,2017年小米的互聯網廣告服務的毛利率(83.54%)比智能手機(8.8%)及IoT生活消費產品(8.3%)要高得多,再聯想到3個月前雷軍那句“小米硬件綜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能夠得出的唯一結論便是,小米未來要急劇增加在互聯網廣告以及增值服務方面的營收,尤其是在登陸資本市場之後,這一願望就更顯迫切了。

從現實層面上來講,小米收P2P平臺廣告費收得可謂“底氣十足”,尤其是隨著網貸廣告面臨強監管壓力,以及線上流量越來越稀缺,廣告費用自然也水漲船高。據瞭解,目前通過搜索、網絡視頻廣告等常規渠道過來的P2P平臺用戶,其成本已上漲到2000元以上,即便用戶註冊投資了,平臺也較難實現回本,相當於是賠錢做生意,最要命的是還不得不做。為了生存,很多平臺的營銷費用達到頂峰,某些大中型P2P平臺一年銷售費用更是高達億元以上,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通過與P2P平臺綁定深度廣告合作關係(如效果類廣告按點擊率、下載量收費),小米既拿到了更高的廣告費,P2P平臺也吸引到更多用戶進行投資,實現了雙向利好。

“米粉”踩雷P2P,小米不再“為發燒而生”|資事經緯

“醜聞”爆發長達一個月後,小米終於做出回應,稱將對應用商店全面清查並下架金融類應用,不再收錄新增的P2P理財類應用,並保留所有P2P產品APP的開發者聯繫信息和營業執照副本信息,當用戶需要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及配合公安機關工商執法所需。

今後針對所有第三方廣告推廣,MIUI商業產品部和MIUI運營團隊將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核和限制,強制進行更高頻、更醒目的風險提示等,避免對用戶產生誤導。

這番話說得很官方,很客套,然而對於那些已經投資失敗,正四處維權的昔日米粉來說,已經是亡羊補牢,為時晚矣。在這些人心目中,“厚道”的雷軍以及“厚道”的小米,正與“割韭菜”、“狼狽為奸”等詞彙緊密聯繫到一起,“為發燒而生”的小米,為了賺取利潤正在變成讓他們討厭的樣子。“小米的內心有一團火”,燒向了眾多忠實米粉,徹底傷透了他們的心。

資事君注意到,昨日小米集團(01810)收盤價報18.24港元,暫時連跌四日,與上市新高22.2港元相比,累積跌幅達17.8%,雖然今日股價實現逆勢上揚,達到18.58港元,但受此事件影響,未來走勢或不容樂觀。

從P2P平臺上賺取了多少廣告費,用戶就用腳投票讓小米損失千倍萬倍,登陸資本市場之後,小米該注意一下難看的“吃相”了。

P2P平臺廣告市場亟待規範

據瞭解,受互金監管政策以及《新廣告法》影響,2015年下半年之後,以往靠明星“刷臉”打廣告的網貸平臺,紛紛轉戰到網劇、綜藝節目上,以中插、壓屏條等廣告形式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儘管廣告費用不菲,投入未必能夠得到對等回報,但各網貸平臺仍然樂此不疲地搶佔著優質廣告資源。

與此同時,不少中插廣告腦洞大開,刺激觀眾的消費、引導觀眾的選擇,但對風險的提示極不明顯,讓投資者難以看清,進而可能陷入到投資陷阱之中。

“米粉”踩雷P2P,小米不再“為發燒而生”|資事經緯

(爆雷P2P平臺唐小僧中插廣告)

P2P平臺希望藉助中插廣告宣傳提升行業知名度,本無可厚非,但也為平臺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隨著廣告越打越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或抱有僥倖心理的羊毛黨加入,用戶規模急速擴大,倘若平臺不具備良好風控能力,一旦發生擠兌現象,平臺爆雷的可能性就會激增,投資人也可能因此經濟受損。

而除了中插廣告外,P2P產品藉助門戶網站、應用程序等推薦理財產品,早已屬於司空見慣的營銷手法。據瞭解,與小米同屬一線陣營的手機廠商如華為、OPPO、VIVO目前均採用了類似的推廣模式,即在應用程序中推廣理財產品以獲取廣告收入,但並不參與理財產品本身的抽成,而小米最讓人詬病的是,小米通過VIP每日任務等方式,“引誘”用戶購買P2P產品,從一個產品推介的旁觀者,成為直接參與者,甚至有可能參與理財產品抽成,用一位米粉的話來說,就是“其心可誅”。

此次事件中,除了應該向小米追責之外,另外需要關注的一點是,如何規範P2P平臺廣告投放亂象。

“米粉”踩雷P2P,小米不再“為發燒而生”|資事經緯

資事君認為,想要減少類似事件發生,需要廣告平臺加強對P2P平臺的資質審核,目前不少與P2P平臺合作的廣告平臺,通常只審查ICP證、註冊資金等,幾乎等同於“裸查”。而據金融監管細則,P2P企業的合規整改,要從工商註冊、地方金融辦備案、申請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銀行存管等多個維度來衡量,無論是小米還是OPPO、VIVO等大廠,在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當商業利益凌駕於民眾利益之上之時,“厚道”小米也揹負上一條新惡名,而在知乎上關於“小米做了哪些惡”的高票回答中,小米手機系統內無處不在的廣告“膏藥”,早已讓小米背上了利益燻心的惡名。

有一句話說得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快步疾走中的小米,是時候迴歸初心,想想創立之初那句“為發燒而生”的真正涵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