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这是座建筑师崔恺设计的稍微前卫点的博物馆。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将近1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分为一个系列展厅、四个专题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馆藏文物据说有7万件。但博物馆的空间利用现在看还很有限。展出的展品据说只有1000件。如何更好的展出,传播文明,是所有博物馆的共同课题。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特色成列

大同市博物馆新馆有一个基本陈列《天下大同——大同古代文物展》,四个专题展厅《大同恐龙》、《瓷路撷珍》、《妙笔丹青》、《梵语清音》,以及一个临时展厅。

每个展厅又分为不同的单元组合。按照常规,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展品的主轴,占地最大,展品最多,访客从此可以了解大同历史的线索,欣赏到最主要的文物珍品。因为内容多,基本陈列也分为4个子部分:《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4个系列展厅。在一层是《大同恐龙》展厅和《代地沧桑》展厅。后者是展示从远古到汉代的大同历史文化。坦率的说,这里的展品不够丰富。

牛车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有趣的是壁画前的铁铸雕塑《牛车》,取材于北魏宋绍祖墓出土的牛拉鐅甲车,健壮有力的牛,和圆形的车,带有鲜活的北魏气息。壁画作者中央美院孙景波和王颖生,牛车作者中央美院吕品昌。应该说这个组合比较完美,是比较真实的再现,一来就让观者进入到大同历史上最辉煌的百年——北魏都城平城时代。

石雕柱础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釉陶踏碓俑。此俑着典型胡服,在从事农业生产,验证了北魏初年在大同地区计口受田的土地政策。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文物考古价值。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来到二层,就知道重点了。这里将北魏平城展厅又分两部分展出。北魏首都平城前后近百年,确实是大同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据说当时的平城人口达到了100万。现在的大同,包括所有下管县区在内,人口也才300多万。

这一层最重要的展品是北区的司马金龙夫妻合葬墓地出土文物,胡、汉民族特征十分鲜明。司马金龙是在和南朝宋开创者刘裕争斗中失败北投北魏的东晋贵族司马楚之的儿子。说来也是颇有讽刺意味,从西晋晚期开始,皇室司马家族就在抗击来自北方的胡人,到了东晋末年,这最有实力的皇族却山穷水尽到北投死敌的地步了。这一方面说明政治变化的无情,同时也暗示胡汉之间的文明冲突到了这个时期也不是不可调和的。司马金龙成为北魏皇家的驸马,荣华富贵一生。其墓地文物恰好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上层社会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

司马金龙墓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司马金龙墓的砖雕石柱础非常精美,有的还在四角各雕一个伎乐,现在还有2 个尚存。姿势之优美,动作之飘然,和敦煌早期壁画中飞天类似,一看就是来自西域的艺术风格。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墓地文物中最让人惊叹的是石棺床上的漆面屏风。当然棺床上也有雕刻极其精美的富于女性美的菩萨和忍冬纹。屏风上多是取材于西汉刘向《烈女传》中的人物故事画,人物打扮为传统汉人服装。这残存的几片屏风是禁止出境的国宝,上面的很多信息弥足珍贵,研究者不断,有人认为其画作和顾恺之类似,有人说,墨书对研究魏碑体的演变很有价值。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的另一奇葩是200多尊陶俑组成的警卫部队。这些陶俑体量不大,但一看就是按照北魏军事作战部队的序列精细烧制的:6人一排,最前两排骑兵前哨,骑兵后是步兵仪仗队,在部队的中后部分出现几尊骑马俑,装束颇有不同。高冠,耳后披风,双手自然下垂,似为持缰。此处的骑马俑应是这支地下警卫部队的军官。战阵的最后是北魏军队的坦克部队——甲骑具装骑兵压阵。

这支警戒部队陶俑被安放在逐层抬升的展示台上,层次感更为强烈,体现了北魏军事力量的强大。前排骑兵俑中有两尊在体现了长啸的姿态,和吹口哨类似。长啸是魏晋名士所推崇的,草原人习惯性的吹口哨则是游牧生活的产物。骑兵多穿戴鸡冠帽,步兵为圆帽披风,着长大衣。显然这都是当时的实际装束。

天下大同:再现胡汉杂糅风情

大同市博物馆是一部厚重的线装书,承载着大同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大同市博物馆是一曲激昂的进行曲,唱响着大同人的文化自信;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台现代“留声机”,珍藏着博大精深的经典藏品;大同市博物馆又是御东新区升起的一颗文化之星,记录着古都大同深远的城市记忆和未来期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