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七十二變」

看我“七十二變”

古代的瓷器器形繁多,

就花瓶來說就可以叫出不少的名字,

而且古代的花瓶彷彿和孫悟空一樣有著七十二變的技能,稍作改變就可以變成其他的器形。

看我“七十二變”

清 鬥彩如意耳尊

以梅瓶為基礎,把梅瓶倒過來,得到琵琶尊。

尊是瓶的一種,古書上講闊口為尊,狹口為瓶。

看我“七十二變”

還有一個規矩,若瓷器有耳或者系,

要以耳或系稱之。

比如葫蘆瓶有如意形耳,就叫如意耳尊。

看我“七十二變”

花瓶的耳相當於柄,不外乎螭耳、鳳耳、如意耳、戟耳,對號入座即可。

再說系,上古陶器上的系是穿繩汲水用的,

後來演變為瓷器上的裝飾,比耳小,有孔。

瓷瓶上的耳只有一對,但系不止,起名的方法是查數,比如四系、五系、六系瓶。

看我“七十二變”

貫耳是一種特殊的耳,不是柄,是靶。

這還得從“六藝”中的射說起,古代射箭是很流行的遊戲,所以孔子說“君子不爭,其必也射乎”。

射箭要場地,如果地方不夠時,就用手把箭投到青銅酒壺裡,後來演變成投壺。

投壺頸上有兩根細管,大概是把箭投到管裡會得高分,類似於籃球的三分球,

這細管做到瓷器上就叫貫耳

看我“七十二變”

再看琵琶尊,脖子太粗,補碘之後就成了玉壺春瓶。玉壺春是和梅瓶同樣重要的器形,結構正好之梅瓶相反,前者下大上小,後者上小下大。

看我“七十二變”

玉壺春也是唐代出現的,最早見於司圖空的《二十四詩品》:“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李商隱也寫過“一片冰心在玉壺”。

看我“七十二變”

玉堂春瓶與玉壺春一字之差,輩分就晚許多,乾隆時的。玉堂春源自雍正官窯的賞瓶,督陶官唐英燒出一種花瓶,撇口長頸、肩有弦紋、圓腹圈足,腹部畫青花纏枝蓮。因為青花纏枝蓮的“青蓮”諧音“清廉”,皇上很喜歡,便賞賜給大臣。清檔案記載:“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將賞賜用瓷瓶燒造些來”,賞瓶的名字就此而來。

看我“七十二變”

賞瓶是一個特殊的名字,不但指器形,還限定了畫面,必須是青花纏枝蓮。乾隆時民窯開始仿賞瓶,畫面多為花鳥人物,不算賞瓶,叫玉堂春瓶。

看我“七十二變”

直口溜肩,腹如懸膽,就是膽式瓶。始於宋代,是一種流傳廣泛的器形。在膽瓶的基礎上,又衍生出許多圓腹花瓶。

看我“七十二變”

把膽瓶的肚子壓扁,就得到了荸薺瓶。有兩種,直口的畫粉彩,又名太極瓶,撇口的施郎紅和烏金釉,就是著名的三羊開泰。荸薺瓶始於清代,存世的都是精品。

看我“七十二變”

最圓的是石榴瓶,有一個小花口,模仿石榴的形狀。石榴象徵多子、桃象徵長壽、佛手象徵多福,這三種水果經常畫在一起,叫“三多”或者“三果”。

看我“七十二變”

小直口的圓瓶叫蘋果尊,分圓形和頸部下凹兩種,蘋果尊是晚清才傳入中國的。

看我“七十二變”

給圓球加個直頸,就是天球瓶。

據說這種花瓶模仿西域銅器,狀如從天而降的球,故名天球瓶。

看我“七十二變”

天球瓶最早是明代宣德年出現的,開始是縮脖子,然後越伸越長,到乾隆時出落得亭亭玉立。

看我“七十二變”

栁葉瓶和萊菔尊是兩種非常秀美的花瓶,多施豇豆紅釉。這種紅釉難燒,做不了大器,所以這兩種花瓶也都不過十幾釐米高。

柳葉又叫美人肩,為模仿枊樹葉的形狀,底部做成尖的,立不起來,要插在一個環形底座上。瓶底部一截沒有釉,因為插是在底座上一起燒出來的,可惜現在許多清官窯枊葉瓶的底座都遺失了。

看我“七十二變”

萊菔尊瓶身要比枊葉瓶粗壯些,肩部有兩道弦紋。萊菔尊形如蘿蔔,蘿蔔古代還有葑、菘、蔓菁、蕪菁、蘿菔等許多名字,

選萊菔是因為發音吉利——來福。

古代的花瓶器形繁多,還有許多的瓶沒提,

比如乾隆時出現的交泰瓶、九聯瓶等,

在此就不一一介紹。

總而言之,在這些瓷器的諸多品類裡,天馬行空器形各異的花瓶一直籠罩著形而上者的光環。

看我“七十二變”

看我“七十二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