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文化版,这个好!

厦门晚报文化版,这个好!

厦门晚报文化版,这个好!

■敬一丹和读者热情互动。

厦门晚报文化版,这个好!

敬一丹正在阅读厦门晚报。

昨天下午,刚从央视退休的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外图厦门书城举行新书《我遇到你》读者见面会。身着柔软的黑色长裙,戴着长项链,再加上有光泽的红唇膏,聊天时喜欢笑,现实中的敬一丹更加平易近人。

【谈报纸】

“这个好,我就喜欢有专门的文化版”

比一般读者花更长时间来阅读文化新闻

手指指向“文化”两字,敬一丹说,“这个好,我就喜欢有专门的文化版,现在很多报纸都是把文化内容归到娱乐版,放一起。”记者告诉她《厦门晚报》的文化版是固定设置的,她赞同点头,双手拿着报纸,看了挺久,

换成是别的读者,可能已经把整个文化版都看完了。

在接受媒体采访之前,敬一丹先看了前日的《厦门晚报》。“都是蓝色呢。”头版上的敬一丹身穿蓝西装,文化版上的新书封面,她也是戴着蓝围巾。她向记者透露,《我遇到你》封面的照片,其实是采访时被抓拍的。

【谈退休】

“用更多的方式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尝试做微信公众号,看看和传统媒体的不同

“退休不是今天还在说‘你好’、‘再见’,第二天退休了就不见了。”敬一丹笑说自己退休了,但工作还在延续,“是交叉、延续、渐变,用更多的方式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多年前,敬一丹开始做公益,退休后,准备将更多时间投入其中。曾当过教师的敬一丹,将更经常回到学校,给学生上课。

敬一丹还尝试运行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想看看它的不同。自媒体怎么做,对于做传统媒体的我,是新体验,”敬一丹坦言,当时入职媒体,就是因为“太喜欢这个了”,不过做着做着就会遇到挫折。但这也是职业的不同侧面,当记者学会用不同角度看职业,就会明白局限所在,了解对自己的影响,这就超过学生气的喜欢,“有了历程感”。

【谈网络】

“要有秩序,不要让它失去自净能力”

谣言通过自净,会慢慢接近真实的状态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篇署名敬一丹的文章,文中写道任何时候做出改变,都不晚。敬一丹说,虽然文章使用第一人称,里面的人生大事节点也没错,但并不是她写的,而且其实已经流传很久了,不知道怎么又火了。

敬一丹认为,大家对传播的信息都会有判别。网络世界有自净能力,就像是江河水在被污染后,会有自净能力。当然,如果被污染过度,会失去自净能力。信息传播中的不实谣言,通过自净,会慢慢接近真实的状态。“所以要有秩序,不要让它失去自净能力。”敬一丹建议信息接受人不要轻信,要多留神。

如今,主流媒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栏目做大量谣言粉碎的工作,敬一丹说这是在参与自净工作,也是一种推动。“大家希望听到真正有影响力的言论。”因此,敬一丹认为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仍在,新旧媒体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共生,用不同的方式赢得受众。

【谈性情】

“崔永元水均益白岩松‘裹挟’着我前进”

在厦门见到的读者年龄层丰富许多,老少都有

来厦门之前,敬一丹已在深圳和北京开过读者见面会,她直言“不同城市很不一样”。“在深圳,年轻人多,感觉太现代了,常年生活在窗口色彩的城市,人的观念也是新的。”敬一丹笑着说,而在北京,来了很多中老年的读者,或者说是观众。

在厦门,敬一丹见到的读者年龄层丰富许多,既有不少在校生,也不乏60多岁的长者。一名晋江读者还特地连夜绘制一幅“一笔画”送给她。

当年刚到央视的敬一丹不会化妆,急坏台长。同事大多比她小,叫她“大姐”。敬一丹比崔永元大8岁,比水均益大8岁,比“渴望年老”的白岩松大13岁。敬一丹说自己是被“裹挟”着前进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这些同事,我不可能这么长时间走在最前沿。”“他们总是给我一种推动,我想偷懒都不行。”

【链接】

《我遇到你》内容简介

每个生命都有权利发光

敬一丹用细腻温婉的笔触描写了电视采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采访对象,特别是草根人群。在敬一丹笔下,描绘了这样的人们:腼腆而不善言辞的胡老师,20年日复一日地在水库中用小木盆接送孩子们上学;封闭贫困的麻风村终于有第一批毕业生,王文福老师和台湾人张平宜,开始改变了麻风村民们没有教育、与世隔绝的历史;导盲犬带着盲人平亚丽顺畅坐车坐飞机;村里的杨芳终于拿到彩笔画下她的“绿熊猫”;韩笑终于可以在村道上像刘翔那样奔跑……

“不仅是爱心,不仅是慈善,还是权利,还是制度。”在敬一丹眼里,“每个生命都有权利发光”。

雾霾污水荒漠之殇

敬一丹以记者观察的角度,详细的调查数据,历史与当代的比较,采访对象的叙述,直陈环境恶化对人们生活触目惊心的影响。“霾,覆盖了中国将近一半的国土,它从原来的生僻字变成了现在的常用字”;中国从植树造林到砍伐森林,环境巨变,有人“把山坡上的石头涂上绿色蒙骗检查,用虚假的数字应付造林任务”;松花江曾经的污染让周边居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水污染,我们是水污染的受害者,同时我们又是水污染的制造者”;月牙泉,一直就像是敦煌的眼睛。可是,经过“反自然地抽水灌溉农田”,“经受几十年干渴之苦后,这位少女,一下子变得沧桑了”;在沙漠化的民勤,“娃叫啥名儿啊?出门是沙,进门也是沙,就给他取名沙沙。”名门之后梁从诫先生痛陈“梁家三代人都是失败者”,梁启超的变法,梁思成的护城,梁从诫的环保,“这句话背后是怎样的悲怆之情!”……环保的声声呼唤,“会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一个回音,总有一天,这些回音将引起巨大的社会共鸣。”充满雾霾的灰色日子,让人向往“绿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