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交换四个国家?学霸说在香港读大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引 言作为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高校教育水平也是在国际上排名前列的。近些年来,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互动越来越频繁,赴港学习的内地学生也越来越多。那么内地学生去到香港上学,都有哪些问题需要好好了解的呢?

你有没有发现?英美再好,可中国的年轻一代,总忍不住惦记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城市的发展机会。

背靠亚洲、坐拥国际;不错过世界,也不失去中国,还方便回国探望亲人……人类就是这样的贪心啊!

朋友圈子里还常常听说:XX毕业到香港的投行工作,年薪7位数;比新加坡更高,还动不动的回中国出差。

而香港读大学的成本明显低于英美。所以,这座狮子山下的金融城,值得孩子们作为人生求学的下一站吗?

我们今天请到香港大学毕业的GG,谈谈她眼中的香港教育。GG是2014年的上海考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社会科学专业。

四年交换四个国家?学霸说在香港读大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GG的话

太平山脚下,耸立着一座座现代化的超高层建筑;金融精英们忙碌的身影,衬托着维多利亚港来往世界的船只……东方之珠,整夜不眠。这里曾是我向往的香港。

翻过太平山向西,画风忽然转变。在一片葱葱郁郁的山林、点缀的古典建筑之间,就是香港大学。

这片坐山望海、迷宫一样的立体校园始建于1911年。根据QS2018年的排名,它是世界前30名的高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教学。

很多人问我,港大怎么样?

谈个人感受,不如先说几个事实吧。

四年交换四个国家?学霸说在香港读大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香港大学·西闸纪念墙

先说专业方面。一提起港大,大家总会想到金融管理专业。其实,香港大学是名符其实的综合性大学,我们一共有10个教学学院: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李嘉诚医学院、理学院,以及社会科学学院。

港大最牛的还真不是金融,而是牙医专业。

这个专业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香港的医生待遇也是不输给金融精英。

其他排名较高的专业包括教育、土木工程、建筑学、语言学和社会政策与管理(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都多次位居世界前10位。

再说港大的国际化程度。好多人问过我,港大讲中文吗?这么说吧,港大的大部分专业是全英文教学,对英文能力的要求不亚于英美。

在港大的16,000多名本科学生中,有近21%是非香港本地的学生,其中42%来自中国大陆。本地学生的比例高,粤语也成了校园的非正式官方语言。

放假之王大学:能读双学士?

HKU(香港大学),也被我们称为“Holiday King University”(放假之王大学)。

我们的“课余时间”是真的很多。

来看看本科生的作息时间表:每个学期4-6门课,每门课每周有2-3小时的大课lecture,1小时的小课tutorial。

这样算下来,学生每周在课堂里的时间只有20个小时左右。其他都是课余时间。

港大的假期更是多,除了中西方的传统大节,还有reading/field trip week,相当于美国大学的春/秋假。春季学期最夸张:有春节、3/16港大建校日、复活节、清明节、佛诞日。一天到晚总放假。

另外呢,我们的选课自由度也很高。比如社会科学和文学院,只有3、4节必修课,剩下的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同一专业的学生也不会有相同的课表。

因为大量时间可以自主支配,很多读社科和文学位的

学生都有双专业。例如心理学和经济学,社会学和艺术史,有空就再加一个小语种作为辅修。

至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例如工程学、医学、建筑学、法学等,选课的自由度相对就没那么大了。

四年交换四个国家?学霸说在香港读大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给了我们很强的自主空间。你可以钻研专业,也可以尝试跨专业、跨学科,发展多元的思维和能力。能考上港大的学生往往成绩都很好,一旦学校提供了多元选项,我们的求知欲可以大大的爆发出来。

在进校初期,每个港大本科生都需要修读通识课(common core courses),可以进行超越学科界限(transdisciplinary)的学习尝试。

几百门通识课分位四大类:科技、人文、世界、中国。

我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但我选修了犯罪调查科学,是由医学院病理学系的资深法医授课的,关于犯罪现场的观察、证据收集、刑法知识等。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当然凭良心讲,港大课堂的质量并非都很高。像我读的心理学专业,还有老师用20多年已经过时的、也不经典的论文授课,把功课都交给助教批改。社会学专业有一门必修课的老师因为口碑太差,只教了一个学期就被换走了。

很多英美和内地的高校也有类似的问题。港大毕竟是研究型的高校,老师争取终身教职,主要靠科研、发论文,而并非注重教学质量。所以希望师弟妹千万不要过于理想化,选课要打听好口碑,而最好的学习常常发生在课堂之外,比如发邮件给和老师讨论、到办公室交流(office hour),通过做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我最大的感受是,大部分港大的老师都非常乐于帮助年轻的学生,乐于和学生讨论问题,答疑解惑。其实,大学之大,关键看个人如何利用那里的资源,如何成就了自己。

港大夜神仙:讲粤语是王道!

港大的社交生活那是相当丰富。

刚刚说了我们是放假之王大学,但空闲时间还真不是用来睡觉的。

港大有上百个学生社团,涵盖了文化、运动、信仰、服务、学科专业等各方面,花花绿绿的海报遍布校园。

别看只是学生社团,有的组织,比如中国教育小组已经有24年历史了。

大陆学生还有自己的学生会CSSAUD,每年都会举办唱歌比赛、电竞比赛、出海游;逢考试周会发“劲过”福利包(劲过是粤语,被港大学生用作求考试得高分的意思)。

港大有专门服务学生课余生活的部门,例如通识教育部曾推出的《大学问》讲座系列;龙应台、陈奕迅等名人已都是港大常客。

香港的夜生活异常丰富,而在港大熬夜也是司空见惯。和大陆的大学不同,港大没有班级制度,在人数多的专业里,学生之间大都碰个面熟而已。要交朋友一定要多参加活动,最好到舍堂里做执委(港大叫“上庄”)。

上庄意味着大量的熬夜。我个人感觉港大的舍堂(宿舍)文化有点类似美国高校的兄弟会/姐妹会(fraternity/sorority),主力军是香港本地学生,有各种运动和文化活动队伍,经常半夜开始开楼会、煮糖水分食,一个个都是夜神仙。精力体力旺盛的很。

对于不爱热闹、又不喜欢熬夜的人(比如我)来说,交朋友可能得另辟蹊径。我自己到二年级才在学术相关的活动中找到知心朋友,在学校获得一些归属感,过得快活了很多。

四年交换四个国家?学霸说在香港读大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来过香港的朋友都知道,中环的午夜时分,还热闹的跟白天似的!夜生活就是这座城市的DNA;而夜行人、party animals(派对动物们),都是格外适合这座城市。

当然,你选择做一个“早归人”,也没有任何问题。

大陆家长们最担心的还不是熬夜,而是香港最近几年的社会运动,很多人觉得香港人对大陆敌视,会歧视大陆人。

但从我的经历来说,我感到对大陆人盲目歧视或憎恨的只是一小部分港人。香港社会的阶级分化严重,港人之间受教育程度、接收信息渠道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素质也有高低分别。

港大校园里的本地学生大部分对大陆学生很友好,也不爱谈政治。有些学生对大陆可能有成见,但也会好奇的问我在大陆长大的经历,也有可能一起忧国忧民。对于那些坚守“大陆人被洗脑”、“大陆人又穷又落后”刻板印象的人,避开就好了。

在和香港本地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关。

但我说的语言,不是英语,而是粤语!

港大虽然在课程和学术方面很国际化,但是港大课余生活的主要语言仍然是粤语。

很多香港本地学生的英文和普通话都不好,又比较害羞,交流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宿舍里、运动队都讲粤语,听不懂就很难参加他们的活动,更别说交朋友了。

但克服障碍也有办法!港大的课程设置里有一门必修课:中文课。实际上学习的是基础广东话,一个学期下来就能听懂了。如果想说流利的粤语呢,可以多参加本地学生的活动,多听多讲也就会了。

多一门语言,多理解一种文化,我觉得还蛮有意思!每天在普通话、粤语、英文之间切换,这也是生活在香港的一种独特体验吧。

这里让人找到自己

我最感谢港大的是,它让我们很多人找到了自己。

港大的本科教育氛围十分自由,课堂和课余都有很多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在我们传统的教育里,只要跟着学校走就行了,但是到了这里发现远远不够。

通过高考去港大的很多大陆学生,都是各个中学的尖子生,很擅长考试,永远奔着竞争最激烈的机会去争取,可我们从没有仔细想过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在港大的四年,除了选修课、社团、科研和实习机会,我还遇到了很多有想法的同学,一步步更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这是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

特别难得的是,港大会力求保证每个想要出国交换的同学都能成行,并给我们提供奖学金。四年里,我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去了英国、荷兰和越南,又半自费去了美国的一个文理学院,去学习或者实习、做研究等。这样频繁的交换交流是非常难得的。

我的同学们,很多人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港大相比大陆各高校的优势在于:全英文教学,课程与国际接轨。有些本科生趁着出国交换的机会,在当地学校结识老师,考察深造的项目,甚至能在假期留下做研究、直接拿到推荐信。

四年交换四个国家?学霸说在香港读大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申请:条条大路通港大

说了那么多,那申请港大难吗?港大招生的途径非常多,对于大陆学生来说,即使从来没有准备过要留学,也可以在高考结束之后自己在网上提交申请,参加港大的面试,就可以等待录取和奖学金结果。

港大对高考英文分数一般要求在135分以上,毕竟今后的教学全部以英文进行。

至于高考总成绩,除了学霸之外,一般低北大清华分数线20-30分的学生也会有机会。

另外,大陆学生还可以通过SAT,IB和A-level的成绩提交申请。

港大本科对非本地生的学费,2018年是每学年161,000港币,每个月的住宿加生活费一般在3000港币以上。

对高考过去的大陆生,港大会给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入学奖学金,无需单独申请。全额奖学金包括学费和住宿、生活费,2018年有18万港币左右。

四年交换四个国家?学霸说在香港读大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没有得到入学奖学金的,还可以申请宋庆龄基金会致远助学金,能覆盖一部分学费。

不幸的是,港大只对优秀学生才给奖学金,而不对经济困难的非本地学生提供支持。

在校期间,还有不少merit-based(奖励成就的)奖学金可以申请,不过它们大都价值2万港币以下,没法作为稳定的经济来源。

至于勤工俭学呢,港大本科生的签证规定学生可以在校内打工,工作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校外的工作则必须与专业有关。

打工可以支付一些住宿和生活费,也是很棒的选择。

总之在这样一座国际化、繁忙而开放的城市,有很多的机会和选择;在学校里能听到不同的观点,感受国际化的文化,以及粤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我记得高三班主任曾对我们说:“大学是灵魂蓬勃生长的时候。” 这正是我的大学四年!港大给了我重要的一课,它启发我思考想要什么样的职业前景,什么样的生活;它也给了我极大的自由去去探索不同的方向。这灵魂的成长是我始终会珍惜而感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