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腹有良策的宰相李德裕生平概述

唐憲宗元和年間,中央朝廷對割據的藩鎮多次用兵,力求早日結束安史之亂以後形成的中央權威喪失、地方割據勢力雄霸一方的分裂局面。

當時,四方軍情緊急,各種報告函件如雪片似地飛向唐朝京都,朝廷官員們的辦公時間自然大增,不能再按常例上班。宰相們日理廳機,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常常忙到深夜,還在燈下伏案處理緊急公文。然而,有…個宰相卻很瀟灑自得,每日按時上下朝,依然像平常無事時…樣處理政務,皇上卻仍然對他信任有加,不僅給他這個特權,還把緊急詔書都交給他起草,說:“那些學士們不能表達出我的意思。”這位宰相住在安邑里,他有一個院子起名為“起草院”,裡面有一個亭子,他把它命名為“精思亭”。每當有大事要籌劃,他就一個人呆在裡面,隨從、僕人不得入內,任何人不得例外。等他從院子裡出來的時候,必定有新的大政方針要出臺,國家又會有新的舉措。他,就是中唐名相李德裕。

唐朝中期腹有良策的宰相李德裕生平概述

名門之後

李德裕(公元787—850年),字文饒,趙郡(今河北趙縣)人。他的祖父李棲筠曾在唐代宗朝任御史大夫,頗受重用,名氣也很大。他的父親李吉甫任唐憲宗朝宰相,因此,他年輕時便得以門蔭人仕。

趙郡李氏原是河北的名門望族。李德裕的祖父李棲筠早年中了進士,踏上仕途。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沒有去參加科舉考試,是靠門蔭步入仕途的,由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寫得一手好文章,後來官至憲宗朝宰相,光耀門庭。李德裕出身在這樣一個名門世家,自幼即胸懷大志,卓爾不群,憑著良好的家庭環境,加上自己的刻苦勤奮.逐漸造就了很高的文學素養。李德裕的文章非常出眾,其駢文為一時之冠,廣為流傳。他特別喜歡研讀《左傳》和《漢書》,具有很深的造詣。他總是喜歡從前人的治國安邦事蹟中吸取養分。總結得失,其所作所為都與同時代的年輕人有很大的不同。開始.李吉甫被貶逐的時候,他一直跟在父親身邊,隨侍左右,並不急著去追求自己的政治前途。後來,李吉甫否極泰來,榮升宰相,李德裕靠門蔭入仕,補授了一個正九品的秘書省校書郎官職。但他不想靠父親的權勢為自己的職位鋪路,相反。為了避嫌,他不入朝廷中樞,只在一些府中跟著大人當差。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記816年),張弘靖由朝中出鎮太原,便把李德裕帶去作掌書記。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太原府罷,他又跟著張弘靖回朝,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從此開始了他經世濟國的生涯。

牛李黨爭

李德裕真正在朝廷中擔任要職,應該從任翰林學士時開始算起。他在憲宗元和年間任監察御史僅一年,到了第二年,即公元820年,憲宗就死了,唐穆宗李恆繼位。還在穆宗當太子的時候,他就聽說了李吉甫的鼎鼎大名,也知道李吉甫有個兒子李德裕,氣度不凡,才華出眾,所以他一繼位就提拔李德裕為翰林學士,對他非常器重,凡有號令和大典文書都交給他起草。李德裕也不辱使命,手頭既快,所擬詔書又總是能引經據典,條理分明,說得很有道理,文筆頗為優美,所以很得穆宗賞識,經常贈給他豐厚的禮品。李德裕也利用經常在皇帝身邊的有利條件,屢進忠言,勸穆宗勵精圖治,勤勉持國。

當時的官場吏治已經非常腐敗,很多人視國家大事如同兒戲,卻一門心思想著如何升官,甚至包括皇帝的一些親屬,為了揣摩皇帝心思,投其所好,便千方百計打探皇上的起居消息、動靜。他們內靠宦官,刺探宮中消息,外結大臣,連成關係網絡,弄得朝中烏煙瘴氣。李德裕專門針對此種情況向穆宗上奏說:“按照大唐過去的制度規定,駙馬和朝廷要官往來是受到嚴格禁止的,玄宗開元年間更是如此。但是後來國勢衰微,法度廢弛,許多人就不遵守國家法令了,現在更公開地到宰相和大臣的家裡去。這些人毫無治國才能,只會洩露宮中機密,勾通宮廷內外,起到很壞的作用,請求皇上下一道命令,今後有事稟報宰相的人,一律在白天上班時到中書省去找宰相,嚴格禁止到宰相家裡去。”穆宗同意了他的建議。

沒過多久,李德裕就得到連續提拔,先是任中書舍人。後是任御史中丞。就在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一次厄運突然降臨到了他的頭上,也使得以後幾十年的中唐政局風風雨雨,始終處在多事之秋中。這次厄運源起於牛李黨爭。

事情是這樣的: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京城舉行了一場科舉考試。在直言科應試對策中,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浞等人在文章中激烈抨擊時政,言辭涉及平定藩鎮割據、限制宦官權力等重大問題。經主考官楊於陵、韋貫元等的審核,牛僧孺、李宗閔被擢為上第。這時的宰相是李吉甫,他見到文章以後非常吃驚。李吉甫認為文章言辭過於激切,已經不單單急言直諫的問題了,便到憲宗面前哭訴。結果唐憲宗下詔貶逐了楊於陵和韋貫元,牛僧孺、李宗閔長期得不到重用。

轉眼到了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李德裕任翰林學士,李宗閔任中書舍人,這年的科舉考試又出了問題。當時的主考官是錢徽和楊汝士,放榜以前,李紳和段文昌去給主考官錢徽打了個招呼,希望他能給他們的親戚高抬貴手。結果出來以後.李、段二人推薦的人卻名落孫山。這下他們大為不滿,所謂求人不行,反咬一口,段文昌便向穆宗告狀,說錢徽主持考試有嚴重的舞弊行為,得選為進士的都是不學無術而靠關係、門路人選的。穆宗便為此事徵求李德裕的意見,李德裕當然站在同為翰林學士的李紳這邊,支持了段文昌的上訴,於是穆宗決定複試。複試的結果更是有趣,錢徽雖然沒有選上李、段所託之人,但他選的也不合格,有一半的進士(約10餘人)被淘汰了。這下穆宗大怒,對這次參與科舉考試有關的人員嚴加懲處,錢徽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李宗閔被貶為劍州(今四川劍閣)刺史。從此以後,李德裕和李宗閔、牛僧孺等人結下了很深的積怨,連皇帝都化解不開,他們便各分朋黨,互相傾軋,反反覆覆鬥爭了近四十年,史家便稱之為“牛李黨爭”。以後數朝,政局的動盪、官員的任免等許多事都和此事有關。

錢徽科場案過了僅兩年,厄運便降到李德裕頭上了。當時他和牛僧孺都頗有名氣,是政壇上的兩顆新星,都有入主宰相的可能。秉政的李逢吉提拔了牛僧孺為宰相,卻把李德裕貶出了京師,派他任浙西觀察使,從此八年不委職調用。李逢吉的結怨也要追溯到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當初元和年間,憲宗力主對藩鎮用兵,李吉甫也持此主張,並積極地籌備謀劃,但是李逢吉卻反對對藩鎮用兵。功業未成,李吉甫就去世了,討伐大業得以在裴度等人的主持下取得了勝利。但是,李逢吉卻因雙方主張不合而罷官離職了,後來他一上臺,就拉攏人和裴度結怨,最終奪去了裴度的相位。他任相時發現李吉甫雖已死,但他的兒子李德裕不僅還在,而且正處於仕途升遷的關鍵時刻,李吉甫當然不能容忍,便找藉口將李德裕貶往浙西任觀察史。朝廷中的明爭暗鬥,使李德裕遭了災,從此,他開始了八年做地方官的政治生涯……

出鎮浙西

李德裕一到浙西,就碰上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他的前任竇易直在浙西的時候,曾經竭盡府庫所藏賞賜軍隊士兵,結果一方面財用耗盡,另一方面部下將士卻更加放縱,稍有不滿即牢騷滿腹,給後任留下了一個大難題。

李德裕來後,不僅要按期如數向中央納賦,還要設法平息將士們的不滿情緒。沒有別的方法,他只能率先垂範,身體力行,首先從節儉約束自己開始,同時制定了嚴格的評判標準,真正做到賞勤罰懶,論功行賞。這樣,將士們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錢不多,但只要發放得公平,將士們的怨言自然沒有了。兩年以後,難關不僅順利度過,原本空虛的府庫也日漸充實起來。

當時江南一帶的經濟、文化尚不夠發達,民眾之間也存在不少迷信東西和陳規陋習,李德裕都多方開導,或教育或勸阻或明令禁止,取得了很大成效,對浙西的文化、道德風俗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有的人信巫祝鬼怪,認為人染上瘟疫是魔鬼附體,招惹不得,否則會引鬼上身,即使自己的親生父母疾病纏身,他們也撇下不管,不敢奉養。有鑑於此,李德裕就從這些人中先找了一些相對老成持重,可以聽進去話的人,與他們淡心,告訴他們孝敬父母必須患難與共、不能相棄的道理.然後讓他們回到鄉人中間轉達他的意思。同時規定,如有違反,則要依法治罪。經過幾年的疏導加約束,這種惡俗就大為改變了。當時,還有些僧人欺騙民眾,說有種水能治病,號稱“聖水”.功效不凡。人們以訛傳訛.並且越傳越神奇,以致許多人還專門僱人前去取水。又有人說飲此水後不得再粘葷腥,否則功效全失等等。許多危重病人和年老體弱者病急亂投醫,聽信了此種傳言,不僅耽擱了醫治時間,反而戒葷戒肉,連正常的平時營養都不能跟上,就這樣死去了。而水的價格卻貴得驚人。每鬥值3千文錢.有些取水的人見有暴利可圖,又轉手倒賣,更有甚者在取來的水中又添加其它地方的水或普通的水,互相欺騙,互相傳訛,來來往往取水的人每天達幾十人乃至上面人。這樣做,既毫無作用,助長迷信愚昧心理,又使廣大民眾破財丟命,實在害人不淺。李德裕對此深惡痛絕,他下令嚴厲強制各渡口、碼頭以及各交通要道,對此嚴加制止和防範,有敢不從者一律嚴加懲處。同時,他稟報皇上說:“過去吳國有聖水,宋、齊兩朝又有聖火,都是邪惡的兆瑞,連古人都嚴加禁止、阻絕。現在請皇上下令,嚴加阻止,以斷絕這種荒誕之源。”皇上聽從了他的建議,迅速頒詔,使這種欺世害人的作法很快得到了扼止,病人們開始正常地求醫問藥。

此外,李德裕又考察了所屬州縣管內的祠廟分佈狀況,對不按規定私自設立的謠祠廟予以拆毀,共拆毀了1000餘所;又拆除了私人為了封山佔地而蓋的一些違章建築,共400餘座。這些措施極大地消除了盜寇隱匿的隱患,使得他們沒有什麼立足點可以聚眾作亂滋事,既廓清了治安環境,整頓了社會秩序,又使得老百姓能夠正常地過上安穩日子。

在掃除迷信方面,李德裕不僅對下嚴加管理,對皇帝也敢於直言極諫。穆宗死後,唐敬宗李湛繼位。敬宗受到一些僧人、道士的蠱惑,相信祈福、延壽一類的事情:因此對這些人頗為寵信,允許他們往來出入於皇宮。更有一些荒誕、狂放之人宣稱自己活了幾百歲,可以和各類神仙交流等等。敬宗整日沉溺於此中,疏於政事,李德裕聞知,專門上疏給皇帝,指出這種種事情的荒誕不經以及誤國害民的壞處。他說:“陛下現在得到的這些人都是些迂腐怪誕的小人,他們用些丹藥,加些小小的騙術來矇蔽世人,為害甚重,希望陛下能以國事為重,斷絕與這些人的來往,則天下幸甚!假如您一定要保養身體,只可學些溫和有益,增強體質的方法,不要去服丹藥.那麼天下百姓就安心了。歷代先王也能心慰。”後來唐文宗李昂繼位,便把這些人都趕出了皇宮。

李德裕還極力反對揮霍無度、鋪張浪費的行為。當敬宗讓浙西上貢化妝用品的時候。李德裕上奏說:“方今浙西連年遭受旱災,物力始終沒有得到恢復,非常匱乏。您剛在赦令中規定過,說除了固定的上貢以外.其它的額外進獻一律停止,這是陛下怕搜刮之徒藉此弄欺使詐,使貧窮的百姓不斷承受其苦。浙西還算富足,自李鑄、薛蘋任使以來,又向百姓實行酒類專賣,所以每年上貢以外還有節餘。後來憲宗皇帝在元和年問的詔書中規定停止酒的專賣,又頒佈赦令各州的節餘不用上交中央,這都是有利於百姓的措施、命令。浙西現存的只有留使錢50萬貫,大致上每年都虧欠經費達13萬貫,軍國費用非常緊張。現在所需上貢的化妝用具,估算要花費2.3萬兩銀錢和130兩金子。這些東西都不是本地產的,雖然努力籌辦,恐怕還達不到要求。希望您召集宰相們商議一下,如何能使臣子上不違聖旨,下不使軍儲缺乏,既不勞煩百姓,又不招致怨限,使先後頒佈的詔敕都可以一貫遵行。”當時,停止進獻的詔令頒佈不過一月,而徵收貢品的使者足跡沿路相接,所以李德裕才藉助上貢化妝用具一事來婉言勸說敬宗。可是敬宗不僅對這封奏書不給以答覆,反倒又下詔尋找1000匹盤絛繚綾。李德裕又一次上奏說:“太宗時期,使者到涼州,看見名鷹,勸李大亮進獻,大亮經過勸諫,制止了進獻。太宗皇帝賜詔表示讚許。玄宗時,使者到江南捕捉翠鳥,汴州刺史倪若水指出其弊後,立即得到玄宗皇帝的表揚和採納。現在陛下所要的奇珍異寶,盤絛繚綾等物都非同尋常,是隻有皇家才能使用的,我實在不明白陛下何以要1000匹之多。過去漢文帝穿粗布衣服,元帝禁止穿輕纖的服裝,所以他們的仁義德行和慈愛節儉直至今天還為人稱道。希望陛下近效太宗、玄宗的寬容納諫,遠思漢代文帝、元帝的謙遜節儉,這樣全國百姓都會蒙受您的恩賜的。”這次,李德裕的忠辭懇言沒有白費,敬宗終於下令停止了進獻。

對於敬宗的昏庸放縱,多次出外遊賞,親小人遠忠臣,荒疏朝政,李德裕專門獻上了一篇文章《丹康六箴》規勸他。其一是《宵衣》,指出皇帝視朝次數少,時間晚;其二是《正服》,說皇帝衣著不合制度;其三是《罷獻》,規勸皇帝停止征斂搜求奇珍異寶;其四是《納誨》,說皇帝輕慢和捨棄忠言;其五是《辨邪》,指出皇帝任用小人的錯誤;其六是《防微》,諷諫皇帝不合制度地隨意出遊。李德裕言辭明直,委婉懇切,敬宗儘管接受不了,還是讓韋處厚代作詔書,對李德裕的一番心意表示重謝。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重新回到朝廷任兵部侍郎。但他斷斷想不到,在京師還沒有怎麼呆,就因為李宗閔掌權的緣故,他就馬上又被派到了地方。只不過,這次改到劍南西川任節度使。

雄居劍南

四川一帶自從南詔入侵以後,百姓顛沛流離,生活沒有著落,非常困苦。李德裕到鎮以後,治理殘局,振奮人心,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條。

為了防止南詔再次入侵,維護四川當地的安寧和唐王朝西南邊境的安全,李德裕徹底改變前任的作法。他修建籌邊樓,把四川西南面和南詔交界的地方以及山河險要關口等地方製成地圖,畫在樓的左面牆上,同樣,把西邊和吐蕃交界的地方以及關口要道畫在右面牆上,把他們部落的多少、糧食運輸的遠近等情況都記錄下來。他又召集了一些熟習對方情況以及邊境事務的人,和他們一起謀劃商議,全面瞭解了南詔和吐蕃的情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為了加強戰備,他招募了一些能征善戰的獠族人和州兵,這些人都適應瘴氣環境,熟悉當地情況。他又從安定請來造鎧甲的能工巧匠,從河中請來造弓的人,從浙西請來造弩的人,這使得四川兵的武器裝備成了全國最好的,非常堅固鋒利。同時,他組建了一支軍隊名為“雄邊子弟”,大致上從每兩百戶中抽取一人,讓他們習武練兵,寬免他們的其它事務,形勢緩和時務農,形勢緊迫時應戰,這既不增加百姓負擔,又大大增加了部隊實力。同時,李德裕又加固、維修了過去的一些防禦工事,新建新修了一些堅固的堡壘,佔據險要的地形,做到防患於未然。另外,他又改革了往邊關運送軍糧的作法。過去運糧不考慮氣候和環境因素,許多勞夫死於酷暑和瘴氣,他把十月作為水運的開始時間,這樣在避季到來之前就能把糧食送到各處邊關哨所,人夫也不再受盛夏炎熱之苦。

除了整頓軍備以外,李德裕還領導四川民眾發展經濟,整頓風俗。過去百姓中有很多賣女作妾的現象,李德裕制定了一個法令防範此事,他規定:凡13歲以下即出外作妾的,捉住以後勞作五年;13歲以上的勞作三年,服刑期滿以後送回父母身邊。這就使得家長和女兒都覺得沒什麼利益可得,也就不再去做了。他又拆毀了境內和尚的私宅幾千處,把土地交還農民耕作,這無疑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風俗的改變。劉備祠旁有個地方叫揉村,那裡的人和僧人一樣剃髮,卻同時自由自在地娶妻生子,李德裕下令嚴加禁止。經過一番不懈的努力,蜀地風浴和百姓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經過李德裕和四川民眾的共同努力,一時間四川兵強馬壯。人民安居樂業,相鄰的南詔和吐蕃漸漸害怕起來,南詔主動退還了雙方交戰時的4000名俘虜。更具重大意義的是,吐蕃駐守維州(今四川理縣)的將領悉怛謀舉城歸降。維州是唐蕃邊境上的一個重鎮,地勢非常險要。它離成都只有400裡,沿河而下不到3000裡便可直達吐蕃牙帳,因而維州的歸降對唐朝來說意義非同小可。李德裕取得維州以後,馬上派兵鎮守,並向朝廷列舉了出兵的種種好處。但是,當權用事的牛僧孺卻讓他把悉怛謀送還吐蕃,以示盟者誠義。李德裕為此捶胸頓足,深深痛惜唐朝失去了一個徹底杜絕吐蕃之患的天賜良機,他以此為終生之恨。而悉怛謀被送還吐蕃以後馬上被處死了。對於這件事情的處理,唐朝中央政府是太過於拙劣了!正好監軍使王踐言入朝,大談悉怛謀被處死之事,說朝廷實際上是拒絕了遠方百姓的歸化之心。文宗事後也很後悔,他就召李德裕回京任兵部尚書,並緊接著拜他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爵為贊皇縣伯。李德裕這才開始行使宰相之權。

中樞宰相

李德裕封相以後,立即改變了一一些過去的不合理作法。這是他的初次變革,雖非大刀闊斧,但收到的成效還是非常明顯的。

依照過去的典章制度,丞郎拜見宰相時,必須稍等片刻才敢通報,如果不因為公事,郎官是不敢謁見宰相的。但李宗閔任相之時,就不遵守這個規定。他常常會見賓客。李聽任太子太傅,常召集親信人員,帶著酒食到宗閔那裡會飲,爛醉以後方才散去。李德裕任相後,馬上對主管監察朝廷百官的御史說:“以後如果有人因事需要謁見宰相,就讓他們先稟報御史臺,否則不見。告訴他們,罷朝以後,趕快從龍尾道出去。”這樣,就沒有人隨隨便便就到宰相那裡去了。不久,李宗閔罷官,李德裕接任了他的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之職。

當初,中書、門下兩省授權給江淮富商,由他們主管官府食品等物的經辦,這些人挾勢行走各地,自高自大,所到州鎮的官員也都把他們視為豪族,不敢惹這些有錢有勢的人,李德裕聞知後,立即把這項差事廢除了。

後來,文宗患病,鄭注、李訓隨侍左右,李德裕勸文宗疏遠這些人,文宗便告訴王涯,另外給李訓一個官職,李德裕在旁擺手制止王涯,正好被文宗看見了,他心中很不高興。李訓、鄭注二人也非常怨恨李德裕。緊接著,文宗又召回了李宗閔入朝輔政,而讓李德裕去任興元節度使。李德裕想留在朝中任職,便進宮覲見皇帝,文宗又留他在朝中任兵部尚書,李宗閔便說詔命已經執行,不能中途廢止。這樣李德裕便不得不再一次去地方,只是地點改為鎮海軍,不久又被貶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後又降職為袁州長史、滁州刺史等職。李德裕前後三度在浙西任節度使,十年出入朝中,又曾遷淮南節度使,直到唐武宗李炎即位,重新召他任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德裕才開始了他一生中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朝局最大、是個人業績最為輝煌的六年宰相生涯。

武宗拜相

這次李德裕入中央朝廷任相以後,馬上勸戒武宗要辨別邪正,專一委任,以使朝廷太平。同時要及時進罷宰相,免得他們任職專任時間太長,這樣朝政就能操縱在中樞決策機構。武帝懷疑楊嗣復、李珏不忠,使派使臣去殺他們。李德裕深知皇帝性情剛毅果斷,馬上帶著三位宰相到延英殿見武宗,嗚咽流淚說:“過去太宗德宗誅殺大臣後,沒有不後悔的。我希望陛下保全他們的性命,摒棄前嫌,等他們二人的罪惡昭彰於世F。天下人自會痛恨他們的。”武宗不答應,德裕就伏地不起。最後皇帝說:“我為了你們,就赦免了他們。”這樣,楊嗣復等人才免於一死。對於武宗屢次出外打獵遊賞,深夜才歸,德裕也給以反覆勸戒,希望他能注意身體,按時作息上朝,以國家大事為重。

這時,唐朝西北邊境的回鶻出了事情,回鶻曾經在安史之亂時,發兵救援唐朝,收復了兩京,對中央立有功勞,所以後來唐政府便和回鶻進行絹馬貿易和茶馬貿易,實行不等價交換,一匹馬換40匹絹,其中有許多老弱瘦馬,甚至更高。此外,唐朝政府每年還要送給回鶻兩萬匹絹,作為收復兩京的報酬,這些都給原本吃緊的唐朝中央財政帶來更大的壓力。唐朝深受其苦,但一直因為回鶻很強盛而沒法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回鶻自己出了亂子,他們被另一個少數民族黠戛斯擊潰而分裂,有的投奔吐蕃,有的(比如咀默斯)向唐朝投誠,還有一部分活動於天德、振武一帶,在唐朝邊區遊蕩。烏介可汗挾持公主於牙帳要塞之下,乞求唐朝以牛馬相助,借兵收復失地,同時求借天德城讓公主住,武宗沒有答應。回鶻就轉而攻唐,進犯雲州(今山西大同),掠河東牛馬數萬匹。李德裕向皇帝獻計說:“烏介可汗所依仗的不過是公主罷了,我們可以精選一支小分隊,出奇不意地把公主奪回來,再用軍隊急速出擊,可汗必定逃走,然後再派藩。渾勁卒和漢兵一道在夜間出擊,定能大獲全勝。”後來事情的發展和李德裕的預料完全吻合。回鶻大舉入侵振武,唐將劉沔派石雄、王逢率3000騎兵為先鋒,劉沔自領大軍殿後。石雄軍掘地道偷襲可汗牙帳,發動猛攻,大敗回鶻於殺胡山。烏介可汗本人被唐軍射傷,帶數百騎逃走,公主也被接回。回鶻兵失掉統帥,全軍群龍無首,陷於混亂狀態,唐軍趁機大舉反攻,斬敵萬餘,收降兩萬多人,取得了完全、徹底的勝利。回鶻從此衰敗。這次勝利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邊境用兵的最大勝利,它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和士氣,保衛、安定了邊境的安全,意義非常巨大。

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死了,他的侄子劉稹擅自總理留後事務,要求朝廷授予他節度使職,繼承叔父的權力。武宗便召群臣商議此事,大多數大臣都主張默認劉稹獨立,唯獨李德裕堅決反對,主張打擊劉稹。李德裕說:“澤潞處於國家內地,不同於河朔(當時所謂河朔強藩完全不聽中央約束,中央也沒辦法),過去都由文官鎮守。李抱真首建昭義軍,功勞最大,德宗皇帝尚且不允許他的兒子繼任節帥。如果我們現在置之不理,將來勢必要威脅朝廷,也給其它欲求獨立的藩鎮以口實,會給朝廷造成很大的被動。”武宗接著問如果出兵,何以能戰而勝之。李德裕又說:“劉稹所靠無非是河朔強藩,假使他們不參與的話,劉稹是沒有獲勝的機會的。河朔三鎮的節帥世代相襲,都是由各位先帝答應的。陛下可以派一親近大臣去勸告他們,說這次澤潞委帥不能和三鎮一樣,並勸他們出兵援助朝廷,這樣我們就可以穩操勝券。”武宗採納了他的建議,派李回出使河朔,王元逵、何弘敬都聽從了中央的建議。經過一番艱苦的鏖戰,歷時十三個月的劉稹之亂被平定,劉稹本人被部下殺死。朝廷收復了五州三十一縣,取得了完全勝利。這次平叛戰爭,李德裕取消了前方宦官指揮軍隊之權,使前線指揮官能充分行使權力,相機應變,不再像過去一樣左右受制。同時,朝廷制定了一個正確的作戰方案,及時全面地掌握了幾個戰場的雙方進展情況,隨時凋整作戰部署,賞罰嚴明,因而朝廷軍隊士氣高漲,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武宗時期的另一件大事即是裁抑佛教。因為武宗年號會昌,所以後來這次事件就被稱為“會昌毀佛”。隋唐以來,佛教發展很快,特別是武則天倡行佛教以後,佛教的勢力迅速膨脹,這種情況給中央政府帶來了一些副作用。一方面寺院廣為建造,耗費了大量錢財;另一方面,寺院佔有土地日漸增多,僧侶人數也日漸增多,而他是不向國家繳稅的,這就勢必減少了中央財政收入。到了武宗時期,這個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國家連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戰爭,耗時兩年,所用人力財力不計其數,國庫非常空虛,中央財政十分困難。另一方面,寺院地主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人口,不僅嚴重破壞了國家的稅收和徭役來源,而且使得寺院、佛教徒、僧侶等勢力非常強大,這就也給中央集權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為此,朝廷決定在全國大規模裁抑佛教,解放土地和勞動生產力,沒收寺院資財,緩解中央財政的巨大壓力。此事由李德裕全權主持。

早在憲宗元和朝以後,全國各地都禁止私自剃度僧人。李德裕還在浙西的時候,徐人王智興就借敬宗的誕月請求築戒壇度人,以為皇帝積福。他在江淮問大張旗鼓地招納,結果百姓成群結夥,奔走相告,王智興也藉此聚斂了大量錢財。李德裕當時就上表說;“王智興築戒壇,招募願意落髮為僧之人,每人納錢兩千,也不再勘驗查詢,就統統予以剃度。自淮河以下,每戶三個丁男就有一人剃髮,逃避國家的賦稅徭役,落髮為僧的人不計其數。我親見每天渡江北上的人都有幾百,其中蘇常一帶的平民百姓居十之八九,如果不加以禁止,等到陛下誕月之時,江淮地區就要失去丁男合計可達60萬人,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後來敬宗頒詔對徐州私度僧人加以禁止。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李德裕把他曾在浙西和西川的毀佛經驗推廣到全國。唐武宗大力支持,派御史分道督察,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全國一共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00餘所,還俗僧尼260500人,釋放奴婢15萬人,沒收土地數十萬頃。大量肥沃的土地公開出賣,所得收益上交中央戶部,中下等的土地分給還俗的僧尼及奴婢,每人可得10畝,他們也都變成了國家控制掌握的編戶。這次毀佛的成功,既消除了佛教勢力過分膨脹的隱患,鞏固了中央集權,又擴大了唐政府所掌握的人口數額,增加了中央稅收。會昌末年,全國稅戶共495廳餘戶,比“元和中興”時期還增加了兩倍多。這段時期也是安史之亂以後國家最為強盛的時期。

由於李德裕的功勞,武宗授予他太尉封銜,但是他堅決辭退。他說:“大唐自立國以來,官拜太尉的一共才有7人,尚父郭子儀尚且推託,我怎麼敢接受呢?”武宗又說:“我只怕沒有適當的官職可以酬謝你,你就不要拒絕了。”李德裕說:“我的前輩受封於趙,我的嫡長孫寬中出生以後,字稱三趙,意思是要傳給嫡長子,不傳庶子。我先前增加封賜,已改在中山。我的祖上都曾在汲住過,陛下能把我封在衛.我就心滿意足了”武宗同意了他的請求,封他為衛國公。

公元846年,武宗死去,唐宣宗李忱繼位,年號大中。宣宗繼位,由李德裕在太極殿捧冊書。退朝以後,宣宗對身邊的人說:“方才行事靠近我的那個人每次看我,我都嚇得毛髮直豎。”第二天,李德裕便被罷任荊南節度使,不久,又改遷東都留守。重新啟用的白敏中、令狐漓、崔鉉等人都是他過去的政敵。大中元年,他們指使黨人李鹹揭發李德裕,李德裕就又被降職為潮州司馬,第二年又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事。次年,李德裕死於貶所崖州(今海南瓊山),終年63歲。他的三個兒子除李燁以外,都隨他死在崖州,沒能回到內地。李燁被降職為一個小縣尉。到了唐懿宗時期,朝廷又頒詔,追贈李德裕為太子少保、衛國公,贈他尚書左僕射官銜,這已是十年以後的事了。李德裕的生平著述保留到現在的還有《會昌一品集》、《次柳氏舊聞》。李德裕生性孤傲,不隨流俗,明辨而有風采,善寫文章,雖官居顯位而手不釋卷。他的文章大都引經據典,頗具大家風範。

李德裕一生的經歷坎坷跌宕,既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榮耀,又有屢遭貶謫、客死他鄉的淒涼。他的命運始終與他身處黨爭的漩渦中心有關。

但是,李德裕不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任職,都力所能及地進行了一些變革,力圖挽救唐朝日益顯現的頹勢,也都收到了一定的功效。特別是唐武宗時期,他輔佐皇帝重振朝綱,主持了對邊境入侵之族和內地叛亂節度使的兩次討伐,都取得了勝利,在全國裁抑佛教,發展經濟,也促進了人民的安居樂業,使得武宗會昌年間一度出現了嶄新的氣象,這都是和他的努力分不開的。客觀地說,李德裕是一個稱職的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