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團招股書 驚心動魄的2016年還會再來嗎?

美團發佈招股書至今,唱衰和看好兩種論調就從未停止,前者認為強虧損的公司是存在巨大隱患,而後者則以互聯網企業的高成長性進行反駁,以為互聯網"以虧損換市場"已經是市場鐵律。

看美團招股書 驚心動魄的2016年還會再來嗎?

這一切真相究竟如何?我們認真研讀了美團招股書的各項數據,試圖解讀以下敏感問題。

問題一,美團的運營狀況究竟如何?

根據美團招股書,我們採樣了營收和營銷成本,並分析同比增長情況,見下圖

看美團招股書 驚心動魄的2016年還會再來嗎?

以上貨幣單位均為千元

根據上圖不難發現,整體來看,美團收入是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且營收增長是大於營銷投入成本,從財務呈現結果來看,美團絕非相當部分觀點的"營銷和補貼驅動型"公司,但百億元規模的營銷費用也是美團2017年有32%毛利率前提下,經調整EBITDA比率仍然虧損7.9%的重要原因。

從規模上,美團仍然處於快速增長勢頭,但市場增速將進入平穩的新常態基本已經是業內共識,美團招股書中也承認這個問題,如從2017-2023年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市場複合增長率將由前五年的58%降為19.8%。

看美團招股書 驚心動魄的2016年還會再來嗎?

美團一方面確實收穫了前一階段市場初始階段的紅利,尤其在資本的催化之下迅速向生活服務各個領域進軍,搶佔市場,獲得增量,但另一方面,市場增量開始進入瓶頸期,生活服務市場也成為業內大佬緊盯的一塊肥肉,美團若要保持增長先進性就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1.有足夠的現金流;2.有持續賺錢的潛力。

我們先看現金流,綜合來看,美團是一家不缺錢的公司。

看美團招股書 驚心動魄的2016年還會再來嗎?

在上圖現金流量表中,2017年末美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共194億,且還有258億的短期理財產品,2017年經調整EBIT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美團共虧損26.9億,現金規模應該是處於較為安全狀態。

但由於美團的現金流相當部分是依靠與商家之間的賬期獲得,我們也簡單測算了2017年貿易應付款和應付商家款項等賬期現金的流動負債流入量,共65億,對年末現金流貢獻超過30%。

除賬期現金流之外,美團的融資所獲現金流也是較大看點,2017年255億的融資規模對美團意義重大,不僅結束了2016年現金流快速流出的趨勢,也為業務的開拓提供必需的支持。

這對於當下的美團也並非都是好事:1,融資成本過高,美團融資已經到E輪,融資的難度也將越來越大;2.業務上若不能貢獻持續現金流,單靠融資和賬期是難以持續的。

這兩點也是美團選擇在今年IPO的重要原因。

綜上,對美團的現金流情況可以做以下總結:整體盤子足夠大,但危機不小,若行業對手壓制降低行業賬期,美團流動負債的現金流貢獻將會減少,各個戰線燒錢不止,現金流壓力還是很大的。

再看第二個問題,美團是否有持續賺錢的能力。

從招股書內容上看,美團的毛利率以及經調整EBITA後的數據都在向好的地方發展,尤其是在營銷成本撬動營收大盤能力的前提下更是如此。

我們也特意注意一個細節,即2017年現在美團外賣訂單由美團配送的比重大概在70%,美團配送團隊尚未將外賣訂單完全消化,在財務統計上,未配送訂單產生的營銷費用仍被統計為成本,但卻未產生收入,對於此時的美團而言,這既是機會又是挑戰。

外賣做為最重要的業務生態,2017年貢獻了62%的收入,一方面靠強大的業務能量貢獻著寶貴的可支配的流動負債,而另一方面,受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外賣配送運力短板仍然十分明顯。

最近,美團與海瀾之家合作進行門店配送,這對於深挖美團外賣運力潛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也可以為美團帶來持續的收入,但也說明兩個問題:1.在補充有峰值的餐飲配送運力和深挖現有運力方面,美團顯然更傾向後者,否則人員的過渡膨脹對美團接下來運營挑戰是極大的;2.這將有利於改善美團外賣運營狀況,為全面止損創造條件。

就以上分析,現階段美團業務上仍然是以光明面為主,問題主要來自外部對手,如前文所言,對手縮短行業賬期,對手對商家有更強的把控力等等,根據媒體報導,阿里旗下口碑將改造100萬個智慧餐廳,這顯然會稀釋美團在商家心目中的向心力,前一階段美團手握流量做為與商家的議價權,但這一階段對手要改變整個交易場景,美團成敗與此密切相關。

美團重蹈2016年驚魂概率多大?

2016年對於美團絕對是不平凡的一年,根據現金流量表我們很顯然看出,當年末期現金總額較上年流出幾乎過半,也就在當年,美團出售了售票平臺貓眼,換得43億現金,當年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額衝抵到流出19.1億。

如今過去兩年,我們再看財務報表仍然能感受到彼時美團的艱辛:1.可支配的流動負債迅速減少,僅增加了9億,這也給美團現金流極大壓力,也就是在當年,美團不僅將外賣全面升級由餐飲擴充至全品類配送,人員擴張,成本劇增,同年對手開始有意識覺醒,美團不得不縮減了付款週期;2.當年融資僅拿到了38億,而2015年還拿到了185億,融資對現金流的貢獻率也降低,

美團低價出售貓眼也實屬無奈

那麼2018年的美團和2016年美團究竟有哪些共同之處呢?

我們歸納一下主要有:1.多條業務線仍然處於膠著和燒錢階段,如阿里對美團餐飲部分的牽制,滴滴對美團出行部分的影響,2017年至今,美團分別上線了生鮮、租車、以及網約車業務,又收購了摩拜單車,這些業務的上馬或許是為了擺脫現有生活服務市場瓶頸的問題,但這些業務的燒錢屬性也是極大的,為美團的全面盈利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2.列強之下,美團的被動式支出會增加,如網約車的補貼,餐飲的賬期等等。

但2018年與2016年又有一些不同:1.業務的擴張並未如此之前那麼激進,網約車也是雷聲大雨點下,收購摩拜之後也未見更多舉措,如果說2016年美團的快速擴張有激進的成分,2018年則淡定許多,這裡面當然有經營現狀的限制性因素,但這在結果上也稀釋了風險;2.對手的衝擊力也降低許多,如目前看口碑並未與美團有正面競爭的趨勢,前者更傾向於將重心放在購物體驗的重塑上,餓了麼雖然有一定壓力,但外賣市場的格局短時間內不會有顛覆性變化,相當長時期內雙方並未進行價格戰,滴滴和美團雖然在年初進行了一輪口水戰,但這只是局部戰,對大局影響不大。

2018年雖是美團業務迅速擴張的一年,但由於行業的變化以及自身運營態度的調整,不太會發生2016年那般風險,但對於美團而言,太多的限制性條件是否會限制其成長性這仍然是我們關心的

我們對美團的態度是糾結的,其確實是具有互聯網公司的快速成長,燒錢等一系列屬性,但從財務管理以及運營模式來看,美團又是一家極其"傳統"的公司,或許正因為將傳統與互聯網結合如此之強,才有今日令人難以看懂的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