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一座佛窟一座城,一段城墙一段过往

我喜欢历史,喜欢城墙,喜欢宗教,所以我喜欢大同,喜欢站在大同的城墙上看天高海阔,看巍巍山河,恍神间仿佛还能听到古代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嘶吼和誓言,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古城的魅力。

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的大同一直是座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镇。秦蒙恬曾在此征民筑长城抵御胡人,北魏拓跋珪在此设都,辽金时期将大同作为陪都,明洪武年间设立大同府,军事管辖范围为九边之首,至明正德年间,大同驻军最多时达十三万人之众,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天下大同:一座佛窟一座城,一段城墙一段过往

正是因为其在军事上的特殊地位,大同城墙修的极为坚固。今天大同城墙是在明洪武年间建造的城墙基础上重修而成的。

明朝大将徐达奉命在大同依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墙体"三合土"夯填,墙表包砖,高约十四米,比西安古城墙高两米,最宽处约十七米,比南京古城墙最宽处还宽六米。彼时设城门四座,分别是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和武定门,城墙四角置角楼各一座,西北角为四层八角重檐楼,称为“乾楼”,十分壮观 。

天下大同:一座佛窟一座城,一段城墙一段过往

除此之外城墙上还设置了望楼54座、窝铺96座用来瞭望敌情,士兵休整。四门外筑有瓮城,瓮城外还有月城,且有城门,可谓固若金汤。城墙外还有护城河、吊桥和控军台等建筑,是我国现存的较为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

很多人因为能源、煤矿对大同有些误解,以为有煤的地方就会乌烟瘴气,实则不然。站在大同的城墙上你会看到令人沉迷的蓝天白云,会看到远处的山峦,近处繁忙、和谐的城市。 城墙上望楼一座座静静伫立,走过去你会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武威、张掖、阳泉、运城。。。。。。这些曾经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城市,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后都归于平静,人民安居乐业。

天下大同:一座佛窟一座城,一段城墙一段过往

微风时,挂在蓝天上的云朵就像是静止的棉花糖,仔细看还能看到扯出来的糖丝。进入秋天的大同天气是多变的,变脸似的降温,呼啸的大风,还有格外的天高云淡,站在城墙上抬头望天,会发现天一下子离你远了很多,尽管它也从未靠近你,但就是远了,之前一朵朵的云就像是被风吹跑了一样,只留下了让你遐想的蓝天、城墙。

三毛曾经说过,在这城市里,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想着同样的事情,怀着相似的频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与我相遇。蓝天下大同城墙更显肃穆,我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一个人和我一样站在城墙上看着高高的蓝天,数着飘过的云朵,想着远处的家乡,向往着和平的未来,没有寂寞,或许一些寂寥,我们身处不同时空,却在的某个频率上,心莫名其妙的悸动了,心意相通了,看不见摸不着却心有灵犀,这就是古迹、文物和时空的魅力。

天下大同:一座佛窟一座城,一段城墙一段过往

在我眼中佛窟对于大同这座拥有“九边重镇”、“北方锁钥”的军事要塞太过于佛系了些,一边是沙场秋点兵的豪迈,一边是护佑苍生的祈愿,看似矛盾,又不矛盾,因为自古至今,人们希望的都是和谐的社会,幸福的生活。

北魏曾在大同定都,由此也缔造了一座佛教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它位于大同城西的武周山南麓,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踏进云冈石窟的一刹那,恍若置身佛国,这里的佛像虽睥睨众生,却面带微笑,如春风拂面,莲花盛开,欢喜、自在。

天下大同:一座佛窟一座城,一段城墙一段过往

南朝梁武帝萧衍倾全国之力修造“四百八十寺”的同时,北魏以皇家之力用一个朝代一个民族雕凿建造了佛教艺术东传我国后第一个具有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北魏人自己的精神信仰和留给后世之人的佛陀微笑。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天下大同:一座佛窟一座城,一段城墙一段过往

云冈石窟从北魏文成帝时期开始修建,历经约七十年之久,到北魏正光年间总结。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亦称为“昙曜五窟”,造像主题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劲健、浑厚。

这时的佛像糅合了古印度的犍陀罗风格,鼻梁高挺,嘴角上扬,虽是微笑,却极具感染力,慈祥、悲悯,直达人心。

中期石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所建造,亦是北魏王朝最为稳定、繁荣的时期。宗教艺术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宣传手段,一定意义上它承载着信仰和精神力量。

天下大同:一座佛窟一座城,一段城墙一段过往

由于国富民强,这个时期的佛窟建造形式开始复杂起来,前后室、中心柱、繁复的藻井等等。造像题材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突出、流行释迦、弥勒佛,增加了护法、供养人和佛教故事等,在雕刻手段上更为繁复,技艺则是更加华丽,与孝文帝喜欢汉民族文化不谋而合,中期的石窟开始有了汉化的趋势,且越演越烈。

晚期石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中下阶层利用原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中小型石窟,可以说这时的云冈石窟从皇家行为下行到了贵族和平民行为。佛像不再成组出现,大多是单窟形式,这时的佛像面相消瘦,长颈、肩窄,在我看来有些魏晋风骨的感觉,这种造像被称为“秀骨清像”,受北魏后期推行的汉化改革影响。

天下大同:一座佛窟一座城,一段城墙一段过往

从线条简单、浑厚、质朴的昙曜五窟到华丽、繁复的北魏王朝鼎盛时的佛窟再到后来的秀骨清像,变化的何止是佛窟、佛像,是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的融合、交汇,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交替。

这是为什么我喜欢行走在古迹间的原因,历史长河中从不缺乏兴衰更替的年轮,却总会留给我们一些启示和遗迹,或是城墙上“天下大同”的美好,或是行走佛窟间佛陀的喜悦,都在警示我们,和平才是人民富庶和安居乐业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