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我的学书经历——答《中国书法学报》记者问

石见整理

记者:刘艺先生是中国书协副主席兼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主抓创作评审。近年来您出版了《滕王阁序》和《琵琶行》两本草书单帖,为书法界所注目,请谈谈您是如何学习书法的?您父亲刘锦堂是台湾出身的著名画家,是我国新美术运动先驱者之一,他对您学习书法又有何影响?

:提到我学习书法问题,让我先从我的家庭说起。我祖籍台湾,生在大陆,父亲王悦之(刘锦堂)是台湾第一位留日画家,192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随即回国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1937年因病在北平逝世,那年我刚六岁。父亲弥留之际对我母亲留下遗言:“孩子不要再学美术了。” 这句话有他的感慨,与鲁迅先生说的“空头艺术”有相似之处。为实现先父遗愿,我没有学绘画,但先父的敬业精神给我后来从事书法事业留下了精神遗产。去年父亲诞辰一百周年,8月至10月,台湾为他举办了七十天纪念展,展出遗作四十六件。今年1月起北京中国美术馆也为他举办了六十六天的遗作展。由于我父亲对中国新美术运动有贡献,他的遗作被重新肯定,并促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这两次展览看的人很多,说明父亲得到了现代人的承认。我曾经用了十几年时间整理我父亲的遗作、资料。在整理过程中,我父亲对发展祖国美术事业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我父亲生前全身心投入中国的美术事业,一边搞教育,一边搞创作。后来他的全部遗作由我代表家属捐献给国家。

我自幼喜欢书画。由于父亲的遗言,我未向绘画方向发展,却未放弃写字,家里时常挂着名人墨迹,这些对我学写字起到了启蒙作用。上小学时,孟宪章先生是我第一位写字老师。他以颜、柳楷书为范体,为我打下了大楷的基础。去年第一届全国正书展我的作品是柳字正楷,得力于“童子功”。我也写《长恨歌》、《出师表》之类的无名氏小楷。以后写行书,以王、赵为主。这是1949年前的情况,我的一生中最初十年学书即到此为止。

刘艺:我的学书经历——答《中国书法学报》记者问

1949年以后,汉字似乎要走拼音化道路,因而十几年中没有坐下来临帖练字,但我在《侨务报》任主编期间坚持用毛笔改稿,算是没有甩掉毛笔。1966年“文革”开始,抄大字报成了我练指、练腕的好机会,但不敢临帖,只是零零碎碎地学点草字写法。70年代初我从“五七干校”回京等待分配,时间非常充裕,自此又开始拿起毛笔和字帖进行较正规的学习。后来有幸得到启功先生指点,受益匪浅。我在少年时代没学过草书,但很喜爱它,故而这时起在这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主要是坚持临帖。往上临是《书谱》、《十七帖》;往下临是怀素《自叙帖》、《千字文》,黄山谷的长卷,祝枝山的条幅,一直到王铎的各种墨迹。我也注意观赏毛泽东的草书,父亲留下的名家墨迹也常常拜观,如俞剑华的行草作品、柳亚子的草书条幅等。愈钻研便愈觉得我的性格适合写草书,我爱动、爱喝酒、爱表达,性格外向,体力也不错。根据自己的条件,我选择了向大草发展的方向,重点吸取怀素草书的技法和王铎草书的章法及气势等。这期间,我对王铎的生平和艺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翻译一些论文,在王铎书法国际研讨会和国内报刊上发表。除写作品外,我一直没有放松过临帖,现在还在进行(这时,刘艺先生起身拿出他最近临摹的《宋拓急就章》第四遍稿和今年元旦临摹孟頫章章千字的第十二遍稿,字迹整洁,我看后很感动、很敬佩。——笔者)。除主攻草书外,我还广泛涉猎各种书体和观摩各种法帖。如隶书《张迁碑》、《华山庙碑》、杨沂孙篆书、米芾行书墨迹、《云峰山刻石》、《张玄墓志》等等,都曾临习过数十、上百遍。除临帖外,另一个提高自身书法造诣的方法是多看别人作品,以利开阔眼界。看稿件、看展览、看碑帖、看集子都很重要。十多年来我一直负责作品的评审工作,每一次展览都要看数千件来稿。有名的、无名的、老的、少的、中国的、外国的,都要进行鉴别、比较、取舍。这就使我提高了眼力,无形中也提高了手上功夫。

记者:刘先生这次为研修班和书法创作培训班讲书法创作,当写完八尺草书条幅后,赢得学员们的热烈掌声。请您谈一下您当时的感受及创作草书的经验体会。

:大家看了我的草书示范表示满意,我感到鼓舞,这对我也是一种鞭策。前两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分别出版了我的两本草书单帖,得到同道们的赞许,但我觉得有些地方还不满意,书后有我写的创作构思和体验文章,大家可以参考。让我谈谈经验体会,我在这里不可能说得很透彻,只能大概说说。首先,写草书一定要熟练草法,不熟练草法就谈不上写好草书。草书是一种快节奏书写的书体,好似人在奔跑,草法不熟练就“跑”不起来,因而必须熟记草法。随心杜撰是不行的,不知草法的字用行书字代替也是不好的。记草法要弄懂它的规律,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要能举一反三。其次,在熟悉草法的基础上还要熟悉书写内容,不能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因此,要重视提高字外功,要在文学修养上下功夫。对自己喜爱的诗词文句要长诵读。不能不分场合,老是写“龙”字、“虎”字。第三,草书作品的章法更为重要。草书作品首先要看整体效果,看精神、看气势,不单单看一点一画和一个字。把纸叠成格写草书不会写出成功作品。要善于把握章法、布白,要把注意力放在全篇上,这是写好草书很重要的一条。第四,用墨对于写好草书也很重要。别的书体墨色均匀,关系不大,一幅草书作品如果用墨单调,前后没有变化,则没有精神和生气。怎样体现出墨分五色,把握好浓、淡、润、枯、要有讲究。蘸一次连写几个字,由润到枯,这样才能体现出韵味。以上几点是我的点滴感受,仅供参考。

记者:您认为学员参加书法培训学习,如何才能从临摹转入创作?怎样才能有好的作品展览?您刚从内蒙组织评选完新人新作展,这次展览能给学员什么启发?

:参加书法培训学习的目的要明确,要选准主攻方向。经过刻苦努力,能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参加全国性书展的水平,这是高标准。但这要有一个不短的过程,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现在有一种浮躁心态,对学书者也有影响,恨不得马到成功,立竿见影。这是不可能的。书法需要长时间积累,必须有长远打算。两年学习达到什么水平,要有个计划。

刘艺:我的学书经历——答《中国书法学报》记者问

这次讲课,我是从逆命题来谈创作的。反过来讲,临摹不妨碍创作,并不是临摹到家才能进入创作。创作的东西与你临的东西有密切关系,是不能分开的。例如临写米芾的大字帖,对于转入写大字行书作品比较便利,临写小行书字帖则便于转入独立书写小行书作品;如果只临了小行书字帖,由小字过渡到写大字就比较困难。临写了怀素的《自叙帖》,黄庭坚的大草手卷,再写大字草书就比较便利;如果只临了《书谱》、《十七帖》便动手写大草作品,则有一个放大过程,当然比较困难。所以,由临帖进入创作必须要选择合理的途径。

临帖要讲求方法,总结带规律性的东西。临帖的目的是学习法帖中那些成功的结字造型,因此要观察和记忆部首、偏旁的多种写法,“立人”、“草头”、“走之”等偏旁,在大家手下会有各种变化,一般人则只习惯一种写法,这就有高低之分。要善于积累词汇,将丰富的语言运用到文章中去,才能生动,才有文采。临帖就像为写好文章而积累词汇,要把前人优秀的结字造型、多样的偏旁部首学到手,才能在独立书写时使作品有较丰富的表现力。

投向全国性书展的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品,必须精心创作,不能草率从事。有些作者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创作上,而是观察“风向”,想投评委之所好。应当说,分析创作现状和动向是可以的,但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创作,不能看“风向”写字。上一次的“风”下一次就不一定灵了,“风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全国大展不同于一般的展览,一定要认真思考和准备,创作作品一定要反复推敲、修正,不能草率,不能出现错字,要尽善尽美。

刘艺:我的学书经历——答《中国书法学报》记者问

这次新人新作展评选工作在内蒙乌海市进行,已经顺利结束。经过评选,评委们有两个“吃惊”:一个“吃惊”是投稿人数、件数与前两届新人作品展相比是最多的,投稿人数达到一万四千多人,来稿一万九千多件;第二个“吃惊”是这次作品明显超过前两届,虽然是无名之辈,但水平不亚于知名人士。江浙、福建等省一改过去小品较多的情况,作品趋向于大尺幅、大气势,评委称它“明清现象”,与前一时期议论颇多的“广西现象”毫无共同之处。

记者:听说刘艺先生爱喝酒,爱唱京剧,写字时喜欢听音乐,这些与您的创作有有何关系?

刘:我以前喜欢喝酒,书界的朋友都知道。我写《滕王阁序》草书帖时就是喝了酒写的。酒喝到微醺用笔更大胆,会出现非理性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朋友不喝酒字也写的很好,这要看每个人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我爱唱几句京剧,京剧拖腔的抑扬顿挫与书法行笔有类似之处,特别对草书能产生韵律和节奏方面的联想。听听优美的乐曲,写字的心情会平缓下来,但是嘈杂的音乐则会使心情浮躁起来。总之,我觉得除了写字还应有些其他爱好,这既可调节精神生活,也有助于书艺的提高。

记者:今天刘艺先生谈得不短,而且大都是经验之谈,这些对学员来说十分难得的,一定会对学员的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帮助指导作用。书法培训中心以后还要请您多给予指导。谢谢刘先生接受我的采访。

原文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中国书法学报》。

选自孟云飞主编《艺海无涯》,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