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汉南纱帽水域惊现三只“水怪”?专家:疑似长江江豚

武汉晚报7月26日讯(记者陈奇雄)7月25日,家住汉南的市民杨先生前往长江汉南纱帽段岸边钓鱼时,意外看见有至少三只“水怪”在江水中嬉戏。他用手机将水怪们活动的场面拍成了小视频。专家仔细研究该小视频后表示,杨先生拍下的水怪,有可能是江豚。长江汉南纱帽水域惊现三只“水怪”?

长江汉南纱帽水域惊现三只“水怪”?专家:疑似长江江豚

专家:疑似长江江豚

35岁的杨先生是一名野钓爱好者。他介绍,7月25日早晨6点30分许,他前往长江汉南纱帽段岸边寻找钓位时,突然看到离岸边四五十米远的江中,有至少三只大型“怪物”在江面上追逐。这些怪物体长约1.5米,全身呈灰黑色,似鱼但不是鱼。它们没有背鳍,在水中欢快地翻滚跳跃,有时还将光滑的背脊露出水面。

杨先生说,他觉得这些水怪应该是传说中的江豚。于是,他连忙掏出手机,将这些水怪活动的场面用小视频记录下来。

7月25日下午,记者将杨先生拍下的小视频传给两位专家鉴定。

武汉市东湖海洋世界馆长、水生动物专家杨浩先生说,他仔细研究了这段小视频后,无法确定视频中的怪物是江鱼还是江豚,“视频中的图像太模糊了”。

湖北省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资深会员、在野外观察长江江豚多年的赵世锦先生则称,他将这个小视频反复观看了多遍。他分析,杨先生目击的地点,靠近长江新螺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在该江段活动的江豚多,观测者经常在此观察到江豚。同时,时间上,夏天的早晨是江豚活动频繁期,加之视频中水生生物的外形、泳姿等信息,他初步判断,是长江江豚的可能性较大。

湖北省水产局工作人员强调,自2016年长江大保护政策实施以来,长江水生态环境正在变好,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也被遏制,但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市民偶尔在长江武汉段看到或拍到长江江豚活动场面,很正常,希望市民们不要它们。

【链接1】

科考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1012头

鄱阳湖、洞庭湖是最重要栖息地

据悉,农业农村部7月24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

据悉,考察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参加单位包括了国内主要豚类研究机构、长江中下游各豚类保护区管理部门、渔政管理部门、公益环保组织和志愿者。考察于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实施,历时52天,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

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链接2】

江豚种群降幅遏制

仍极度濒危

上述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据介绍,2006年考察的时候,估算有1225头,到了2012年降到了505头,种群年下降速率大概是13.7%,可以说是急剧下降。到2017年,种群数量大概是445头,这5年从505头降为445头,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没有下降那么快,5年才下降10%。

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活动的干扰,这个因素依然是威胁长江江豚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像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还有非法采砂等等人类活动,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干扰江豚的通讯交流,都可能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

【链接3】

江豚有望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据悉,农业农村部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等方面,对江豚开展保护,先后在干流及两湖建立了8处长江江豚就地自然保护区,在长江故道建立了4处迁地保护区。

近年来,有许多人呼吁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对此,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回应:我国1988年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发布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根据江豚的濒危程度和保护工作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声,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去年年底,农业农村部通过部常务会议,决定报请国务院将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农业农村部正跟国家林业局进行会签上报国务院批准。一旦有最新消息,农业农村部将第一时间对外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