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排洛寧老家的村名兒

排排洛寧老家的村名兒

河南省洛寧縣有一個鎮叫趙村。它有34個行政村,鎮政府所在的是趙村行政村,40年前,是趙村、下寨(寨,方音是zài)、葉家溝三個自然村,現在,三處連到一塊了。

南趙行政村是兩個自然村,南趙村和寨溝(寨,還是讀zài)。40年前,溝裡的人家都搬到溝上邊了,兩個自然村沒有明顯區分了。

凡村,洛寧縣誌民國六年是“樊村”。不遠的南窯村還有姓樊的人,只是,現在,大人孩子都寫的是“凡”姓。以往,凡村自然村的四個行政村寫的是“凡東北、凡西北、凡東南、凡西南”,公章和居民身份證也是。不清楚什麼時候把前面的“凡”字抹去了。他們村的人說的是“東頭、西頭、南街、北街”4個行政村。你還甭說,只是上網看,不是本地人,你還一下子找不到這“凡村”(樊村),分不清這4個行政村呢。

原區的古寨行政村,就1個自然村。古寨、孫村都是凡村的鄰村,也是南趙村的鄰村。趙村鎮的人都說的是“寨上村”,凡村人說,凡村人是從寨上挪來的。寨上人說,這裡就是凡村的老寨。寨(仍然說“zài”)上村,和凡村村人和睦相處。這寨上人,張姓和段姓和凡村的互認宗族。那安姓和白陽行政村的安姓互稱一家。在南山開礦之初,寨上人兜錢不少,為附近村眼熱。這村子,張姓文風中,應該是從解放前就有。筆者只有一個初中同學就考上軍校,洛寧縣作家協會城區分會當初的負責人張海民就是這個村的人。洛寧縣城,洛寧中心,敢在、能在那裡牽扯舞文弄墨的一群人,沒有兩把刷子還真的玩不轉。

孫村行政村,有三個自然村“孫村、廟窪、芮家窪”。孫村,土地寬展,在勤勞致富、教育後代出人頭地兩個方面可以說遠遠走在趙村鎮各個村子的前邊。

南窯村,行政村就是自然村。只是,住在窯洞的南窯村人經歷了“窯洞——草房——土坯瓦房——磚平房”,還有的蓋起了樓房,在縣城買房子的南窯村人也不少。

白陽行政村,大集體時曾經是“白陽、王陽、紙房”3個自然村。後來,“王陽村”劃到“陳吳公社”,現在在陳吳鄉。“紙房”村,“紙”字,當地人說的是“zī”。

小池溝行政村在深山區,自然村多,接連的山南的欒川縣。

土橋行政村,有三個自然村“土橋、原村、光陽”。這“土橋、原村”是蓋房子連到一起了。

張營行政村有兩個自然村“張營、北窯”。張營,來源於張家兵營,來源於福建。村民張振杰對此家來源比較熟悉,和福建本家有書信往來。“營”,當地人念轉了,成了“yàng”。

總的來說,上面的村名和普通話的聲母、韻母差別不大,外地人還好說。

緊挨小池溝的,西邊是七里坪行政村。七里坪和小池溝一樣,在深山區,往南就是山南的欒川縣,一個行政村有不少自然村。小池溝有12個自然村。七里坪有幾個自然村,不好說,1990年洛寧縣誌倒不厭其煩地記錄著。七里坪行政村有三點還是提提。在大批勞力外出進建築隊、進工廠、進煤礦以前,山下人依賴著七里坪這樣的地方,伐木、拾柴、挖藥、編筐、採果、養牛、開礦。可以說,七里坪這樣的大山,就是勤快人的聚寶盆。慢慢的,七里坪那樣的教學點撤了,小夥子有能耐的下山落了戶口,沒能耐的下山當上門女婿,姑娘們就是一隻一隻的鳳凰飛下南山。一個個自然村就慢慢自然不成村了。七里坪有一個溝口水庫,也說大溝口水庫,大溝漫兒水庫,溝漫兒水庫,那是洛寧縣的一大標記,是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為了建水庫,七里坪行政村的沙灘兒村都移到山下,至少北頭村、南窯村、凡村有這樣的移民。溝口水庫造福了趙村鎮。在七里坪行政村的地方,應該說1992年以後開礦,開金礦。從盲目跟風開採,到提高臺階招標開採,逐漸到規範開採,安全和環保一下子成了社會問題。好在,現在,這兩項事業成了國家大事。

南頭行政村和北頭行政村就是今天的自然村東山底村。東山底村,南頭和北頭40年前是不連的,清晰的寨牆,明顯的空曠地。北頭村原來是北頭和中寨兩個自然村。中寨,當地叫中寨(寨,讀zài)流(流,應該是裡頭的合音)。外地人,只說南頭、北頭,恐怕還不好尋呢,還是說東山底保險。

薛橋,自然村就是行政村。只是,在洛寧縣,都是把這個村子叫橋上村。是不是這個村過去有姓薛的人家?不得而知,只是,老年人說過,村裡是有姓薛的石碑。是墓碑,是祠堂碑,是功德碑?不甚明瞭。

南豐,是自然村,也是行政村。只是,普通話明明白白的四聲,到了“南豐”二字,洛寧人都讀的是第四聲!還別說,你是不是外地人,張嘴說村名,一聽就知!

大許、中許、小許,是三個行政村,也是三個自然村。這裡,不知怎麼回事,“許”字,老老少少說的是“渠”的音!那個“大許”的“大”,當地人普遍認可的是“代”的音。中許,另外是有名字的,叫“官地”,興許是“關地”。如此,音是“代渠、官地、小渠”的三個村子就風行在洛河南北。

馬營,和張營一樣,歷史上可能是馬家的兵營。馬營村,一個行政村就是一個自然村。重複一下,這“營”字,音不知怎麼就轉成“yàng”了。

提倡普通話,推廣普通話,普及普通話。那真的是好事。可沒有人,也不可能低估方言的價值。東山底,那“山”字,說成“sān”和說成“shān”,按說只是場合問題。電腦、手機、網絡普及的今天,普通話和方言都是我們的交際工具。對吧?

趙村鎮的34個行政村,前面說的是兩片,小池溝到張營嶺的是原區,七里坪到馬營峪口的是澗河片。剩下的只有三個村,是洛河片,也說洛河沿兒。三個村一下子就是9個行政村!

最東的村子是陳宋村自然村,分為西陳、上陳、下陳、上溝4個行政村。在好長時間,開會、文件說的是“西陳宋、上陳宋、下陳宋、陳宋上溝”。陳宋村是趙村鎮和洛寧縣城至近的村子。這十年,縣城的高樓從洛河北岸蓋到了洛河南岸。這陳宋可以說就在縣城邊!

最西的村子是方村。方村是2個自然村,也是兩個行政村。趙村鎮只有西方村在西嶺的西邊,叫我們看就在景陽鎮那邊。景陽鎮,就是原來的西山底鄉。

中間的村子是東王村。東王村原來是2個自然村,房子蓋在一起,恐怕有30年了。東上行政村,是原來的東王村上溝。東下是原來的東王村下底。

這三個村子,9個行政村,村名和普通話最接近,村民思想最活躍,經濟意識明顯高於原區和澗河片。

有兩個注意,還是提提好。

五里廟村,是歸屬在趙村鎮的原區的。可五里廟村和東邊陳吳鄉一些村子歷史上交往多過趙村鎮的村子。可以說,趙村鎮的好多人和五里廟村打交道的偏少。往北,五里廟村和洛河南岸的陳宋村交道較多。這裡,單獨提起五里廟村。

國家的地名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一個鄉鎮的行政村名稱是不能重複的。這樣,“上溝”就只能是一個行政村名。東王村上溝和陳宋村上溝就保留了一個,一個是“東上”,一個是“上溝”。

花開千朵,只表一枝。言傳不周的,敬請指正。

洛河沿兒雖說只有陳宋、東王村、西王村、方村四個村,可涉及的行政村就是11個!筆者再怎麼疏忽,也不該把西王村忘掉呀!

這西王村,位置在澗河片和原區的出口,是往東去洛寧縣城、去洛陽的,往北就是洛河北,往西不遠臨近方村,通往鄭盧高速出入口。西王村一個自然村,有三個行政村:西溝、中溝、東寨。從從小處說,筆者的第一個初中班主任就是西王村的,姓李。有一個高中同學是西王村的,姓孫。往大處看,這西王村有西王村遺址,那是上級人民政府樹立的,有碑,有文,可謂古往。那石碑的正對面,洛欒公路的北邊是西王村骨科醫院。這骨科醫院,應該有十多年光景。原本是一位正規醫院退休的骨科醫生私人開辦,沾著四大優勢:本事硬朗,趙村鎮是洛寧縣人口最多的鄉鎮,西王村交通通暢,收費恰當。當初建醫院,周圍空蕩蕩。現在,路南靠澗河的是故縣水庫移民區,正西、正北也是磚房緊鄰。這骨科醫院,名氣一日強過一日,不知不覺,就掛了洛寧縣趙村鎮的醫院頭牌。不用你說,西王村骨科醫院就正兒八經掛起趙村鎮第二醫院的牌子了!

排排洛寧老家的村名兒

作者簡介:任滿超,1984年洛寧一高中畢業。1994年開始,在《洛寧教育》發表散文《芳草情》,在《新洛寧》發表圖片《劫後餘生》,在《洛陽日報》發表《電線不要纏在樹上》,在《洛寧之窗》發表散文《拍照的滋味》、《書城》發表散文《心中的神靈寨》,《故道》發表散文《你好,老師!》。2016年,《人民日報》等微信公眾號採用精選留言670條,其中2次獲《河南日報農村版》“神評”;《閃小說作家論壇》《陀螺文化網》發帖5次;《中國安全生產網》發表文章10篇,其中《八大特種作業三句半,經典!!!》和《原來危化品離我們這麼近!》入選該網“大咖駕到”專欄,後一篇被搜狐、新浪博客、重慶、河南、陝西等地12家媒體轉發。2016年,是作者豐收的一年。2017年在《中工網》論壇有4篇文章入選“兩會建言”,一篇文章被《中國安全生產網》作為“35號E案”選用。先後在《洛寧城事》網站和《入圍洛寧網》發佈文章數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