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到《那年花开》,大女主戏是否已到尽头?

从《甄嬛传》到《那年花开》,大女主戏是否已到尽头?

图:赵又廷版夜华

电视机屏幕上的大女主戏越来越多,从《甄嬛传》、《芈月传》到《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欢乐颂》、《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大女主戏数量成倍增长,电视机屏幕完全被女人占满,明年大女主戏更多,阴盛阳衰到了极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女主作品呢?为什么这么多大女主作品会走红呢?

本质是因为中国电视剧的主体观众是女性。

广大女性更愿意把时间奉献给影视剧,特别是电视剧,看完电视剧刷刷微博发发微信,与婆婆妈妈闲话长短颇有几分本质上的相似。既然主体观众还是女性观众,多拍大女主电视剧,成功率就会比拍大男主电视剧高,各大影视公司自然更愿投资这类大女主作品。

确定了受众主体,就要看菜下碟了。一般影视公司投拍电视剧肯定不是来做慈善的,终极目的必然是寓教于乐以鼓钱包。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在内容上苦下功夫,说白一点就是故事要好,要爽到观众,稍专业一点的说法,写小说的人称之为爽点,写剧本的人称之为戏点。

首先,角色代入感必须强,宅斗宫斗职场斗,剧中女性为了生存,从第一集斗到最后一集,爽感不亚于男人代入游戏角色大杀四方。能爽到受众就爽到了投资者,有量便有钱,放哪个经济领域都是一个道理。

其次,大女主作品的女主自带玛丽苏属性,这个特点在早些年的大女主作品中尤其明显!霸道总裁爱上我、霸道君王爱上我、温柔王爷爱上我、卧槽,恨不得连太监总管都要爱上我,恨恨恨不得连雄性动物首领都要爱上我。总之这些总裁、君王、王爷成天没事干,就围着女主当痴汉了。

那为什么玛丽苏这么受欢迎?刨根问底是大多数女性观众心中都有着被爱的欲望,谁没一个被宠被爱的梦呢,不管是娇滴滴女主做的梦,还是女汉子女主做的梦,都逃不出这个玛丽苏套路。近些年的玛丽苏风稍收敛了些,但玛丽苏核心精神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市场决定的,异见人士再吐槽,毕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的主流观众还是爱看玛丽苏。少数孤傲清流也不用烦恼,你们可以去看拟人化的动物动画片,那里还保留着一片小清新天地。

既然受众主体这么明显,为什么早些年国内屏幕上并没有这么多明显的以女主为核心的作品呢?

首先是IP因素。这几年电视剧内容多数从IP来,而广大网文网站将男女性别区分得特别明显,男频只收以男人为核心的书,女频只收以女人为核心的书,这也加剧了大女主戏疯狂霸屏的节奏。

其次是受益因素。当红小花们的粉丝们以自己爱豆接上大女主戏为傲,积极鼓励爱豆及经纪公司为爱豆选挑大女主戏。男艺人的经纪公司也很乐意接大女主戏里的男主,大女主里的男主爆红的可能性比纯演大男主要高,因为大女主戏里面的男主多为梦中情人式的男子,尤其是古装剧,人设几乎完美,就算不完美,缺点也能苏倒一片女观众。一部成功的大女主戏热播下来,最红最受益的未必是女主,而是男主,因为受众主体是女人啊,异性相吸。这些年因大女主戏而爆炸式走红的男艺人不少,去年最显眼的应该是《三生》的赵又廷与《楚乔》的林更新了。

从《甄嬛传》到《那年花开》,大女主戏是否已到尽头?

图:赵又廷版夜华 &林更新版玥公子

写到这儿,可能有不少人要跳出来说哪部哪部大男主红得一塌糊涂,当然有特例,例如去年的大热剧《人民的名义》,像这种剧恐怕五六年甚至十来年都难出一部。当年的《亮剑》、《士兵突击》、《仙剑》,再追远一点《上海滩》、《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剧也曾是爆红的大男主剧,不过它们都是在网文全面大爆发之前走红的。

为什么网文大爆发后,纯男频电视剧鲜少崛起?即便像《琅琊榜》这种知名度高、口碑爆棚的电视剧,当年收视率也很扑,根本无法与大女主戏的收视率相比。但另一方面IP男频文的作家收入远远高于女频作家,或许是因为游戏大爆发吧,男频文与男受众倾到了游戏。

女频文与女受众则因IP大爆发极大化地倾到了电视领域!不过,凡事行到极致必反复,女频剧已多到泛滥的地步,相关影视制作单位该思考转转风向了,个人觉得那些以男主为核心,文类却归在女频的IP,或许是下一个不错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