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鋼: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

“當警察,就要當刑警,就要參與案件偵破工作,否則,這一輩子就會留下遺憾。”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從警26年,始終奮戰在打擊刑事犯罪鬥爭第一線,每逢危難險重任務,他總是毫不畏懼、衝鋒在前,善打硬仗,越是難啃的案子,他越要下功夫啃下來,被戰友們稱為“硬骨頭精神”“好獵手”和“拼命三郎”,他用自己的言行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2016年11月30日,他和隊員們在抓捕盜車犯罪嫌疑人時不幸殉職。他用錚錚鐵骨踐行了為公安事業甘灑熱血的誓言,他用頭頂的警徽和一顆為民愛民的赤誠之心,詮釋了“人民警察為人民”的莊嚴承諾。他就是蘭州市公安局便衣偵查支隊反盜車大隊民警李鋼。李鋼因公殉職後,他的先進事蹟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被公安部追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稱號”,被《法制日報》評為2016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2016年,省城蘭州地區接連發生高檔轎車被盜案件,蘭州市公安局全力開展偵破工作。經前期排查瞭解,作案者大多是四川阿壩來蘭人員。通過技術偵查和視頻跟蹤發現,這夥人作案後逃匿的路線,大多經過七里河晏家坪後山一帶。2016年11月29日,蘭州市公安局便衣偵查支隊反盜車大隊偵查獲悉,一夥盜車犯罪嫌疑人極可能從七里河韓家河方向潛逃。當晚11時許,大隊14名同志全員出動,在市公安局特警支隊的配合下,兵分兩路,分別在韓家河卡口點和晏家坪後山武裝設卡,嚴密盤查堵截可疑車輛。次日凌晨1時許,3輛不同顏色的可疑轎車趁著茫茫的夜色,向七里河韓家河卡口點方向飛速駛來,狡猾的犯罪嫌疑人發現前面有民警設卡堵截,便突然加大馬力,強行衝卡,這是一群亡命之徒!現場負責人果斷下令阻截,實施前後夾擊,此時,一輛黑色的轎車猛然加快速度,窮兇極惡地迎面衝向一輛偵查車,李鋼奮力揮動警棍,砸向嫌疑車輛。豈料,喪心病狂的歹徒駕車飛駛,以閃電般的速度向李鋼身上撞去。

隨後,嫌疑車沿著山路飛奔而逃。李鋼被撞後身負重傷,被戰友們火速送往醫院搶救,但終因傷勢過重,李鋼不幸殉職,年僅48歲。

李鋼出生於甘肅隴西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是蘭州市公安局城關分局的一名基層民警。在良好的家庭環境薰陶下,他從小就立下了宏圖大志,決心當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1990年8月,部隊退役後,李鋼通過參加招警考試,如願成為蘭州市公安局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從警後,他先後當過巡警、防暴警察和便衣警察,無論在哪個崗位,他始終牢記人民警察的神聖職責,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打擊犯罪、服務群眾等各項工作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從警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一致好評。從警26年來,他先後參與偵破各類刑事案件60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27人,追回被盜搶車輛300餘臺,挽回經濟損失1000餘萬元。因成績突出,曾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多次被評為全市公安系統先進個人,多次受到嘉獎。

李鋼始終奮戰在打擊刑事犯罪鬥爭第一線,每逢危難險重任務,他總是毫不畏懼、衝鋒在前、善打硬仗,越是難啃的案子,他越要下功夫啃下來,被戰友們稱為“硬骨頭精神”“好獵手”和“拼命三郎”。李鋼經常說:“當警察,就要當刑警,就要參與案件偵破工作,否則,這一輩子就會留下遺憾。”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從部隊汽車兵轉業,起初由於過硬的駕駛和修車技術,被安排做駕車等後勤保障工作多年,後來單位機構改革,成立便衣偵查支隊,他原本可以到相對比較清閒和安全的支隊機關工作,然而,他卻執意要求,主動請纓到業務隊辦案子,並且選擇了充滿艱辛與危險的反盜車大隊,一干就是十年。他一到反盜車隊,就甘願當起了“小學生”,不恥下問,虛心好學,從一點一滴中積累業務知識和工作本領。憑著勤奮刻苦,他自學了法律基礎和業務知識,不但很快勝任了工作,而且逐漸成為單位的法律專家、業務尖子和破案能手。

李鋼穿著簡樸,吃飯不講究,總是騎一輛自行車上下班。但他始終堅持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宗旨,公正廉潔、剛直不阿,從不搞權錢交易,從不辦人情案、關係案,不做有損於人民群眾利益的事;從未通過掌握的權力為自己和家人撈取好處,從未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和家人辦一件私事,他用無聲的行動捍衛了法律的尊嚴。“每年上級和單位救助困難民警,大隊認為他的情況最符合報名條件,而他總是婉言謝絕,把名額讓給了別的民警;每當重大案件偵破,需要請功授獎時,他總是退避三舍,把榮譽讓給別人和更需要的同志,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品質和情懷。”市公安局便衣偵查支隊反盜車大隊教導員劉冰如是說。

“李鋼心胸坦蕩、為人正直,淡泊名利,謙虛大度,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用自己的言行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這是蘭州市公安局便衣偵查支隊反盜車大隊民警對李鋼的詮釋。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伊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