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十年後,華爲雲憑什麼做下一個500億美元生意

2017年3月,華為成立Cloud BU。當年,華為雲銷售收入為5億美元;用戶數和資源使用量達到3倍增長;今年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同比增長7倍,合作伙伴數量增加45%,雲市場新增應用872個,爆款雲服務器C3性能優於業界15%,一站式軟件開發平臺DevCloud已經在線上擁有9萬開發者。

以上是華為雲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以來取得的成績,雖然與華為整體的業績相比佔比並不高,但是用華為雲輪值CEO徐直軍的話來說:“華為雲肯定不是看當年收入多一個億、還是少了一個億人民幣,我們要看到十年後。”

徐直軍還提到了華為雲的使命:“華為雲在華為公司承擔的使命不僅僅是創造收入,還是華為公司未來所有業務的底座:承載消費者BG面向全球服務終端用戶(每年新增約2億用戶),承載華為內部面向170多個國家內部的IT服務,承載華為未來面向運營商走向全面雲化的戰略。”

以上這些都是徐直軍在最近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提到的對華為雲未來的規劃,而且對於華為雲雖然入市晚但是有能力後來者居上這件事,徐直軍信心十足。

其實在華為雲的建立並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建立在相當雄厚的技術基礎上的,比如說在業務方面,華為本身有雄厚的技術基礎,華為過去30年在ICT領域有著長期的技術積累,華為雲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構建運維繫統+運營系統,實現讓企業購買雲服務非常方便、簡單,讓用戶有任何問題可以得到快速響應。

放眼十年後,華為雲憑什麼做下一個500億美元生意

其次,在技術方面,華為有多年來服務企業客戶的經驗,在這方面是有儲備的。華為雲的一個特質,也是華為的公有云和私有云並行發展,兩者採用同一套架構,這樣應用就能夠在公私兩種設施上相對自由的遷移,華為雲上開發的應用,可以部署在華為已經部署在企業、政府的私有云和政務雲上,反過來也可以。

華為雲在業務層面上做了很多加法,這相對容易做到,但是做減法卻要看對本心的堅守程度了,華為雲堅持“三不”,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這是很多公司都難以抵擋的誘惑,但是華為雲寧可錢賺的慢一點,也要讓用戶更加的放心、安心。

是華為雲沒有野心嗎?其實並不是,只是眼光看的更遠,因為華為雲要做的是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值得信賴的雲基礎設施服務,從華為的角度來看,將努力把華為雲打造成軟件企業開發和運營SaaS的平臺,為企業和開發者打好基座,並通過典型AI訓練和自定義AI服務進行雲端協同,真正利用人工智能為企業解決問題。

所以才會有華為雲放眼十年後的說法,在十年後或許用不了十年,華為雲就會是華為的下一個500億美元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