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產醫療器械開拓新藍海

56歲的賀女士回到病房沒多少時間,護士就告訴她,CT結果已出來,醫生據此排除了她腸癌的可能性。醫生告訴還不敢相信的她,這是我省第一部填補了國產空白的螺旋CT,清晰度、準確性完全可以媲美國外大牌產品,所以,這次的診斷是可以確信的……這是發生在杭州一家省級大醫院的一幕。

政策引導驅動

浙產醫療器械成為亮點

這一幕,除了給了賀女士一個天大的驚喜,更是一個象徵:改革開放40週年來,特別是實施“八八戰略”15年來,浙產醫療器械從只有較低端產品,到現在全面崛起;從難望世界先進醫療器械項背,到奮起直追逐漸接近,到某些領域某些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幾無專利,到專利暴增,直至掌握核心技術,填補不少世界醫療器械技術空白。浙江企業明峰醫療的產品128層螺旋CT,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浙產醫療器械,就是浙江經濟、浙江醫療衛生事業和民生事業的一個大大亮點。

據浙江省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歷史上浙江就是醫療器械大省。到去年,在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下,我省國產大型醫用設備應用工作已取得相當成效:醫療機構應用國產大型醫用設備積極性持續增長。截至2017年底,我省醫療機構已配置國產大型醫用設備(CT、MRI)共計159臺;我省已建立省級國產大型設備應用示範基地一個,市級國產大型醫用設備應用基地兩個;國產大型醫用設備企業已由原來的3家增長到6家。康達洲際、朗潤、奧泰等3家企業已在我省投資約30.5億元;產品線涵蓋CT、MRI、PET-CT、DR、彩超等高新醫療設備,涉及研發、生產、培訓等全產業鏈。預計建成後可實現年產值200億元、利稅30億元。

“我省將打造以國產大型醫用設備為重點的醫療設備產品鏈,建成以醫療設備生產製造為主的高新科技型企業聚集地,並帶動相關配套生產企業,形成高新醫療設備製造的行業生態圈。”這位負責人說。

 產業轉型升級

浙產醫療器械面臨新問題

浙江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秘書長張漢文介紹:“近年來,隨著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浙江醫療器械產業進入陣痛期,面臨問題與挑戰。”

在協會工作多年的他,對浙江醫療器械產業的瓶頸瞭如指掌。他分析,浙江省的醫療器械企業有低、散、亂的特點,產業規模偏小,同質競爭嚴重,與先進省市差距較大。全省醫療器械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全國的比重僅為3.9%,位居全國第9位,年銷售額超億元的企業數僅42家。

據瞭解,浙江省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幾乎全是民營企業,在過去為浙江經濟的發展作出過卓越的貢獻,然而也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大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與銷售比不足3%。而先進國家和優秀企業的此項投入超過15%。企業產品還是以中低端的產品為主,高端產品還有一大部分被國外龍頭企業壟斷。

“人才資源匱乏,行業缺少專業性的人才,特別是高端的領軍型人才奇缺。醫療器械缺乏有計劃的培養體系,所以行業的人才青黃不接。這也是我們在關鍵核心技術上不如人家的原因之一。”浙江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會長黑振海,就是個醫療器械行業的專家,對人才問題有切身的體會。自從他擔任會長3年多以來,該協會以服務行業、服務會員、推動浙江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為首要目標,做好政府的助手,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被評為5A級協會。他認為,科學培育和引進人才,是浙江醫療器械製造業加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除了人才,還得有好政策;有了好政策,更需要落實。據瞭解,近年來,浙江省出臺了很多好政策,支持浙產醫療器械的發展。“我省出臺了一個‘141號文件’,是在全國帶了頭,支持醫療器械的發展,精準對接,精準服務,吹響了我省醫療器械發展的進軍號,大快人心。然而,相關政策的落實不盡如人意,浙產醫療器械進入醫院的渠道並不暢通,創新產品研發出來,無法定價,進不了招標程序。如何適應市場,激勵我省醫療器械企業的創新創業熱情,是對我們智慧與能力的一大挑戰。”張漢文說。

黃金髮展時期

浙產醫療器械如何起飛

在最近召開的浙江國際智能醫療創新大會上,與會的國內外醫療器械行業權威專家、我省醫療衛生界的相關負責人一致認為,未來幾年,將是我國醫療器械發展的黃金時期,產品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5%左右,將遠遠高於藥品行業的增速,更高於同期GDP的增長。因此,如何抓住大好機會,推動浙產醫療器械起飛,全力服務城鄉居民的健康,就成了業內外相關人士都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題。

黑振海認為,應該從政策、項目、資金、人才四個方面入手。

“浙江的企業存在‘低散亂’的現狀。引導企業做大做強,實現轉型升級,培育出若干能引領和帶動行業發展的全國示範企業,就是浙江醫療器械行業的目標。”他說,實現這個目標,抓住政策機遇很重要。“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再修訂,註冊人制度將要出臺,更多的二類醫療器械免於臨床試驗;各級政府對健康園區醫療器械生產、研發的扶植;我省出臺‘141號文件’,成立12個部門組成的浙江省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協調小組辦公室,推動醫療器械產業做大做強……這些政策舉措,都是好政,好舉措。”據省有關部門介紹,我省研究制定了很多支持政策,比如單獨編制國產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為醫療機構配置國產大型醫用設備預留充足規劃數量,進一步簡化配置評審流程,優化審批流程和服務,縮短評審週期等。

抓住產品(項目)開發機遇,全力推進醫療器械國產化工作。醫療器械的引進、高仿、改進創新,空間巨大,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的醫療器械產品,是近幾年來最大的醫療器械發展機遇之一。重點要解決生產製造過程中的關鍵核心技術、材料。我省明星企業明峰醫療,就是最好的例子。短短七年時間,走到了全國前列,正是抓住了發展機遇。

資金,永遠是各項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張漢文介紹,“十三五”規劃把醫療作為重點發展行業,社會熱錢大量湧入,投融資環境優越。“因此,要利用社會資金,推動醫療器械的創新與研發,推動浙產醫療器械的迅速成長。”

事實上,浙江省在資金上也採取了相當力度的傾斜,給予財政補助,比如省衛計委就會同省財政廳安排了59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全省26個1.5T磁共振;對各省級醫院採購,浙江精品製造目錄內醫療器械產品按實際採購額的10%比例給予補助。對認定為國家首臺套重大裝備產品,給予100萬元獎勵,對於認定為省內首臺套重大裝備產品給予50萬元的獎勵。

科學培育和全力引進人才。

在浙江國際智能醫療創新大會上,省政府相關領導說,我省已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醫療健康產業排頭兵。作為醫療健康產業重要一環的浙產醫療器械,事關民生,能否高質量地起飛,成為浙江省醫療健康產業中的排頭兵?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