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在政務雲頻拿大單的背後:自主可控和創新能力受到矚目!

6月的政務雲市場風起雲湧。最引人的矚目的,還是阿里雲拿下了競爭慘烈的山西晉城大數據平臺高達6880萬的大訂單,這對於過往在政務雲界十分吃香的許多傳統IT廠商來說,也算是十分苦澀了。

然而從在這個訂單背後,其實有很多可以細細探究的點。比如說許多硬件廠商在政務雲領域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頻頻用0元、一分錢競標政務雲項目時,阿里雲則在思考另一個問題——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政務雲。

秉承阿里雲一貫的風格,他們總是更願意用實際行動給出答案。

阿里雲在政務雲頻拿大單的背後:自主可控和創新能力受到矚目!

事實上,早在2014年,阿里雲就為“浙江政務服務網”的上線提供技術支持,整合各級政務服務資源、實現省市縣的數據直連,這也是全國首個搭建在阿里雲上、省市縣三級採用一體化模式建設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從這起,阿里雲政務雲的“開掛”之路就開始開啟了!

傳統IT廠商因為沒有自主研發的雲操作系統,只能依靠國外免費的雲操作系統OpenStack來幫助政府搭建數據中心。OpenStack架構沒有經過大規模檢驗,最初是為了私有云開發,本來就有東拼西湊的特點,現在涉及到國計民生項目,實話說安全性令人擔憂。

阿里雲在政務雲頻拿大單的背後:自主可控和創新能力受到矚目!

而阿里雲似乎就沒有這個煩惱。要知道,阿里雲的誕生便是阿里巴巴集團出於自主研發訴求的考慮。他們自主研發了飛天雲操作系統作為基礎,經歷過雙十一、12306春運購票等等極限流量的場景考驗,當面對政務處理場景時,展現出了極其強大的威力。

而更為重要的是,在解決了政務創新的技術難題的同時,阿里雲也在思考政務創新的新思路和方法。

如果還是像傳統IT廠商那樣,簡單地銷售軟件+硬件,一個新業務就從頭新建一個系統,這樣仍然還是信息孤島,對於老百姓來說,政務信息的無法互通,仍然還是跑了好幾次!

阿里雲思考的方式是,將技術能力和數據沉澱到中臺,避免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讓創新業務快速落地,讓數據流通,最終實現全局智能。舉個例子來說,“最多跑一次”背後就是阿里雲與浙江省辦公廳數據管理中心形成了數據專班。在政務領域複用了“數據中臺”的模式:針對省級與群眾辦事最密切的100個事項,按照統一標準,將70多億條數據匯入統一的數據倉,實現共通共享共用。

看完這些,只能說阿里雲再次走在了前面。新政務雲建設的姿勢,其他雲廠商你們get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