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威名,可以透支几次?

曾有一位创业明星讲过这样一句话,“现在的我,可以承受三次创业失败。

此话有两层意思:

一、因为曾经的成功,投资人愿意在他身上继续下注;

二、如果他连续三次失败,便将不再有投资人为他买单。

一个人的威名,可以透支几次?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一张隐形的存折,存储着自己的行业美誉度。而它和银行存款很像,存钱时感觉很慢,花钱时只需一眨眼。

桓温,东晋王朝的名将,三十三岁为荆州刺史、督六州军事;三十四岁带兵攻灭成汉,一举成名。此时他存折里的威望值,直线陡增。

然而,桓温的威名大,野心更大。于是在职业生涯的下半场,他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北伐,而且是三次。

一个人的威名,可以透支几次?

对于东晋人来说,北伐一直是心头的一个结。

当年司马睿在南方称帝,由此晋室南迁、偏安江左。但是,来自北方故土的牵绊,未曾消失。于是,在居于江南的一百多年里,东晋王朝曾有过几次北伐行动,可惜均未能成功。

这次,桓温决定一试。

只不过从结果看,他发动的三次北伐,非但未能成就他的不世之功,反倒使他威名大挫。

一个人的威名,可以透支几次?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

桓温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攻打前秦。前秦的开国君主苻健也派出五万雄兵奋力抵抗,结果被桓温的雄师打得只剩六千老弱。

苻健只得退守长安,一面挖沟筑壕、严防死守,一面转移人口物资、抢收麦田。晋军乘胜追击,进驻霸上。当时关中的老百姓多是没能南迁的晋朝旧民,见到晋军后都特别激动,许多老人失声疼哭:“没想过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官军!”

桓温驻兵灞上,眼看胜利在望。但就像足球比赛中临门一脚一样,桓温拖泥带水引而不发,最终导致粮草不继,只得抱恨而归。

第一次北伐,败。

一个人的威名,可以透支几次?

两年后,桓温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当时,羌族首领姚襄占据许昌,随后又进攻洛阳,桓温出师征讨。

以战绩来看,桓温确是一时之将才。几战下来,姚襄大败,并且收复了洛阳及其周围大片地区。

桓温进驻洛阳后,经过草草修缮,便上表皇帝,劝进还都洛阳。可是,东晋小朝廷一方面偏安久居、贪图安逸,另一方面也担心桓温“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没有同意。最后,桓温只得挥师还晋。

第二次北伐,胜。

但这份胜利也没能保持太久,数年之内,光复之地及洛阳又再度落入北方胡族之手。

一个人的威名,可以透支几次?

桓温的两次北伐都功亏一篑,他心有不甘,于是在公元369年发动了第三次北伐,率五万晋军讨伐前燕政权,并一路打到了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可是,最终还是因为被敌军切断了军粮,不得不撤退,中途被前燕大将慕容垂的八千铁骑打败,晋军损失三万余人。桓温再次含恨而回。

第三次北伐,败。

一个人的威名,可以透支几次?

当然,北伐之败有多方原因,如指挥不力、补给不足、朝廷冷眼、后方掣肘......但对于桓温来说,北伐的失败,对他的个人威名,却是造成了无法修复的损害!为何后果如此严重?小编总结三句话:

第一句,这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折腾。

第二句,折腾了,还失败了。

第三句,折腾的过程中,不小心露出了他可怕的私心。

一个人的威名,可以透支几次?

在第一次北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当时桓温驻军灞上,王猛(后来的前秦宰相)听到这个消息前来求见。桓温于是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旁若无人、扪虱而谈。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王猛直言不讳:“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没有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呀。

王猛一语中的,桓温确实有私心。什么私心?养寇自重

桓温被戳中痛点,过了好半天,才抬起头慢慢说道:“纵观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

就你知道的多

王猛看得出来的事情,别人就看不出来吗?恐怕多半只是没人当面戳破罢了。

无论何时,“谋国不谋身”都是为人敬重的。可以桓温的位置,“谋身不谋国”,且又被看穿,他又该如何维系曾经的威名呢?

居高位者,难掩其行。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观众尽收眼底。当时的桓温虽然已经不轨之心蠢蠢欲动,但好歹,遮羞布还在。

三次北伐后,“战神”桓温被拉下了神坛。有谁能经得起三次透支?而辛苦积攒的半世英明转眼归零,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当一切回到原点,你是从头再来还是就此罢手?而无论何种选择你可能都没有了回头路,桓温的选择是——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