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幼儿园咋这么难?家长为报名翻墙,比大学还烧钱

又到一年报名时。

这个报名是幼儿园报名,在严选教育的家长群里,大家纷纷讨论哪家幼儿园已经内定名额,哪家幼儿园出了这么多奇葩面试题。

今天的文章,从一个费尽周折入读幼儿园的案例说起,跟你说说为什么上个学会这么难?

也幻影家长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这个话题,说说你的难,或者聊聊你的解决方案。

上个幼儿园咋这么难?家长为报名翻墙,比大学还烧钱

一个费劲周折入读幼儿园的案例

一个兄弟的孩子今年九月份要上幼儿园了。在南京这个地方,幼儿园不存在学区划分的问题,理论上是就近入园的。兄弟就跑到离家最近的公办幼儿园咨询,反复跑了多次,竟然连幼儿园的门都进不去,点头哈腰咨询门卫,门卫大叔告诉他,想入园就打门口留的电话,可电话永远无人接听,门卫大叔也直白的说了:“你想上这个幼儿园?呵呵!”

眼看上公立幼儿园无门,兄弟赶紧退而求其次,那就去找附近私立的幼儿园吧,我交钱择园,总该可以了吧?谁知道事情远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私立幼儿园也是处于卖方市场地位的,是幼儿园挑孩子,不是孩子家长择园。你想要报名,得看我幼儿园的招生能力,对不起,我们也快报满员了,你到后面排队去吧。

眼看各家幼儿园报名截止日期临近,兄弟发现情况紧急,搞不好幼儿要面临无园可上的窘境啊。后来他是动用了自己在南京生活了十几年来所积累的所有人脉资源,花费不少的财力和物力,吃饭喝酒的场合没少安排,才勉强解决了孩子的入园问题。事后想想,这个兄弟也是后背冒汗啊,多亏自己也算是事业小成啊,否则真的就解决不了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

孩子入读幼儿园背后,其实质是对父母人脉资源和社会实力的一次大检阅。

那些每天早上懒床不起、在幼儿园门口打滚放赖不肯入园的孩子们,你们可知道,你们的年轻的父母为了你们能入园,担了多少惊受了多少怕?欠了多少的人情帐?当然,你们还没到背负这些包袱的年纪。

上个幼儿园咋这么难?家长为报名翻墙,比大学还烧钱

为什么不能办一家幼儿园?

上述的孩子入读幼儿园难的案例,反映的是目前城市居民普遍面对的孩子入学难的现实。就在我草拟本文的当日,笔者所在城市的新闻平台又推送两则类似的新闻:一家外国语中学的附属小学计划招收160名一年级新生,实际报名人数为3000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某重点小学所属学区的部分小区业主集中到区教育局门前讨要说法,因为今年适龄的孩子远远超出该小学的招生能力,有大约600名小孩的入学资格需要经过摇号的方式产生。

目前城市教育资源的配备是根据城市规划的设置来规定的,有多少小区,配套建设多少幼儿园、中小学,这个是按计划经济的思维来设计的。在这个规划之下,城市化加速带来的人口增长因素就不在考虑范畴之内。眼下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特点之一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聚,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农村教育设施大量闲置,而城市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划设置的资源远远满足不了适龄孩子入学的需求,矛盾重重势在必然。

有人会问了,上学这么难,说明社会对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项目吗?社会资金为什么不能大量投入教育领域,在赚钱的同时又解决了社会问题,一举两得多好啊?

有心人经过调研后得知,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公立的教育设施暂且不论,民间资本无论是投资开办幼儿园还是中小学,都需要经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这是痛点之一。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中小学阶段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投资于中小学的义务教育是属于社会公益类事业,注意:不是投资,是事业,所以与投资其他项目是有区别的,投资人不能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利润分成。《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笔者没有查询到投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有关规定,民办教育是否可以盈利也界定不清。但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不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目前只能依靠教育主管部门来协调,重重矛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上个幼儿园咋这么难?家长为报名翻墙,比大学还烧钱

入学难的本质是对未来社会地位的竞争

上幼儿园只是教育的起步,后面还有升小学、读初中、上高中等一系列的入学问题,步步惊心。其选择之困难、其竞争之激烈,早已见诸报端并年年不绝上演。孩子教育问题绝对是城市家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是年轻家长们最焦心、带来挫败感最强烈的话题。孩子教育问题决不仅仅是辅导孩子功课、接送孩子上下学、因为孩子功课不好家长被老师喊去训话这些实务性的问题,还包括给孩子择校、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家长背景与实力相攀比等社会性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正在由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转变,人口由主要聚居在农村向聚居于城市转移,城市化率逐年提高。人口流动性大,社会阶层结构处于发育阶段,没有完全成型,谁要想在社会阶层的竞争中爬到金字塔的上层,就必须要面对社会资源的激烈竞争。

优质教育资源是短缺的社会资源,在城市的社区之间分布严重不均匀、在社会阶层间分配不充分。入学难的问题: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的问题。

很多年轻的家长都曾经感受过或者正在感受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感,孩子没有上好的学校,家长肯定有不同程度的愧疚感与挫败感。某种程度上,父母处在的社会层级决定了孩子入读的学校,孩子入读的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他们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社会角色定位。所以,择校在近期内反映的是家长的社会资源秉赋的竞争,在远期则决定着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网络上的段子是这样总结的:你的努力程度决定着你孩子上什么学校、父母享受什么养老条件;你孩子上什么学校反过来又决定了你自己将来在哪里养老。媒体上出现的对“寒门难出贵子”说法的争议,就是对这个问题最直观的探讨。

拉长时间、距离看问题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一再强调:要理解今日之中国,我们必须将基线向后延伸,只有采取长时间、远距离的观察,才会感知历史长期的合理性。

孔子以前,教育是贵族阶层的专利。孔子之后私学的兴起才有了思想界的百家争鸣,教育向民间普及。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改革于宋、鼎盛于明而最终亡于清的科举考试,将读书、应考、做官之间的关系牢牢地建立起来,历经1000多年而不衰,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读书、应考成了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晋升之阶、出头之路,意义非凡。科举考试虽然在1905年被废止了,但其1300年的生命周期所产生的威力,不可能经百年而湮灭,今天的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无疑是在向科举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