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推廣「三位一體」就業扶貧新模式

巴中市推广“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新模式

“三位一體”就業扶貧

建設一村一就業扶貧站點,完善服務體系推動就業

扶持一村一主導產業,回引創業促進就業

發展一村一電商平臺,完善產業鏈帶動就業

到2020年底實現四個全覆蓋

“三位一體”就業扶貧模式實現貧困村全覆蓋

扶持發展投資規模100萬元以上的就業創業項目實現貧困村全覆蓋

每個有培訓意願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參加就業扶貧培訓實現全覆蓋

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一人就業實現全覆蓋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促進貧困家庭勞動力充分就業、穩定就業,是幫助貧困家庭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

今年來,我市在深入實施貧困家庭技能培訓和就業促進扶貧專項計劃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三位一體”就業扶貧模式,促進大批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截至目前,全市通過村級產業、本地企業、重點項目、公益性崗位等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2.7萬人,帶動1.86萬戶家庭實現就業脫貧。

一村一就業扶貧站點 服務送到家門口

7月13日上午10時,在通江縣廣納鎮(梓潼片區)就業和社會保障便民服務點,工作人員黃清仔細地為張軍臣登記求職意向,並給他作職業指導。剛返鄉的張軍臣打算在村上就近找工作。

為讓村民就近就業,我市實施崗位推介延伸到村,依託全市50個域外勞務基地聯絡處、100個農民工服務站和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廣泛蒐集、篩選域內外勞務用工信息,每月通過村委信息欄發佈,送崗位進村入戶。

“我們學技能,每天還補貼50元錢,結業考試合格了還發證書,這培訓班辦得好!”提起“搬”到家門口的培訓班,順石嶺村村民張顯志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根據貧困村農業產業發展和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需求,我市將技能培訓延伸到村。通過興辦農民夜校、“田間課堂”、扶貧專班等方式,今年以來組織貧困勞動力就地參加免費就業扶貧培訓4875人,培訓後就業率達95.6%。

同時將經辦職能延伸到村,將貧困勞動力動態管理、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創業扶持、政策宣傳兌現等7項經辦職能和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經辦業務及網絡服務終端延伸到就業扶貧工作站,貧困勞動力申請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生活補貼等12項特惠政策實現不出村。

據瞭解,以預脫貧的貧困村為重點,充分利用其現有辦公場地,添置設施設備,配備1名專(兼)職協理員,具體負責本村就業社保扶貧工作,建成就業扶貧工作站(點)30個,實現經辦職能、技能培訓、崗位推介延伸到村。

一村一主導產業 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今年5月,年近半百的王青松成為了一名“上班族”,在村裡服裝廠的精準扶貧就業車間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

王青松是平昌縣白衣鎮長嶺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先天性肢體殘疾,兒子又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離異後獨自帶著兩個孩子,靠低保和務農維持生活。

“這個扶貧車間好,不僅讓我收入有保障,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和小孩。”新生活讓王青松頗為感慨。

據悉,長嶺村2018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共189人。因家中有老人小孩要照顧,很多人不能外出務工,收入單薄生活較困難。面對特殊的村情,縣就業局與白衣鎮政府為該村引進福建省石獅市晉江市博協製衣有限公司,並在白衣鎮和長嶺村創辦分廠,打造“就業扶貧車間”,提供60多個就業崗位,目前已吸納12名貧困戶在扶貧車間穩定就業。

下一步,平昌縣將以貧困村和“三邊村”為重點,大力開展就業扶貧車間創建活動,力爭到2020年,全縣建成就業扶貧車間(基地)300個以上。

我市緊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要,深入實施“回引創業工程”,目前全市成功回引782名農民工、大學生等群體創辦經濟實體125個,累計認定就業扶貧基地17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351人。同時,引導綠色環保、用工條件低、就業容量大的企業,進駐鄉鎮和貧困村,利用閒置資源創辦就業扶貧車間。目前,全市建成就業扶貧車間7個,促進92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業。

另外,結合村、戶實際情況,鼓勵貧困勞動力結合地方特色產業、手工技藝等資源優勢發展庭院經濟,打造就業扶貧家工坊。目前,全市建成就業扶貧名優特家工坊78個,解決了110名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增收問題。

一村一電商平臺 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打破傳統農業產業發展瓶頸,將優質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外銷,盤活鄉村市場,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兩山夾一溝,年年總欠收”,這是過去巴州區化成鎮長灘河村的寫照。“過去,全村只有一條寬3.5米的泥巴路通往村外,車進不來,村民出行也很困難。”長灘河村第一書記李潤生說,全村385戶1245人,幾乎全靠務農和外出務工。

如今,一條寬敞整潔的水泥路直達長灘河村聚居點,村子呈現一幅村美、人樂、產業興的景象。2017年4月,長灘河村引進四川電村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600畝,種植桃樹、李子樹、核桃樹,同時在林下套種菊花、芍藥、丹參等,並放養土雞。同年7月,長灘河村成立電商便民服務中心,幫助當地群眾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

“老百姓家裡的土雞蛋、大米、臘肉、核桃、黃花等農副產品,以前需要走好幾十裡山路才能賣出去。現在通過電商便民服務中心提供的銷售平臺,在門口就可以銷售農產品。”李潤生說,去年末,產業園區裡的菊花豐收,通過電商平臺賣了10萬餘元。

我市緊緊抓住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建設的契機,發揮其吸引創業、助推產業、吸納就業的導向作用,發展一村一電商平臺,助推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先後鼓勵186名貧困家庭大學生、創業返鄉人員等貧困勞動力,依託各地“互聯網+電子商務”眾創空間,實現低成本創業;依託市、縣、鄉、村四級電商服務體系,開展村級產業產品研究、包裝設計、打造品牌和宣傳營銷,促進50多種農產品進入電商營銷渠道;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產品生產體系、物流配送體系、綜合服務體系的用工需求,鼓勵2034名貧困勞動力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實現就業,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記者 歐陽常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