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中國人,算是種姓制度中的什麼種姓?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印度種姓制度,從三千多年前北方雅利安人入侵創立,到如今已經深入到了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即便1947年印度立法將其廢掉,但在民間依然廣泛存在著。雖然說種姓制度只是印度教徒內部的一種階層劃分,但因為90%以上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所以其它教派信徒和印度的外來移民也受其影響,被印度人潛意識的劃分成不同的種姓階層中。

在印度的中國人,算是種姓制度中的什麼種姓?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現在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很多中國公司去印度建設工廠、開展業務,每年有幾十上百萬的中國人要去印度,那麼在印度的中國人,相對於他們的什麼種姓呢?

在印度的中國人,算是種姓制度中的什麼種姓?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首先看一下印度都有什麼種姓?印度種姓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婆羅門,是印度教的僧侶貴族,人數最少;第二種是剎帝利,是俗世的統治者,即國王和貴族們,他們擁有軍隊和官府;第三種是吠舍,就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一般是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的平民;第四種是首陀羅,他們屬於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屬於非雅利安人種,大多是僕人和僱工、工匠等。

在印度的中國人,算是種姓制度中的什麼種姓?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這四種種姓中,前兩者婆羅門和剎帝利為高種姓,第三層吠舍為平民種姓,只有第四種首陀羅是低種姓,負責供養、侍奉以上三個種姓,是四大種姓中人口最多的。其實印度教中還有一個階層,即“賤民”,它是被種姓制度排除在外的最底層人民,是所謂不潔淨的存在。

最早在印度的中國人,應該是古時候被派過去的使者或去那裡經商的商人,據兩千年前印度孔雀王朝時期所修訂的法律《摩奴法典》規定:“曾經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與印度有交往關係的中國人,全部列為剎帝利種姓。”“這些外族被列為雜種姓,又因為他們不信婆羅門教,所以稱之為墮落的剎帝利種姓。”所以那時候的中國人在印度屬於高種姓人群,如唐朝的王玄策。

從19世紀末期到二戰期間,有些客家人、一戰勞工以及二戰時的遠征軍士兵們移民去了印度討生活,他們大都以從事皮革製作,制醬,牙醫、餐館等工作,屬於手工業者,被印度人看做是第三種姓“吠舍”。他們雖然屬於吠舍,但也是遭受到一些歧視和刁難,如有些人必須每年交給印度政府一些錢來保持身份,有些人不能考取公務員等。所以這些人現在越來越多的移民去了別的國家。

現在在印度最多的就是去那邊開工廠、做工程過去的中國人了,這些中國企業在印度屬於外資,地位和財富相對較高,作為管理層的中國人就相當於第二種姓“剎帝利”,因為相對應的印度國內的大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印度剎帝利們的產業。其實在印度還有一種極少數的中國人,就是嫁給印度人的中國女人,她們的丈夫大都是“剎帝利”或“吠舍”種姓的,所以她們也就歸屬於丈夫所在的種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