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如何度过创业的前三年

“就像一个人一样,三岁之前,一家企业想要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绩是不太可能的,前期需要投入,需要一个锻炼和煎熬的过程。创业者首要目标是让自己的公司活着,而且是健康的活着。”——刘同清

在中国,每天有一万多家企业注册,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分钟就有7家企业诞生,这些创业公司中,中小企业占了90%;曾有数据显示,初创企业三年内存活率不足10%;这是一个令人心惊肉跳却又真实存在的数字。

是的,与资源和结构已经稳定的成熟企业相比,初创公司就像初生的婴儿,还不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必须一边熟悉和适应着这个世界的规则,一边马不停蹄地武装着自己。在这场与时间的争夺战中,分秒之差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我日常的工作是左手给一些企业接生,右手将一些企业埋了。”身边创业的企业家很多,而死在创业前期的企业也很多,观察了很多现在还活着,或者活得很好的朋友企业。跟他们吃饭聊天,他们感慨创业初期最重要的无非不就是:不被饿死。

笔者本期采访了为企业提供注册管理的云帆财税CEO刘同清,希望能够给创业初期的朋友带来一些建议。


当「变化」成为「新常态」,
拥抱变化很过瘾也很快乐

最开始成立云帆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其实,做事情,最关键的并不是做什么,而是做了什么能不能挣钱;创业就是一个人或者一帮人做一件事,一开始是难在选好一个点子;但真正持续做下去,核心就是能否挣钱。

创业前三年大多数企业家都会碰到的情况:方向和模式变来变去,一条路不通就换一条,经常会回到原点去。找方向就是找客户的痛点,然后顺着找到一个价值点,最后发现盈利点。而很多公司并不知道客户真正的痛点在哪里,所以做的产品远离客户的需要,市场推广成本也非常高,公司因为迟迟看不到现金流而感到懊恼。

有一句话很经典,创业前三年赚的不是钱,赚的是认知。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那么认为创业前三年应该具备的认知有其三:

一是理解行业,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通过不断的摸索和试验,找准公司的市场定位,形成良性闭环,而且是恰恰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特长、专业和资源匹配。

要摸索到这个点非常不容易。

二是理解人性,知道如何建设和管理团队。你要在这三年里不断磨合建设一支默契相对稳定的团队,找到跟你的思想和步调一致的人,就可以有效地执行目标和计划。

三是理解资本,知道如何跟资本打交道,如何借力资本。创业者本身会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会过于自信和乐观,而投资人是非常谨慎的。要掌握简单的融资技能并逐渐升级到公司的资本运作。

方向对了,队伍稳定了,钱有着落了,也就有了很好的根基,公司扩张和发力的时候也就到了。如果这三个关键点,有一个成问题,公司发展就做不起来。

一个人创业的三年,像机器人一样运转

给很多第一次创业的人的一点建议:

  • 不要去做太高大上的事情,先做一个小而美的事情,目标不要定的太高,但市场定位要足够精准,离钱要近一点,再近一点。

  • 初创阶段做慢公司不要做快公司,因为很多问题你是不可能一下子想明白的,很多能力是不可能一下子培养出来的。步伐太大,花钱速度会很快,很多投入都是无效的,等到弹尽粮绝的时候,你就再也不可能有机会了。

  • 给自己创业定一个至少10年的期限,不要图一时乐趣,经常变换产品,或者变换角色。每个阶段做好每个阶段的事情,一个事情能坚持10年下来,肯定领悟很深,取得的成就也不会小。

  • 不要过分迎合资本,早些阶段这些都是虚的,要密切关注你的用户和客户,他们对你的评价最重要,还有你的盈利。公司在没有看到净利润出现之前都不能说绝对的安全,而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成功可靠的标准就是看盈利多少。

云帆成立近数十年,但事实上,其中的酸甜苦辣、百般滋味,其中的起伏跌宕、狂喜深悲又岂是三言两语可述尽。在最险象环生的前三年,创始人用他的勇气、智慧,或者还有一点点运气,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完成了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英雄是也。

仅以此文,敬之,也敬所有还在路上的人。

「原创」如何度过创业的前三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