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让中国懦弱”?抱歉,孔子不背这个锅

提起近现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人“懦弱”所致,并进一步认为中国人的“懦弱”又是儒学所致。这样的说法,在“打倒孔家店”和“打倒孔老二”的时代就已盛行。甚至在今天,很多学者在宣传孔子时,也把孔子理解为一个满口仁义道德、反对武力威慑的人,孔圣人简直成了“孔圣母”。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人对于孔子的无知与曲解。

“儒学让中国懦弱”?抱歉,孔子不背这个锅


首先,孔子本人绝不是文弱书生,更不是什么“白左圣母”。他是一名优秀的武术家、政治家。作为一名武术家,孔子能射箭、会骑马、能驾车,简直堪称“春秋时代的007”。事实上孔子本身就出生在一个尚武的家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骁勇善战的鲁国武将,据说可以徒手举起城门。可见,这真的是虎父无犬子。作为一名政治家,孔子有理想抱负,更有权术手段。他的一些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堪称“腹黑政客”所为。一次,齐景公与鲁定公一起出席齐鲁会盟之宴,席间齐景公叫来一群戏子侏儒表演“宫中之乐”。但孔子认为,这样的行为有辱鲁定公的尊严,便令有司将这些人的手和脚都砍了!对待这些旁人,孔子尚且如此“心狠”,对待政敌,孔子更是“手毒”,甚至不惜使出“莫须有”的手段。当时鲁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少正卯,他主张改革,思想激进,这和儒家保守的立场刚好相反。于是身为鲁相的孔子便找了几条“罪状”将少正卯杀害了,而这“罪状”简直让人无言以对:心达而险(有学问有野心)、行辟而坚(不按套路出牌,人还特固执)、言伪而辩(巧舌如簧)、记丑而博(总喜欢看点社会上不好的现象)、顺非而泽(就知道给自己脸上贴金)……嗯,讲真,如果这也算杀头的“罪状”,那今天微博的大V们早被咔嚓掉一半了。除此之外,孔子还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残酷镇压奴隶起义的行为全力支持。 

“儒学让中国懦弱”?抱歉,孔子不背这个锅


再者,儒学也绝对不是教人装孙子的懦弱之学。儒学本身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华夷之辨一直为儒家所推崇。孔子本人也是“尊王攘夷”的忠实粉丝,他曾说:“微管仲,吾其批发左衽矣。”甚至当着齐景公的面,指责齐国请番邦土著演奏的“四方之乐”是“夷狄之乐”。这样的民族主义色彩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夷夏之防”国防观的诞生,并为中华民族在近代抵御西方列强入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柱。在为人处事方面,儒学同样不是在提倡懦弱隐忍。令人诟病的“以德报怨”其原话其实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白了,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敢欺负你,直接抡圆了拳头,上去糊他熊脸!

综上所述,无论孔子本人,还是儒学本身都与“懦弱”二字毫无关系。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孔子和儒学遭到今人的曲解呢?

“儒学让中国懦弱”?抱歉,孔子不背这个锅


答案是,元王朝和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残酷的封建反动统治,恶意歪曲了儒学,从而实现对广大中原百姓的精神阉割。比如《二十四孝》就诞生于元朝,“孝”本来是符合儒学思想的,但是《二十四孝》所提倡的孝却是埋掉儿子来“孝敬”老母。这样的思想明显就是心理变态嘛!这样的做法在清朝愈演愈烈,鲁迅先生对此的评价是很犀利的:“满清之于中国,阉割了汉人的礼义廉耻。”

所以,孔子不是“圣母”,儒学也不是“白左”。“儒学让中国懦弱”?抱歉,孔子不背这个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