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究竟哪部書的藝術價值更高?

《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同屬於我國四大古典名著,兩部小說的最大區別,便在於《三國演義》更多帶有文人創作小說特質,而《水滸傳》則更貼近民間文學故事(評書、戲劇等)的傳統。

這兩部著作成書時間都在元末明初,一般認為是施耐庵、羅貫中師徒分別著述。(也有相當部分研究者認為,《水滸傳》實為施耐庵、羅貫中師徒合著。)

因此,很明顯能看出這兩部作品的文風一脈相承,皆屬於古典淺近白話文。《三國》更偏“文”而《水滸》更偏“白”。

兩部書的主題思想,都是弘揚封建君臣忠義,鼓吹封建道德,同時在軍事戰爭的細節描寫也大體相近,如戰前刺探情報,確定戰略戰術,定下火攻計、伏兵計、詐降計等各種計策,大將臨陣單挑若干回合,以決勝負等等。

兩部書的人物群像刻畫同樣有血有肉,無論水滸虛擬人物如林沖武松魯智深,還是三國真實人物如關羽張飛趙雲,無不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數百年來深入人心,廣為流傳。

花和尚魯智深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究竟哪部書的藝術價值更高?

然而,兩本書的軍事戰爭描寫雖然近似,但還是能看出一些明顯差別:

《水滸傳》中鉤鐮槍破連環馬這一情節,歷史事件原型應該是宋金戰爭中的郾城之戰,岳飛大破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兀朮)的精銳騎兵“柺子馬”,實為古典名著小說的“道具(法寶流)”濫觴的雛形。道具流在古典小說是一個重要的標誌情節,是一種戲劇橋段的成型和發展過程,其核心是“一物降一物”的民間文學邏輯。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究竟哪部書的藝術價值更高?

後續無數小說跟風沿用這一設定,派生了《楊家將》故事中的“降龍木”,《薛剛反唐》中的“乾元鏡”,逐漸變成一種固定的戲劇模式,到極致便是《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純仙俠小說中的各色法寶。

而是否承認這種“一物降一物”機械邏輯,也成為區別“三國流”小說(《東周列國志》、《說岳全傳》、《大明英烈傳》,《殘唐五代演義》等)和“水滸流”小說(《隋唐演義》、《楊家將》、《薛剛反唐》)的基本特徵之一。

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以木獸破象陣,以地雷破藤甲兵,內裡並不是這種機械邏輯,而是一種因地制宜的隨機應變。比如六出祁山時司馬懿並沒有藤甲兵,諸葛亮照樣用地雷。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究竟哪部書的藝術價值更高?

鄧艾和司馬望破不了姜維學自諸葛亮的八卦陣,故事情節並未在此糾結,直接就是鄧艾以巧妙的戰術手段,就規避了八卦陣的存在。

《三國演義》中的神通廣大人物,如南華老仙、左慈等,只是浮光掠影般出現,絕不影響故事主線劇情。參與了主線劇情的,張角會兵敗病死,于吉會被孫策斬殺肉身,諸葛孔明固然可以借得東風、但七星攘命術被魏延輕易破去,亦絕不可能因自身的種種法術、仙術,逆轉歷史車輪進程。

而《水滸傳》的重要人物“入雲龍”公孫勝,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後期更習得“五雷天罡正法”,一人便可敵萬軍,穩坐梁山泊第四把交椅。

“入雲龍”公孫勝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究竟哪部書的藝術價值更高?

敵方陣營中同樣有高廉、賀重寶、包道乙、喬道清、馬靈等多名法師,其戰鬥力可以輕易擊敗一名甚至數名“天罡三十六將”級別的梁山頭領,梁山能節節勝利,便是靠著公孫勝這張底牌。

因此,《水滸傳》的這些法師設定,便使得該書不再是和《三國演義》一樣純粹的“軍事戰爭小說”了,而帶有了濃厚的“玄幻仙俠小說”色彩,恰恰處於從“軍事小說”向“仙俠小說”過渡的臨界點上。此後另一部不朽古典名著《西遊記》,便是在《水滸傳》開拓的這條新路上,發展到了新的巔峰。

(本文部分內容為【最後的浪人】 原創撰文 | 授權【狐狸晨曦】整理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