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爲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訪青海大學黨委書記俞紅賢

2001年6月13日,教育部啟動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工作,指定清華對口支援青海大學。 2006年至2010年,教育部批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華東理工大學陸續加入到對口支援青海大學的行列中,形成了清華大學對口支援的總框架下,四所高校共同支援青海大學發展的團隊式幫扶模式。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幫扶模式如何運作,效果如何? 5 月8日,記者專程訪問了青海大學黨委書記俞紅賢。

記者:通過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取得了哪些顯著成就?

俞紅賢:回顧對口支援17年的工作,可以說,青海大學實現了從跨越發展到內涵發展的轉變,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在清華大學等對口支援高校的真情幫扶下,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對外開放辦學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年一大步,年年有跨越。

比如說,學校2002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2003年實現農科類碩士點零的突破; 2004年成為省部共建高校; 2006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 2008年進入“ 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 2010年實現一本招生全覆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畢業; 2011年獲批國家重點學科,工、農、醫、管四大學科門類實現一級學科碩士點全覆蓋,作物學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2012年入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學校; 2013年王光謙院士出任青海大學校長,實現青海高校院士零的突破; 2014年青海大學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獲批,實現外專“千人計劃”項目零的突破; 2015年省委省政府以兩廳辦文印發了《青海大學“十三五”深化綜合改革提升綜合實力總體方案》, “天河”工程研究取得實質性突破,科研當年到賬經費突破1億元大關; 2016年青海大學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實現了青海省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獲批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2017年入圍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三江源生態成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當年到賬科研經費突破2億元大關,本土化國家級人才培養實現新突破; 2018年成為教育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兩門網絡視頻公開課在教育部平臺面向全球開課,青海大學超算團隊獲ASC18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總決賽全球一等獎。這些成就的取得,歸功於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歸功於對口支援高校的真情幫扶,歸功於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也歸功於全校師生為之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記者:學校是如何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新的?

俞紅賢:近幾年,學校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作為“雙創”工作重要內容常抓不懈,出臺了《青海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青海大學關於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意見》《青海大學師生共促創新創業實施辦法》《青海大學創新創業實踐學分認定及課程免修實施暫行辦法》《青海大學創新人才實驗班管理實施辦法》《青海大學實驗室面向學生創新創業開放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確了雙創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和任務,進一步加強了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建設,初步構築起了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斷濃厚。

在平臺搭建上, 2016年投資千萬元改造建成5500㎡的創新大廈,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提供了平臺,目前創新大廈是省內高校中規模最大、配套設施最完善的實踐平臺,依託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和產業研究院等,建立了青海大學海西州創新工坊等274個校外科研教學實習基地,所有實習實訓基地都堅持為大學生雙創教育提供精準服務。

在資金支持上,設立專項資金並納入學校年度財務預算,保證雙創教育需要。多渠道籌措社會資金,爭取各類專項資金1254.76萬元,用於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礎設施改造、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支出。資助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獎學金”和“大學生創業扶持金”等,以多種形式為自主創業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在激勵機制方面,設立雙創獎勵機制。制定了《青海大學大學生學科競賽獎勵辦法》,鼓勵學生開展雙創實踐、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

記者:對學校今後的發展你有何打算?

俞紅賢:下一步,學校將認真總結計算機系超算團隊的成功經驗,積極深入廣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蹟,發揮團隊的示範引領作用,大力培育學生科技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不斷深化綜合改革,緊緊抓住“雙一流”建設、 “部省合建”等契機,紮實推進《青海大學十三五深化綜合改革提升綜合實力總體方案》《青海大學人才高地建設實施方案》的實施,積極探索和完善高層次人才“雙聘” “互聘”機制,著力在突破人才瓶頸上下功夫,不斷彙集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平臺、建設一流高地。

俞紅賢最後說,國家援青政策是青海大學發展的基礎,我們要繼續深化對口支援工作,創新對口支援機制,凝練對口支援精神,感恩奮進,高質量發展,力爭在三江源生態、高原醫學、藏醫藥學、高原農牧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學科領域實現新突破。繼續加大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平臺建設,繼續實施好“天河工程”、青藏高原人類基因庫建設、高原作物種質資源復份庫建設等重大項目。始終牢記“姓青名海”,肩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充分利用好對口支援合作建設平臺,搶抓大好發展機遇,實施好人才質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增強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的能力,不辜負全省各族人民的期望,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