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等我死了,孩子们就会回来看我?”老人的“愿望”成真了

老有所依是为人子女对老人最起码的孝道,也是每个老人最起码的愿望,但是这样的愿望在当今社会却渐渐变成一种奢望。很多子女确实提供给老人吃喝住等基本的物质需求,可是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怀却少之又少。

有些人老人被安排进养老院,也有些人老人找专门的保姆看护,可是子女却很少回来看一眼,更有甚者,有些人将老人当成一种负担,似乎老人去世了自己的任务也完成了。

今年清明节回一趟老家烧纸扫墓,平时人迹罕至的农村老家因为清明节变得“热闹”起来,路上的行人三五成群,天空中弥漫着鞭炮和纸钱燃烧后的烟雾,乡野上响起阵阵的鞭炮声,这样的“热闹”源于生人对死者的祭奠。

“是不是等我死了,孩子们就会回来看我?”老人的“愿望”成真了

我和母亲烧完纸在村里转了一圈,多数人家大门紧锁,门前杂草丛生,少数几家门前坐着老人,这些老人一坐就是许久,他们看着村外行色匆匆的人群,暗淡浑浊的眼神中夹杂着些许的希冀。

母亲说:老人们在等孩子回来,只是除了春节孩子几乎很少回来。

农村老家承载我小时候太多的欢声笑语,相比小时候热闹的场景,现在的农村显得过于冷清了。即便在清明节这天,所谓的“热闹”也不过短暂地停留在祭奠的鞭炮声中,闹声震于耳,却不在心中暖。

“是不是等我死了,孩子们就会回来看我?”老人的“愿望”成真了

临别之际,看到村头的一家门口坐着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我挺熟悉,小时候经常在他家买零食吃,什么“萝卜丝”“唐僧肉”“冰宝”之类的,那时候觉得这些零食就是人间的美味,比吃烤红薯什么的高级多了。

“是不是等我死了,孩子们就会回来看我?”老人的“愿望”成真了

​我回来烧纸前就看到老人坐在门前,现在还坐在门前,他和村里为数不多的人老人一样,双眼痴痴地看着刚修好的村村通马路,我想他也在等着他的孩子回来看看他吧。

我上前喊了一声,老人迟缓地应了一声,但是他却没有转眼看我。我一时语塞,也不知再说些什么,就准备离开。

“是不是我死了,孩子们就会回来看我?就像这烧纸一样,到坟墓前看我啊。”

老人的声音突兀地响起,声音不大,像是自言自语,我转身看去,老人的双眼仍然盯着村里刚修好的柏油路,看来并不是和我说话。

那天回去的路上,母亲告诉我,老人已经不能行走了,他的孩子们给他花钱找了一个人照看,这个人也是村里人,只是年纪比老人小一些,身体还不错,他就是简单地负责老人的吃喝。

“那我咋没看见那个照看的人呢?”

“那个人就饭点来一下,别的时候根本不管,老人的孩子们也说了,只要负责吃喝就行,老人死了和他一点关系没有。要不是这样,那人才不会去照看呢。”

“这不就是盼着早点走嘛。”

“谁说不是呢?”

......

上个礼拜的时候,我打电话给我母亲,无意间听我母亲说:村里有人去世了,就是那个老人,村里正在办丧事呢。

“老人的孩子们都回去了?”

“都回来了。”

......

挂完电话,我想起老人说的那句话:是不是我死了,孩子们就会回来看我?

老人的“愿望”成真了,听说那天村里的那条村村通马路站满了人,就是那条老人时常凝望的柏油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