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家訓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譜——家訓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 等。

簡言之,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家譜中較為常見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里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六)、修身齊家

歷來很多名人望族都有自己的家訓,比如《章氏家訓》, 《章氏家訓》原名《太傅仔鈞公家訓》,作者章仔鈞。可以算是十大最有名的家訓。《章氏家訓》的作者並非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而是五代十國之時的章仔鈞,世稱其為太傅公。故《章氏家訓》的的名字實為《太傅仔鈞公家訓》。

另外還有瑞安《王氏家訓》,這是明朝洪武八年(1375)瑞安垟灣村一位曾當過監察御史的族人王源清撰寫的,當時可能是為作者的家人後代寫的,後來被收錄在《王氏宗譜》裡,成為全族人的"族訓"。全文共約八百字。2010年,借王氏宗祠翻修的機會,特把這篇《家訓》刻在兩塊石碑裡(另一塊是白話翻譯),嵌在宗祠牆壁上。

《家訓》中正面啟發誘導的內容有:"孝於親,悌於長";"信其友,洽其鄰";"孝順、敦厚、和睦";"勤儉當先,詩書第一"等。

作為日常行為規範方面有:"衣求蔽體,不必蜀錦吳綾;食取充腸,何用山珍海饈?" "修舊補破,忍淡甘勞"等。

鼓勵奮發向上方面有:"登科及第,必非窗下荒疏;金帶紫袍,知是燈前苦勵。""漫雲命運安排,幾見成家由懶惰?光看光陰迅速,莫教晚歲嘆蹉跎!""勞心苦志,雖使立錐無地,創業何難;好逸偷安,縱然積累成山,消耗亦易"等。

對陋習以其惡果警示的有:"一盆骰子,擲完富室箱囊;梁空椽爛,總因滴漏不防。""勿以富而欺貧,勿倚長而凌卑;勿放蕩而入賭博之場,勿荒淫而臨煙花之館;勿因鄰里有事而暗使挑唆,勿因自己缺資而頓萌昧負。""賺得半錢尺帛,亦能積少成多;偷取只箸枚針,即為因小失大"等。

家譜——家訓

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良好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