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企业到非洲种水稻的故事

讲述|中国企业到非洲种水稻的故事

改革开放40年,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许多非洲人与中国人一起,搭帮干活、携手发展。随着中国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中非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深入,不少企业“走出去”,到非洲发展。

今天,自贸君就以一个四川企业为样本,讲讲中国与非洲互利共赢、共同成长的故事。

“南南合作项目带动了非洲发展、提高了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7月23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上,围绕中非民间交流合作,乌干达中国友好协会会长贝伦·穆加鲁拉特别提到一家来自四川的投资者,四川科虹集团。

原来,这家企业在乌干达投资建设中国-乌干达农业产业园区,种植水稻、玉米、小米等,养殖家禽,销售种子,助力这个“东非粮仓”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讲述|中国企业到非洲种水稻的故事

中方员工正在指导当地农民进行作物种植(本文图片均由科虹集团提供)

贝伦·穆加鲁拉表示,希望中国投资者在乌干达寻找到更多投资机遇。

一个平台

到乌干达建产业园

位于非洲东部的乌干达,虽然横跨赤道,但由于全境大部位于东非高原,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因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有“高原水乡”之称。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有42.8%都在乌干达境内。

“乌干达生态环境非常好,气候温和,适合发展农业。”科虹集团乌干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非友谊协会乌干达分会四川区友好大使舒小丽告诉自贸君,粮食在乌干达还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据她介绍,每年乌干达人口增长比例高于粮食产出比例,且未来人口增长会更快。

除了国内需求,东邻肯尼亚、南接卢旺达、北连南苏丹的乌干达,还要向这些国家供应大米、豆子、香蕉、玉米等。“以前乌干达一直从巴基斯坦、越南进口大量大米。”

舒小丽表示,经过考察,他们认为,号称“东非粮仓”的乌干达农业生产环境相当好,政府在农业上给予投资人很多鼓励政策,相比东非其他国家,乌干达的农业发展理念相对先进。

讲述|中国企业到非洲种水稻的故事

中国-乌干达农业产业园区奠基仪式

有“南南合作”平台,在农业主管部门推动下,科虹集团带着资金和技术“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4年12月,中国-乌干达农业产业园区项目落地;2015年2月,科虹集团乌干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一种模式

回购粮食受到欢迎

中国-乌干达农业产业园区计划总投资2.2亿美元,2022年底全面建成,建设周期7年。如此大型的农业投资,得到当地政府欢迎,但一些民众担忧:是不是有人来抢当地人的工作机会,来抢当地人的市场了?

刚到乌干达的日子,园区工作人员靠两张面饼、两瓶矿泉水,在荒地一干就是一整天。舒小丽与同事们也曾因为中非文化差异感到不适应。通过几年的交流、融合,才有了现在的相互理解,默契配合,共同成长。

农业产业园区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辐射当地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当地人就业。园区向农户介绍先进种植经验,同时解决市场问题,帮助建立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园区职工经常凌晨4点半就在首都市场帮助农户联系中间商卖西瓜、白菜。

讲述|中国企业到非洲种水稻的故事

对当地农民进行机修培训

“农户产出没有地方卖,乌干达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舒小丽说,所以公司建立了回购制度,将农户种出来的作物收购回来加工,给农户带来实惠,让农户有收入,有钱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看病,这样的模式受到乌干达农户的欢迎。“园区从三五个当地工作人员,发展到现在300多人,在这里,良好的经营使他们工作稳定,生活有盼头。”

她介绍说,园区建设人畜取水点、捐助学校、支持举办推广中国传统活动的龙舟节等,在激发种粮热潮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与非洲人民的感情,“肤色不一样,血的颜色是一样的”。

一个产业链

正在逐步成型

中国-乌干达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中非人民相互学习的过程。

舒小丽以一个小小的田螺举例。“田螺对秧苗的威胁很大,唯一办法就是干水,田里面没有水,田螺就死了。但在育苗期间,水又不能干,怎么办呢?”她说,原来防螺,可能首先会想到使用杀螺药,但乌干达农户教会了他们更生态的方法。

“他们会做一个‘防螺道’,把边沟挖深,田螺就过不去了。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放菠萝蜜外壳。田螺喜欢吃菠萝蜜,在菠萝蜜周围围着转,就不会去吃秧苗了。”

当地人的生态智慧让漂洋过海的朋友叹服,四川企业给乌干达农户带来的则是产量的飞跃。“他们原来的水稻产量大约每亩200公斤左右,有些地方使用原来的老品种、老办法,只有150公斤。”舒小丽说,“我们帮助他们改善品种和种植方法,现在可以达到600公斤左右”。

讲述|中国企业到非洲种水稻的故事

收获水稻

该园区是四川在海外首次实质性落地的农业园区,也是中国投资人在乌干达建设的首个以农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园。

园区研发以与乌干达农业相适应的实用技术、良种、农机具为主;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小米为主;养殖业以肉牛、家禽为主;加工业以大米、木薯、饲料、牛肉制品为主。现已种植水稻4200亩,并稳步推进30万只蛋鸡养殖场、日加工100吨饲料厂及日加工100吨大米加工厂建设。

据介绍,园区蔬菜种子销售已占领乌干达市场13%份额,成功进入冈比亚、布隆迪两国种子市场,水稻、玉米杂交种子品质和生产技术赢得市场充分认可。

科虹集团还向自贸君透露,四川新希望集团、四川仲衍种业、四川绿科禽业、成都棒棒娃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张飞牛肉、科虹佩耶罗米业有限公司等四川企业已相继入驻园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正逐步成型。

成都商报记者 严丹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