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楊玄感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爲何起義還是慘敗?

隋朝的楊玄感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為何起義還是慘敗?

楊玄感,是隋朝末年武裝起義的第一人,他的父親楊素,是隋朝的大將,因此楊玄感一出生,就是貴族之身。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連年發動戰爭,導致國庫空虛,百姓生活困苦,社會也因此動盪不安,各種勢力也是蠢蠢欲動。此時,楊玄感選擇了一個比較好的時機,公元613年,隋煬帝遠征高句麗,國內兵力比較空虛。經過楊玄感的不停遊說,打著懸壺濟世,拯救蒼生的大旗,拉起了一支數十萬人的隊伍,其中還有不少貴族和高官大臣的子弟。而楊玄感的智囊,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密。就是這樣一個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一支隊伍,卻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灰飛煙滅了,楊玄感也落得個慘死的下場,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楊玄感這麼快就失敗了呢?其實原因不復雜,就是因為楊玄感目標不堅定,沒有長遠眼光,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

隋朝的楊玄感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為何起義還是慘敗?

在楊玄感組織好人馬,制定作戰計劃時,智囊李密給出了上中下三個計劃策略,上策:北上,佔領涿郡,封鎖臨渝,切斷隋煬帝歸路,如果高句麗得到消息,肯定不會放過背後攻擊隋煬帝的機會,這樣隋煬帝就會腹背受敵;中策:向西,取關中。據首險要,隋煬帝就會有家也回不去了;下策:向南,取洛陽,佔據都城就可以號令天下了。缺點是,假如城池久攻不下,就會陷入全國援軍的四面包圍,生死難料。

楊玄感經過一番思考,居然選擇了下策,他認為隋朝大臣的家眷都在洛陽,取了洛陽更能彰顯自己軍隊的威風,他就這樣忘記了自己起義的最初目標。正如李密所料,在楊玄感攻打洛陽時,遇到了頑強的抵抗,久久不能攻下,遠在高句麗的隋煬帝得到消息後,馬上調集了全國各地的援軍,向洛陽聚集。雖然這些援軍距離都很遠,但是楊玄感與洛陽守軍相持了那麼長的時間,也足夠了。

隋朝的楊玄感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為何起義還是慘敗?

無奈之下,李密建議楊玄感趕緊把軍隊撤到關中,只要奪取了關中,據守天險,軍隊就會安全了,然後再製定下一步計劃。可悲的是,楊玄感又走神了,在撤退中又把計劃丟到了九霄雲外。

起義軍撤退的路上要經過弘農宮,當時弘農宮的太守是隋煬帝的堂兄楊智積,此人已經看透了楊玄感的撤退目的,所以也是想法設法的儘量拖住楊玄感,讓趕到援軍來消滅他。於是,楊智積在弘農宮城頭故意大罵楊玄感,把他的祖宗十八代罵了個遍,一次激怒楊玄感。果然楊玄感上當了,對弘農宮連續攻擊了三天,還是毫無進展,而此時隋朝的援軍已經到來,最後,楊玄感慘死於亂刀之下。

隋朝的楊玄感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為何起義還是慘敗?

由此,楊玄感也被後人評價,是一個“凡庸的野心家”,表面看似乎是野心勃勃,實際上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