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 且思且行——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张英校长

方观生主编、记者

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们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要放眼长远,从时代的需求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发展规划。具体到教育领域,作为学校发展引领者和实践者的校长要高瞻远瞩,从大局出发,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宏观调控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和方向,为新时代培育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多种优异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高瞻远瞩 且思且行——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张英校长

张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卓越中学校长培养对象、广州市名教师培养对象、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番禺区践行“上品教化”示范校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番禺区督学、番禺区党代表、番禺区优秀教师。工作19年,担任学校管理工作13年,她以自信、热情及不懈努力推动着学校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近5年,学校高考成绩连创辉煌。多年致力于教育教学及管理研究,参与和主持省级以上课题5项,9篇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学科教学研究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11项。参与编写的《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研究》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历经锤炼,找准方向,化压力为动力

2014年,张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学校三个副校长全部是新手,缺乏管理经验。12位中层有6位是刚刚从教师队伍中竞聘上岗的。她既要面对繁杂的行政管理事务,又要教会他们处理事情;对外要加大宣传,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对内要抓实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巨大的压力,忙碌的每一天,让她无暇旁顾。她感觉被一种忙乱的旋涡吸进其中,纷乱、挣扎,却收效不大。所幸,2015年,她被选拔参加广州市第六期卓越校长培训班。

在集中培训的三个月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的丽娃河荡涤了她心中的纷乱与迷惘,让她静静地、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她一次次追问自己究竟想做怎样的教育,究竟想培养怎样的人。面对着生源的快速变化,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面对新高考改革,如何开展走班制等等。也是在那段日子,她明白了任何成长的路绝非坦途,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引领一个学校的发展更须勤学笃志、高瞻远瞩、且思且行。受导师和专家严谨认真的感召,受周边培训成员热情、执着的感染,她全身心投入这校园生活,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她认真听取各类专家的讲座,实地考察了上海、江浙一带的名校,查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一次次向自己的导师和专家求助,一次次和培训成员进行交流碰撞。她结合所思所感,运用SWOT分析法诊断学校发展,再次完善了学校的发展规划,确立了立己达人的教育思想,她的《基于培育现代君子理念的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省级立项。

清晰的认识化为行动的动力,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6届高考成绩在广州市综合排名跻身第4名;2017届高考成绩再上一层楼,重点本科较2016年增加24人,本科上线较2016年增加259人,全部学生考上大学。2017年6月,她被评为“广州市卓越校长班培训优秀学员”。2017年9月,学校被广州市政府评为“广州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在学校快速发展面前,她的目标是以清晰的规划、百分百的落实保障学校走得更稳,更远。目前,她正率领学校以小班化为契机、以数学学科为先导,在2020届高一年级稳步推进分层走班教学实验,成为番禺区率先向小班化迈进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她说:“来自困境中的锤炼某种意义上正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能给予跋涉路上困惑、迷惘甚至想懈怠的人以方向的指引和力量的支撑。”

二、以美育人,因材施教,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她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因子,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搭建桥梁的老师。

她坚持在学科教学中实践“美感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科的审美价值,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支持和美的熏陶。她提倡参与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挖掘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构建一种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新课堂,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实现知识的增长、审美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丰富。

她善于将生活实例与课程相结合,挖掘各类美的要素,创设多种活动,营造氛围,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更真实地体验、触摸自己的情感。

她注重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紧紧围绕学校“培育现代君子”的办学理念,打造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园、附中人家、开放式的校史馆、师生作品展示长廊等开放包容的体现君子文化的物态环境。校园的每一块地方似乎都会“说话”,每一项物质建设似乎都是一个“艺术”精品,它们使学生视线所到之处都充满着美的诱惑及思考的力量。这一切的存在,虽无声,却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提升着学生。它们构建了整个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她认为,好的教育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他们提供具有差异的、个性化学习的教育,并在因材施教方面率先跨出了一步。作为校长,她大力推行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可寻求学科或生活上帮助的导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导师评价机制。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构建的“培育现代君子,成就美丽人生”特色课程获得广州市重点立项。推进分层教学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数学科入手推动走班实验。她注重以专题讲座与活动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涯规划。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是不遗余力的。她以自己的努力带动着一批和她有着同样梦想的老师。艺术如水,育人无声;教育如水,执着温润。张英老师以水的情怀耕耘于教育这片土壤上,以水的坚韧追求于教育这条路上。

三、三种意识,三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她觉得青年教师要成长,就要努力专研自己的专业,要成为真正的专业工作者,使自己的工作具有专业性、不可替代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时磨砺自己的三种意识。

1. 生命意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除了具有与人交往的一般共性以外,还有与其他和人有关的事业不同的特殊性,是唯一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影响人成长的事业,教育的成败优劣对一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育中是对受教育者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者。这种影响是一个生命的言行对另外一个生命的成长的影响,它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只有真正懂得生命、尊重生命的教师才会尊重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个体,才会拥有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面对的学生,真正让教室成为学生“生命的家园,梦想的天堂”,让自己成为“爱的传播者,儿童的捍卫者”。

2. 课程意识

一个教师如果只是关注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内容,头脑中缺少课程意识,那么他就谈不上真正抵达自觉提升专业化发展阶段。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关于教什么的决定因素。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也正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只有具备课程意识,才能认识到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教学不只是教课本上的知识,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且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根据课程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主动搜寻课程资源,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实施教学,长期努力,才可能具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衡量和筛选知识的能力。

3. 发展意识

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丰厚的教养、学养,必须具有发展意识。只有渴求发展,才会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新思想、新知识,不断去发展新能力,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境界努力。这一过程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高、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需要。

具有了这三种意识,还要有正确的途径。

1. 制定清晰的发展规范

“没有规划的人生是迷茫的,拥有规划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有没有规划,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师自身的发展与职业幸福。要经常盘点自己究竟做了什么,有哪些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而理性地分析自己想要做什么,并科学制定自己该怎样做的方案。这样清醒地剖析自我,有利于自己在制定和实施规划中,扬长补短,全面提升自我。它既有长远发展目标的统领,又有短期发展目标的保证,发展指向极为清晰。一份发展规划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方案,能给教师追求自我发展提供方向的指引和促进自己的行动的及时实施。

2. 要善于学习

首先是向书本学,要多读书。读书是一种投资,其回报是难以计量的。可以说,如果教师不读书,教师专业化发展就会成为空谈。其中有几种书必须有计划地读,系统地读。一是教育理论书籍,只有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才能跳出教学过程本身,高屋建瓴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明确优缺点及改善提升的地方。二是要阅读专业知识书籍,以提升把握学科知识的能力,这样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三是要阅读经典名著,经典能让人比较迅速地抵达某个领域的“制高点”。站在经典名著的“制高点”上俯视周围的世界,问题立刻会显得一目了然,人生也因此而豁然开朗。

其次,要善于解读“关键事件”。把教育领域的某个“关键事件”弄明白了,教师就有可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生转换,也可能使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改进”。“关键事件”(或“关键思想”)可以是某项教育改革实验、某个教育热点问题或教育流派。如果一个教师始终置身于“关键事件”之外,那么他很难跟上其他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第三,要善于向同伴学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同伴可以激发和唤醒自己内心的渴求,也可激励自己锐意前行的意志,让自己在前行中不觉得孤独。

3. 勤于反思

知识的内化仅仅靠“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思”。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要以自我反思为基本手段。这种反思要制度化、经常化、系统化,反思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学,还应该包括对日常生活和生命历程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也不应是一种“单干”行为,还要注意在同伴之间分享与交流,注意寻求理论指导。只有这样的反思才能提高知识内在化的质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古训就充分地说明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勤于反思,才会逐渐养成批判性分析的习惯,才会不断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走向理性,走向思辨,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其实,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教育管理者,其专业化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但它不是自然发生的,它的实现需要自觉的追求和不断的实践。教师自身生命的发展,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自身需要。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校长的眼界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空间,追求专业化发展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教育者的一种常识,这需要每位教育者更深入地思考,更好地实践。教育路上且思且行,相信张英老师能永葆初心,砥砺前行,铸就更辉煌的人生。

此文已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杂志上发表,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抄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