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既是社會的細胞,又是社會的基石,“國”就是在“家”基礎上的演變、擴大。中國傳統家訓有著巨大的文化功能和文化特點,它從古時長者對晚輩的耳提面命,逐漸積澱為一種世代傳承不懈的教化關係,它所貫徹的立志、勉學、修身、養性、經世、應務等原則要求,即使在當下,也有諸多借鑑意義。泉州名人家訓是千年庭訓格言的精華,至今仍在警醒、鞭策著世人。
湖頭李光地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營造濃郁文化氛圍
閬湖博物館已成為宣傳李光地文化的重要陣地
李光地:遺訓誡勉發深省
正如陳壽祺在《榕村全書·總序》所述:“天將昌一代文明之治,則必篤生琦瑋非常之人傑,以丹青道訓,津筏斯民。故其遺文之所垂示,遲久彌新,百世而不可澌滅。”
對於安溪湖頭來說,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不僅是一代人傑、治政能手,同時他還是理學大家、鄉賢名儒,李光地親制家訓、族規、鄉約等,並以身作則,垂範後世,實是湖頭寶貴的人文財富。
作為清初文淵閣大學士(即宰相),李光地在政治舞臺上,以國為本,一生恪盡職守。老年返鄉之後,他親自擬定《家訓·諭兒》《誡家後文》《本族公約》等家訓族規,以及《同裡公約》《丁酉還朝臨行公約》等村規民約,對故園族人的眷戀、期待,不言而喻。
在他制訂的《誡子孫》《家訓·諭兒》《本族公約》《同裡公約》等一系列家訓、公約中,李光地以其豐富的人生和政治閱歷告誡李氏子孫及族人:“夫世無百年全盛之家,人無數十年平夷之運,興衰激極,存乎其人。”也就是說,一個家族不管曾經多麼榮盛,如果不努力,前人攢下的基業早晚會被揮霍一空;一個人不管多幸運,如果不努力,當運氣不再時,就會窮困潦倒。李光地還稱,“吾生七十年間,所閱鄉邦舊家,朝著顯籍者多矣,榮華枯隕,曾不須臾,天幸其可徼乎?祖澤其可恃乎?”告誡後人,繁華隨時可能落幕,切不可恃祖榮而驕。“他日成家之業,澤及後人,爾等閱世之久,自知吾今日之言是親愛之至,此時雖冒刻薄之名所不辭也。”這完全是李光地從自身的經歷出發,來提醒族人、子孫,戒驕戒躁,方是立世之本。這樣的垂範姿態,更易打動人心,也更具說服力。
明代大學士張瑞圖為王振熙故居親題“總憲第”三字
王振熙: 理學奧義授族人
王振熙是南安官橋鎮和鋪村內很有聲望的一位歷史人物,他在明萬曆年間官至山東提督學政副使,其所著的《四書達解》被譽為泉州古代理學四大名書之一。
王振熙一生著作頗豐,有《澹寧齋文集》《四書達解》《學庸達解》《易經達解》《名賢列傳》等,還為《南安縣誌》作過序,於理學研究貢獻很大,被尊為明代理學名家,與蔡虛齋、陳紫峰等齊名。明朝皇帝曾賜其“理學文宗”四字。
據傳,王振熙天性隨和、從不擺官架子,所以當時和鋪村人親切地稱呼他為“和鋪老爹”“王老爹”,這一稱呼沿用至今。關於“王老爹”的傳說在當地有許多,如田芷讀書、悔寫休書、受粥息訟、智判婚案等,故事性很強,流傳甚廣。
下美后王氏祠堂中還有一副理學楹聯,上聯由王振熙手書,下聯則由他的學生龔天池題。上聯書曰“有為莫若耐,耐熱耐冷耐驚忙耐挫折耐扳援,聾耐啞耐,一片冰堅”;下聯為“受用莫若省,省想省言省豢養省營刺省交遊,覺省夢省,滿湖水止”。據金坑王氏祠堂管委會解釋,這副楹聯實際上是王振熙與龔天池在闡述理學奧義。王振熙的“耐”和龔天池的“省”,都是他們在人生閱歷基礎上的一種理性思索,王振熙告訴世人要“心如冰堅”,能“耐”生活中的各種憂困;龔天池則提醒人們切忌自得自滿,而要時刻自“省”,把時光用在做有益的事情上。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記錄傳承王振熙故事,和鋪人在村中王振熙故居周邊,修建了王振熙主題文化牆,並提煉總結出“和鋪老爹”的十六字家訓——“孝親睦鄰、勵志奮進、積德揚善、誠信奉公”書寫於牆上,以期讓後代子孫能更好地聆聽祖訓,傳承家風。幾百年前的古老家訓和新時代的人生觀、道德觀,相融相通,終成新世紀的文明鄉風。
閱讀更多 中國文明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