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蜀道難》注釋、翻譯、賞析、講解,品盪氣迴腸的山川之美

蜀道難·李白|註釋|翻譯|賞析|講解

【作品簡介】

《蜀道難》由李白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中國唐朝詩人李白的名篇,內容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蜀道難》描寫了大自然動人心魄的奇險與壯偉,給人以迴腸蕩氣之感。諸多的畫面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其境界之闊大,確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所盛稱:“筆勢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從這首詩中可感受到詩人靈魂的飛動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氣度。正是這種鮮明強烈的主觀性,才使得“蜀道”這一客觀對象深深地印入讀者心中,而難以忘懷。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唐詩《蜀道難》註釋、翻譯、賞析、講解,品蕩氣迴腸的山川之美

【原文】

蜀道難

噫(yī)籲(xū)嚱(xī)⑴!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fú)⑵,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⑶,不與秦塞(sài)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⑷,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⑸,然後天梯石棧(zhàn)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⑹,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⑺。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⑻。

青泥何盤盤⑼!百步九折縈(yíng)巖巒。

捫(mén)參(shēn)歷井仰脅(xié)息⑽,以手撫膺(yīng)坐長嘆⑾。

問君西遊何(幾)時還,畏途巉(chán)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háo)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⑿,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huī)⒀,砯(pīng)崖轉(zhuàn)石萬壑(hè)雷。

其險也若此,嗟(jiē)爾遠道之人胡為(wèi)乎來哉⒁?

劍閣⒂崢(zhēng)嶸(róng)而崔嵬(wéi),一夫當關,萬夫莫開⒃。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shǔn)血(xuè),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⒄,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zī)嗟(jiē)⒅。

【註解】

⑴噫籲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筆記》捲上:“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籲嚱’。”

⑵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名字。

⑶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誇張而大約言之。

⑷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陝西眉縣、太白縣一帶)。鳥道:只有鳥能飛過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壯士死:《華陽國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

⑹六龍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於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龍。高標: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標識的最高峰。

⑺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渦的河流。

⑻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

⑼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陝西略陽縣北。《元和郡縣誌》卷二十二:“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

⑽捫參歷井:參、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參星為蜀之分野,井星為秦之分野。捫:用手摸。歷:經過。脅息:屏氣不敢呼吸。

⑾膺:胸。

⑿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雲“不如歸去”。《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杜宇化為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這兩句也有斷為“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這種斷法順。

⒀喧豗(huī):水流轟響聲。砯(pīng)崖:水撞石之聲。轉,轉動。

⒁胡為:為什麼。

⒂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餘里。

⒃“一夫”兩句:《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文選》卷五十六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⒄錦城:《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一劍南道成都府成都縣:“錦城在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⒅諮嗟:嘆息。

【韻譯】

唉呀呀,多麼危險多麼高峻偉岸!

蜀道真太難攀簡直難於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

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

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

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嵋山頂端。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

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

下有激浪排空紆迴曲折的大川。善於高飛的黃鵠尚且無法飛過,

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青泥嶺多麼曲折繞著山巒盤旋,

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可以摸到參、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坐下來長嘆。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

可怕的巖山道實在難以登攀!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

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

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蜀道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

叫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

水石相擊轉動象萬壑鳴雷一般。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

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了什麼要來到這個地方?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也難攻佔。

駐守的官員若不是皇家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

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

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評析】

這首詩是襲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至於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歷代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就詩論詩,不一定強析有寓意。但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看,卻是在寫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時,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採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嘆,迴環反覆,讀來令人心潮激盪。

【講解】

李白是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起,被稱為詩壇上的燦爛輝煌的“雙子星座”。李白為人正直,一生蔑視權貴,他曾直言不諱的聲稱“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新顏。”因此,他雖有超人的才華,但並沒有得到統治階級的重用。他的一生坎坷,然而他對國事卻十分關心,他的作品始終洋溢著濃烈的愛國情懷。作為一個浪漫主義的大詩人,他的詩篇充滿著豐富多彩的想象,以高超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讀者。他的大量詩作從唐代流傳到今天,並翻譯到國外,影響之大,可渭家喻戶曉,老少皆知。

李白自稱“一生好入名山遊”,在長期漫遊的生活基礎上,他揮動神奇的文筆,寫下了不少描繪祖國壯麗山川的詩作,抒發著對祖國無比熾熱情感的同時,往往寄託著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切感慨。《蜀道難》就是最為奇麗、最為生動的一篇,是富有高度浪漫主義色彩的千古絕唱。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孟棨在《本世詩·高義篇》中說,李白剛從外地來到京師,住在賓館裡。當時很有名的大詩人賀知章去拜訪他,李白把《蜀道難》拿出來給賀看,賀還沒讀完就不斷贊稱,把李白稱為“謫仙”(“讀未盡稱歎數次,號為謫仙”)。說李白才華卓絕、超群,似人間神仙,而且弄來酒和李白喝了個痛快。這一來李白的名聲就在京城傳開了。我們知道李白出蜀,被召進京是在天寶元年(742年),而賀知章告老還鄉是在天寶三載(745)。這樣看來,《蜀道難》的寫作時間大致在天寶初年。

李白為什麼要寫《蜀道難》?歷來頗有爭議:

(1)寫於安史之亂時,是為奉勸唐玄宗滯留蜀地而寫的。

(2)是為房琯、杜甫擔憂。因此時房、杜均在劍南節度使嚴武手下辦事,嚴武為人粗暴,是為勸說他們小心從事的。以上兩種說法,都是安史之亂後的事,而《蜀道難》作於天寶初年,故二說不能成立。

(3)有人認為李白在長安期間,曾寫過《劍閣賦》,在題自下自注說“送友人王炎入蜀”,內容與《蜀道難》相似。故可推斷《蜀道難》是為王炎入蜀而作。這幾種說法比較下來,第三種說法比較合理。不管哪種,有一點可以肯定,《蜀道難》是以蜀道難行,危途難行為主題的。它是用樂府舊題,即事成篇,為送友人入蜀而作;它既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關切,又反映了作者對國家形勢和人民命運的憂慮,也抒發了他對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

《蜀道難》屬樂府古題,即(相和歌辭·瑟調曲)。在樂府古題樂解裡面有這樣一段話:“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阻。”銅梁、玉壘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襲用了這個古題,仍然寫蜀道之艱險。但無論在內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見李白不僅善於吸收,更善於創新,他是在繼承中有革新、有創造的。

這首詩可分三部分:

一、從開頭至“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寫蜀道開闢之難,突出一個“難”字。

二、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寫蜀道行走之難,突出一個“險”字。

三、從“劍閣崢嶸而崔嵬”至結尾,把自然環境與政治形勢結合起來,寫國情的險惡,以引起人們的警惕,突出一個“惡”字。

劃分三段的主要聯繫:

1、內在聯繫:三個部分的自然銜接和描寫蜀道由難而險,由險而惡,勸告友人還家,逐步深化主題。

2、外在聯繫:“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三次詠歎,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危途難行”是本詩的主題。前兩部分從自然風光落筆,極盡描模刻畫之能事;第三部分轉入對政治形勢的詠歎,深化了主題。可看作是作者的精心構思。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歌一開頭,就用了驚歎詞“噫籲嚱”,表示十分驚奇和感嘆。“噫籲嚱”是嘆詞的連用,可讀成“噫,籲嚱”,“籲嚱”就是嗚呼的意思。也有的說“噫”、“籲”,“嚱”是三個獨立嘆詞的連用,突兀而起。“危乎高哉”的“危”和“高”,都是高聳的意思,各帶一個感嘆詞。李白有一首寫峰頂的詩,第一句就是“危嘍高百尺”,“危嘍”即很高的樣子。與“危乎高哉”是同樣意思的重複,也是起強調的作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取消句子獨立性成為詞組“蜀道難”。這裡“於”是比的意思。這幾句大致是:喲,啊,高啊實在高啊,蜀道難行,比上青天還難。請看,從一開始就帶上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開篇即奇,一下子奏出激昂雄渾的基調,強烈的震撼著讀者的心絃。

“蠶叢及龜鳧,開國何茫然!”“蠶叢”與“龜鳧”是傳說中的兩個蜀國的開國國君, “茫然”是茫遠而難以知詳的意思,說他們開創蜀國是多麼遙遠的事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爾”作指示代詞,“此”的意思,“爾來”就是自此以來,即蜀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不是確數,極言時間的久遠。秦國的土地因山川多有險阻,故稱為“秦塞”,“通人煙”即人員往來相通的意思。這兩句說蜀地自古不跟秦地相溝通。“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當”,是遮攔、阻擋,這裡當“面臨”講。“太白”是秦嶺主峰太白山。傳說因它冬夏都有積雪,所以叫太白。太白山在西安的西面,所以叫“西當太白”。諺語云:“武功太白離天三百”,極言其高峻。“鳥道”是人跡難至的險峻的小道,“橫絕”是橫空飛越的意思,“巔”是頂峰。這兩句說,西邊太白山擋住去路,山上的小路人跡難至,只有鳥兒才能從那橫空飛越直達峨眉山頂。“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是以神話來反映我國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無畏英雄氣概。蜀王派五個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個女兒,途中見一大蛇鑽入山穴,力土們抓住蛇尾猛拉,結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秦王的女兒都被壓死,山中就此裂開一條小路,把秦蜀兩地溝通起來,也就是把形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和山崖間鑿石架通的棧道聯繫起來。這雖是神話故事,但我們可以看出蜀地與世隔絕,蜀之道來之不易。詩人不是客觀地描摹蜀道的艱難,而是從傳說和想象落筆,賦予秦蜀山川以濃郁的主觀感情,表現了詩人對蜀道帶有鮮明個性的獨特感受,融合著詩人豪邁奔放的個性。

以上是第一部分。詩人從古老的傳說落筆,追溯了蜀秦隔絕的漫長曆史,指出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通人煙的崇山峻嶺中,開鑿出一條崎嶇險峻的山路。強調了蜀道來之不易。這裡講的是蜀道開闢之難。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第二部分寫蜀道行走之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標”,高木作為表記,其最高處叫做標,這裡高標就是最高峰、頂峰。這幾句極寫山的高峻,上面有六龍駕著太陽神乘坐的車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峰,下面有波浪洶湧盤旋的迴流之水。這樣上下著筆,頂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佇立在我們眼前。接著寫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不得通過,敏捷輕巧的猿猴要想越過去也愁於無法攀援。這是極寫山勢之高峻。“青泥何盤盤”,說青泥嶺多麼的盤旋曲折。“百步九折縈巖巒”,“百步九折”說不在長的距離中就有多處的轉折,“縈巖巒”,說這路繞著山崖。縈,縈迴,繞著的意思。這兩句極寫山的曲折。“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是摸,“歷”是經過,“參”和“井”是兩個星,它們相應地面上的位置,也就是古代常說的分野,分別屬於蜀和秦。“仰”是仰首,“脅息”,是屏住呼吸,可見心情的緊張。走在山路上星星彷彿可以摸到,或從身邊擦過。仰起頭來,蒼穹低下脅迫,使人透不過氣來。這是極寫山路之高。“以手撫膺坐長嘆”,膺是胸。如“義憤填膺”成語。這句說,用手摸著胸脯坐下來長久地嘆息著,可見山之高讓人感到害怕。“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由秦入蜀是向西行,故稱“西遊”。“畏途”,危險使人害怕的道路,“巉巖”是險峻的山岩,“畏途巉巖”,就是路險山高,所以“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但見”只看見,但,只的意思,而不是但是。悲傷的鳥兒對古樹哀號,雄雌相隨著在林間飛翔。“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說又聽到杜鵑鳥對著夜月悲啼,愁緒籠罩著空曠的山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這裡“此”是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凋”,凋謝,消失。“朱顏”就是紅顏,“凋朱顏”就是紅顏失色,非常害怕的意思。今天成語有“談虎色變”,“凋朱顏”就是“色變”的意思。“連峰去天不盈尺”,“連峰”是連綿的山峰,“去天”離天,“去”是離開的意思,“不盈尺”是不滿一尺,“盈”是滿的意思。“枯松倒掛倚絕壁”,說古老的松樹倒掛著依靠在絕壁上。“飛湍瀑流爭喧豗”,“喧豗”是鬨鬧聲,是急流瀑布發出的。說飛瀉的急流和洶湧的瀑布爭相轟鳴。“砯崖轉石萬壑雷”,“砯”,水擊岩石聲,這裡用作動詞,撞擊的意思。“轉石”,激流翻滾著大石。講水拍打著山崖,衝擊著山石,千山萬壑發出雷鳴般的響聲。這幾句化用了晉代張載《劍閣鳴》中的意思,“盤著飛湍走壁,沙石碰閣,洶湧而驚雷。”可見李白善於吸收前人長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其險也若此”,蜀道之高之危略作收束。“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爾”是第二人稱“你”,我嘆息你這遠道之客為什麼要到這兒來呢?

第二部分可分為兩層:前八句為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的崎嶇。“問君西遊何時還”以下為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喟嘆友人何苦冒險入蜀。這是寫蜀道行走之難

唐詩《蜀道難》註釋、翻譯、賞析、講解,品蕩氣迴腸的山川之美

第三部分,主要寫劍閣險要,蜀地險惡,規勸遠行的友人,不可久留。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閣”,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崢嶸”、“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峻。“當”,阻擋、守著的意思,說劍閣的形勢非常險要,非常高峻,只要一個人守在這險要的關隘上,再多的人也攻不開。正因為地勢險要,所以“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匪”即非,這是暗喻“所守之人”成為狼與豺。說守衛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親信,就可能變成害人的豺狼,因為他們可以憑恃險惡的地形搞叛亂,殘害人民。“一夫當關”以下四句,是化用張載《劍閣鳴》中“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裡寫“猛虎”、“長蛇”,用的是雙關的手法,用“猛虎”“長蛇”代“所守”,並把所守的兇殘比擬為野獸。“吮血”就是吸血。磨牙吮血比喻、比擬中含有誇張成分,形象更加鮮明。把割據一方的軍閥兇殘面目揭得淋漓盡致,從而強化了蜀地政治形勢的險惡。這句說,人們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襲擊,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擾。這些“野獸”都在磨牙吮血,殺人太多了。作者畫出了他們窮兇極惡,殘害生靈的面目。“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錦城”指四川成都,以織錦發達而得名。杜甫有“花眾錦關城”的詩句。“雲”是說,講錦城這裡雖說是樂土,我勸你不如早些回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西望”承接前文“西遊”說的,由長安而行,望成都,故曰“西望”,“長諮嗟”是深深的嘆息。

這最後一部分,從自然環境寫到社會人生,賦予“危途難行”的主題以政治的內容。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規勸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這是寫國情之險惡。

這首詩構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河嶽英靈集》)說這詩寫的很奇特,自屈原以來還沒有人寫出這樣味道來的。

一、充滿熾熱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觀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詩歌形象高度個性化,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無論敘事或者寫景,都融匯著詩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極為強烈的情感,在詩中常反覆詠歎出來。開頭“噫籲嚱”嘆詞的連用和“危乎高哉”同義詞的反覆使用,以獨特的強調手法顯示內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聲奪人的氣氛。接著“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千古傳誦的慨嘆,定下了全文的基調,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犧牲,不畏艱難險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滿神話色彩的描寫,使讀者不得不驚心動魄於蜀道開闢之難。

在繪聲繪色敘述山行艱難可怕的時候,作者再次發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喟嘆,極力渲染蒼涼、悲愁氣氛,烘托“危途難行”的主題。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雙關語,由大自然之險,寫到政治之危,又發出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以“側身西望長諮嗟”的意味深長的嘆息結束全篇,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的感嘆,在詩中三次出現,是感情的爆發、延續和收束。第一次出現,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點出了主題:“危途難行”,並定下全詩的基調,一唱三嘆,震撼人心。“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出現,還鮮明地體現了作品結構的嚴謹。它第一次出現,是寫蜀道開闢之難;第二次出現,是寫蜀道行走之險;第三次出現,是寫國情之險惡。我們說,此時詩人的感情發展達到高峰,悲憤難禁,倍覺艱難。同時在結構上,也標誌著由極寫山之高、路之難,轉向寫政治形勢之險惡,既是前節的收結,又是後節的啟導;既照應了開頭,又使讀者對蜀道之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反覆呼告,不僅鮮明地體現出作品結構的嚴謹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樂曲的主旋律,具有迴環盪漾的音樂美。由於它始終貫注全詩,這就構成了全詩的感情主幹,並將全詩凝聚成一個完滿的藝術整體。詩人驚歎蜀道之難,感情又是昂揚奮發充滿力量的,詩人的感情彷彿是隨著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讀後令人心情振奮。

總之,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現,在全詩的層次結構,感情凝聚,氣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還以作者對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喚、勸告中流露出來。“問君西遊何時還?”以親切的詢問,表示對友人的關懷。而接著“畏途巉巖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趕快回頭,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畢竟又向前走了,歷經險境而抵達劍閣。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問道:“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實際是一種擔心,體現了作者對友人命運的關心,而友人終於在蜀地住下了。這是豺狼出沒、蛇虎橫行的地方,千萬不能久留哇!於是詩人又發出深情的呼喚:“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再三叮嚀和規勸中,飽含著一片深摯的友好情誼。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二、豐富的想象,奇特的誇張。

李白並沒有到過劍閣,因此有關山行艱險的生動描寫,如從鳥獸的感受來刻畫蜀道之高險:六龍回日、黃鶴難飛、猿猴愁攀;從行人的感覺來具體描寫蜀道之艱險:峰迴路轉、山勢險峻,表現人走在上面的畏懼心理、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涼氣氛來襯托渲染蜀道之艱險:古木荒涼、鳥聲悽切,將自然界渲染上了旅愁;還具體描繪了行人眼中的蜀道等等。可以說李白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大家想一下,他雖有漫遊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發揮高度的想象,不揮灑誇張的筆墨,《蜀道難》決不會如此動人心魄,成為千古不朽的浪漫主義傑作。據元和略陽縣誌記載,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雨,行者屢逢泥淖,所以稱青泥嶺。李白對青泥嶺的高峻難行或許有所瞭解,於是吟出“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詩句,寫青泥嶺是那樣的盤旋曲折,山路繞著山崖不停地打轉。作者出於想象的精彩描寫,誇張而不失真,典型地再現了山路之險和山行之難。

在抒發旅愁的時候,詩人寫到:“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這裡古木參天,氣象森嚴,鳥聲淒厲,迴蕩其間。豐富的想象,精心的構思,把人們引入一個悲涼、慘淡的藝術境界。“雄飛雌從”的設計,更使羈旅者勾起思念親人的愁緒。這樣生動的藝術效果,若不是作者在馳騁他那奇幻而又細緻的想象之後落筆,是很難產生的。

再看作者是怎樣描寫蜀道上奇險壯觀的景象吧!“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在詩人如椽大筆之下,連綿的山峰,幾乎頂天而立;枯老的蒼松倒掛在懸崖絕壁之間,飛洩的瀑流爭相吼叫,砯崖擊石發出震撼千山萬壑雷鳴般的聲響。這裡既有群峰屹立的雄偉壯闊景象,又有枯松倒掛的特寫鏡頭,既有充滿詩情畫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觸目驚心的動態。“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兩句,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不得不歎服作者的想象力和描寫的本領。

李白善於誇張。他的誇張與眾不同處,往往是將事物誇張到極度,並且動轍用“千”“萬”等數詞來形容、裝飾,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絲暮成雪”、“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蜀道難》的誇張也到了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地步。古人常以絕對辦不到的事比喻成比登天還難,而詩裡卻極力誇張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除此恐怕沒什麼更誇張的寫法了。“捫參歷井仰脅息” ,也是絕妙的誇張之筆。“捫”“歷”兩個動詞的連用,顯出友人出沒在星宿之間,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瞭。“危嘍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個描寫與《蜀道難》有異曲同工之妙。“連峰去天不盈尺”比後世民謠“離天三尺三”的說法更具誇張性。“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也以猿鶴面對高峻的山崖無可奈何的誇張描寫,反襯行路之人陷入困境。詩人還把神話傳說引入詩中,給這篇浪漫主義詩作增添了光怪陸離的色彩,“蠶叢及魚鳧”的傳說,形容歷史悠久,突出了蜀地自成一國與世隔絕的豐功偉績。“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等詩句,活畫出他們窮兇極惡,殘害生靈的猙獰面目,極寫環境的惡劣。

作者通過神話描寫,既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極度艱難,又給“危途難行”的主題作了極精彩的渲染。“六龍回日”的神話以極寫山勢之高峻。按理六龍駕著太陽神坐的車子應通行無阻,可它也竟然被蜀道上的險山擋住了,太陽神也不得不轉駕回宮,那行路人就更不要說了。“子規啼月夜”這是暗用蜀王杜宇的傳說,給山行的描寫籠罩上淒厲愁絕的氣氛。傳說子規的啼叫聲,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那作者勸阻友人的用意已暗含在鳥鳴聲中了。這實在是奇妙生動、令人拍案叫絕的寫法。

這種罕見的奇特體調的形成,自然得力於那種令人難以比美的超凡絕倫的想象了。詩人的想象,出入古今,馳騁上下,從古到今,從天上到地下,所有的想象與誇張都臨近或超越了事物性質的極限,基本是超現實的。因此形成的意象,一個接一個的急促奔湧,奇意迭出。在想象、誇張之中又往往加上詩人的感嘆、驚呼、反問,這不僅充分顯現了蜀道山川雄奇險峭的氣勢,而且表現著詩人激情的跌宕,從中可感受到詩人靈魂的飛動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氣度。正是這種鮮明強烈的主觀性,才使得“蜀道”這一客觀對象深深地印入讀者心中,而難以忘懷。

三、語言風格自由奔放,深深打上了作者特有的印跡。

豪放不羈的李白,在選擇詩歌題材時,往往從個性出發,喜歡並善長樂府古詩,格律詩寫的很少。樂府詩形式比較自由,不大受格律限制,最適合於李白表現他那豐富的想象,抒發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因此李白的古詩,如《子夜吳歌》、《行路難》、《將進酒》等都很有名,而像《登金陵鳳凰臺》那樣膾炙人口的作品並不多。初唐以來樂府詩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而李白卻雜糅了三、四、五言等句式,甚至運用了散文的句法,頗具創意。由此可見,思想的解放與形式的自由是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的。《蜀道難》以七言為主,長短句交替使用,從三言到十一言不等,顯得靈活自如。大量詩句的散文化,體現出李白熱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以開頭為例,“噫籲嚱……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12句中,有5種句式:3、4、4、5、5、5、7、7、7、7、7、9,隨著字數的遞增,句子由短促強烈的感嘆,過渡到較為舒緩的陳述。

描寫蜀道行走之難的詩句,一般是七言,多至九言,還有十一言的。長句適合描寫較為細緻的景象和抒發較為複雜的情感。

而詩的最後部分,則多用四字或五字的短句。簡短、峻峭的句式,有力地反映出了蜀地自然環境和政治形勢的險惡,反覆為友人敲響了一陣又一陣短促而震耳的警鐘。

這首詩用韻也打破了齊梁舊說,即一韻到底的格式,而是竭盡變化之能勢,用“an”韻的,基本在詩的前半部分,如“天”、“煙”、“巔”、“連”。詩的後半部分,用韻變化較大。“Yi”韻的,如“尺”、“壁”;“ai”韻的,如“開”、“豺”;“a”韻的“家”。用韻的變化,與後半部分寫環境的險惡、政治形勢的動盪有關係,也體現出詩人變化不定的和緊張的情緒。總之,巧妙的用韻,使這首詩在描繪客觀情狀和傳達主觀情緒上,顯得活潑自如,毫無呆板之感。

對聲調的安排,也與表達內容相稱。如“愁 平 山”連用三個平聲,空谷傳響,蕩人心魄,極寫蜀道令人可畏,氣氛感傷悲涼。“捫 參 歷 井 仰 脅息” 連用五個仄聲,形象地反映出行進在極高的山路上那種高度緊張跼促的心理。巧妙地選擇聲調,以便跟所抒寫的情感相稱,這充分顯示出李白深厚的藝術功力。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關於這首詩的基調問題。該詩極寫蜀道之艱難,環境之險惡,寫得不好容易流於低調。但李白胸襟開闊,落筆氣勢雄偉,寫出了祖國山川的美好,表現出蓬勃振奮的精神面貌,因此絲毫不顯得哀惋纏綿,而是一唱三嘆,有濃烈的韻味,震撼著讀者的心。後人有模仿寫《蜀道易》的。像“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樣的佳句,至今為人們所傳誦。這說明了這篇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它的生命力。

唐詩《蜀道難》註釋、翻譯、賞析、講解,品蕩氣迴腸的山川之美

【賞析】

李白的詩向來以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而引人入勝、給人回味。《蜀道難》更是將李白式的想象與誇張發揮到極致。

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與誇張”,是因為在李白的詩裡,想象與誇張的運用很獨特,同時兩者又往往是融為一體的,即詩中的想象與誇張同時出現,彼此交融,共同營造美妙奇幻的藝術境界。品味《蜀道難》中想象手法的運用,可將之分為兩類。

一類是神話式想象,即在詩中穿插神話傳說,引人想象。

詩的開篇在寫蜀地閉塞時,用了“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兩句。蠶從、魚鳧都是遠古蜀王的名字,具體事蹟難以考實,但在這裡,我們卻能隨著詩人的引導展開想象,似乎看到這些蜀地先王們開國的艱辛,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活之艱難。

五丁開山的故事只是一個美麗而悲壯的傳說,詩中加以引用,不僅是在說蜀道由來,更能讓讀者想見蜀道開闢過程的艱險——很多人為開闢蜀道而失去生命,為全詩增添一種朦朧之感。

引用六龍的神話是說,即使這樣高行空中的神龍之車也要繞過高標之山,可見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詩中運用這一神話,激起讀者的想象,彷彿見到那高入雲端的蜀道,為之諮嗟!

另一類是寫實式想象。李白的詩中更多的是主觀的寫實式想象。這種想象是從詩人主觀角度出發,使用一些常見事物來加以發揮,也更易引起讀者的主觀體驗、更易為讀者所接受。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在全詩中共出現三次,可謂一唱三嘆,同時又給讀者造成切實的想象:要翻越蜀道,比登天還難啊。

蜀道究竟有多麼險?詩人的回答是,“西當太白有鳥道”,只有鳥能飛過去。讀者不禁要想:這樣險的道路,人該怎樣才能穿越啊。緊接著詩人用“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斷衝擊讀者神經,把讀者帶入到無邊的想象之中:波濤翻滾,黃鶴高飛,猿猱哀絕。

詩人展開想象描繪“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從側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險難以穿越,激起人們悲情愁緒。“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又分別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來寫想象中見聞,讓人感到蜀道之高險不可攀越。

其實,全詩都可以說是在想象中完成的,因為詩人所寫之蜀道並非眼前之蜀道,而是胸中之蜀道,想象中之蜀道。蜀道之高,蜀道之險,也全乎出於詩人之想象,並把想象之景外化為實在之景。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詩中的誇張手法,也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數字式誇張。數字上誇張,是李白詩常用的手法,它為李白的詩營造了磅礴的氣勢、宏大的意境。

詩的開篇便有“爾來四萬八千歲”一句,這裡所列“四萬八千歲”當然並非確指,而是誇張,並從時間的長度上來限定後一句“不與秦塞通人煙”,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閉塞展現出來。

“百步九折縈巖巒”中的“百”和“九”誇張地說明蜀道的彎彎曲曲,難以行走。為何如此彎曲?因為蜀道太高。“連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縮小誇張的方式,給人視覺上的印象——山峰離天都不到一尺遠了!“砯崖轉石萬壑雷”,一個“萬”字形象而生動地刻畫了蜀道兩旁山崖中奔流飛騰,強力衝擊山崖的景象,從聽覺上給人以強烈的震憾。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和“萬”形成巨大反差,對比中凸顯劍閣的雄險,為“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作出鋪墊。

另一類是形象式誇張。所謂形象式誇張,就是使用一些人們常見的事物(而非數字)從感覺上誇大(或誇小)對象,從而達到一種奇妙的藝術效果。《蜀道難》中大量使用了這種方法。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在詩中反覆出現三次,意在說蜀道的難以穿越,比上青天還難,誇張得形象可感。“西當太白有鳥道”“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用“鳥道”來說蜀道之窄小,用“黃鶴”“猿猱”來說蜀道的難以穿越,誇張處不著痕跡,詠讀時又真切可感。

“捫參歷井仰脅息”和“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有同工之妙。蜀道再高,也不可能“捫參歷井”。“仰脅息”這一細節描寫,則形象地誇大了蜀道之險:在穿越時,連大氣都不敢出。

李白的誇張總是信手拈來,如“飛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白髮三千丈”“天台一萬八千丈”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等,無不膾炙人口。李白的誇張,使用的數字往往都很大,但卻並不失真,這為李白的詩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李白的詩很多時候是將誇張和想象放在一起、融為一體來使用的,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其強大的藝術衝擊力。想象與誇張的融合使用,起到了營造宏大氣勢、渲染神秘氛圍的效果。讀李白的詩,必須要深入體會其詩中的想象與誇張的藝術手法,這樣才能更準確地體味詩中深層的情感。

【點評】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縣附近)。先祖流寓中亞。他在少年時期即"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好遊俠。他歷覽了無數名山大川,結識了不少文人志士,體察到社會各方面的情況,產生了“安黎元,濟蒼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願。直到42歲時,才被人推薦,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雖對他恩禮有加,但只不過希望他充當一個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個性傲岸不羈,常受到權貴的排斥,詆譭,理想仍無法實現,於是上疏“乞歸”。三年的官場生涯,使他對上層統治集團的荒淫腐朽和現實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認識,對他以後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李白的思想中結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家的憤世嫉俗和遊俠思想中反抗強暴,扶危濟困的精神。他創作的詩歌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黑暗現實的憤恨和對封建權貴的蔑視,以及對個人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追求.。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本詩的作意歷來眾說紛紜,計有諷明皇入蜀,諷章仇兼瓊(玄宗開元間劍南節度使)、罪嚴武(肅宗、代宗時劍南節度使)、送友人入蜀、即事成篇等說法。各家支持的觀點也不同,如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名篇,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我認為這首詩的主要寫作意圖還是送友人入蜀。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今存陳代陰鏗本題五言體詩,篇制窄小,推演漢人王尊故事,無甚新意,而李白以其才氣將往古的傳說和現實、與山川奇觀融為一體,如天風海濤,充分地以蜀中山川之奇,體現詩人心中的奇氣。

李白的詩向來以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而引人入勝、給人回味。《蜀道難》更是將李白式的想象與誇張發揮到極致。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對於這篇文章的劃分法也有各種觀點,有中學語文的三段劃分法,也有兩段劃分法(第一層分到“難於上青天”,第二層到“蜀道之難”前),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三段。

“噫籲”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著讀者的心絃。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一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意在勸阻友人不要西遊,寫盡蜀道之高。“噫籲嚱”三個感嘆詞連用,“危”“高”,同義重出,“噫籲嚱,危呼高哉!”一聲驚歎,震撼人心。

這一段用了一個關於蜀道的神話,據《蜀王本紀》記載據說秦惠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為“五丁力士”。他們力能移山。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有一天,看見有一條大蛇進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齊去拉蛇。忽然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為石人。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於峻坂,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神話典故的大量運用更極致地說明了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謫仙人”。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迴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俱心理。“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人們在嶺上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這是李白在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讓蜀道的“難”變得有血有肉,直接可感。

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是全篇的最後一段。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接下來的景物描寫,像運用了蒙太奇的電影剪輯手法,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上文對蜀道“難”的刻畫如果說已經到了望而生畏的心理狀態你,那麼這裡就是驚心動魄了。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磨牙吮血,殺人如麻。”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他描繪得如此動人,是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是李白獨有的“詩仙”氣質。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lǐ 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於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遊歷了大半個中國。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二十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覆。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歷代文人對李白的詩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李白生前就有詩名。賀知章一見就稱他“謫仙人”。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贊其“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到元白時期,開始揚杜抑李。白居易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