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事謹當初唐宰相高士廉生平概述

位高權重 慎行如一

唐朝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的一天,京師長安崇仁裡的一座簡樸的私宅內傳出陣陣哭聲。這家的主人因病去世,管家連忙派人飛馬入宮,稟告當朝皇帝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聞聽此訊,悲痛欲絕,吩咐手下人速備車馬,要親自前往弔唁。司空房玄齡一聽說李世民要親往弔唁,大驚失色。因為李世民這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服用丹藥,按照傳統的說法,服丹藥時嚴禁沾染喪葬之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房玄齡拼死阻攔。李世民語含哽咽地說道:“我豈不知服藥之時切勿臨喪。我這次去,不單單是盡君臣之禮,實在是我們故舊情深,我又是喊他舅舅的人,於情於理怎能不去!你不用再多說了。”於是率數百騎出皇宮興安門。一行人行至延喜門時,又有一人飛馬趕到,此人是死者的親外甥、李世民的妻兄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攔在馬前,泣不成聲:“陛下千萬不能去!為天下蒼生、吏民百姓著想,一定要珍重身體。我舅舅逝世前特別告訴我,如果他不治身亡,讓我一定阻攔陛下親往弔喪,否則舅舅的在天之靈將永無安息之日。萬請陛下體諒舅舅的一片赤誠之心。”李世民不允,喝令讓道。長孫無忌不僅不讓道,反而伏在馬前,悲痛地大聲說道;“陛下如執意要去,就請放馬從臣的身上踏過!”李世民沒法,乃含淚還宮。隨即頒詔,贈死者為司徒、幷州都督,加諡號為文獻,並命其葬於自己的昭陵之側。同時吩咐,自己將來百年之後,立於太廟,要死者陪同進入,以享後世子孫四時之祭。出葬那天,靈柩從橫橋經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舊城的西北角城樓,瞻望送行,哀慟欲絕,心裡默默地祝願死者早日安息。

令唐太宗如此掛懷的這位死者,就是唐初宰相、德高望重的高士廉。

處事謹當初唐宰相高士廉生平概述

少負盛名 家世顯赫

高士廉名儉,字士廉,渤海人(今河北景縣)。其曾祖父高飛雀在北魏獲贈太尉;祖父高嶽在北齊任宰相,受封為清河王;父親高勵也曾任北齊宰相,受封為樂安王。出生於這樣一個顯赫的官宦世家,高士廉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整日用心讀書,刻苦治學,舉凡經史典籍、人文掌故,無不涉獵,所以他後來具有廣博的知識面,尤其在文史方面出口成章,下筆千言。同時,高士廉嚴格要求自己,用中國傳統士大夫為人處事的準則約束自己的言行,因此有良好的個人修養。由於他氣度不凡,學識淵博,也由於家系名門,高士廉得以結交許多名人異士,如在隋朝聲望頗重的薛道衡、崔祖?等人都對他頗為推重,與之結為忘年之交,當時的公卿百官也多以結識高士廉為榮。如此年輕而享有如此聲名,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這段時期,高士廉養成了胸懷寬廣、不計小利的品性,為以後走入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士廉步入仕途要從他的妹妹說起。他的妹妹高氏在隋朝嫁給了右驍衛將軍長孫晟。長孫家在隋朝也是名門望族,長孫晟的叔叔長孫覽與隋文帝楊堅是莫逆之交兼兒女親家。高夫人與長孫晟生有二子一女。長子長孫行布,當楊諒起兵反對他的哥哥隋煬帝楊廣時,長孫行布不願參加,結果被殺;次子長孫無忌,小女兒即是後來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長孫晟去世以後,就剩下高夫人和一雙兒女。高士廉不願看到妹妹一個人辛苦拉扯孩子,便把他們接到自己家裡,關懷備至。當外甥女13歲的時候,按照過去的習慣就該談婚論嫁了,高士廉又做主許配給李世民。當時誰也想不到李世民會當皇帝,並且成就那麼大的偉業。高士廉也沒有那麼大的預見本領,當時只是見李世民才華橫溢,氣度不凡,才將心愛的外甥女嫁給他的。

高士廉有一位好朋友叫斛斯政,在隋朝任兵部尚書。當隋軍遠征朝鮮半島時,後方的楊玄感起兵作亂,斛斯政與楊玄感關係不錯,便偷偷掩護楊玄感的弟弟楊玄縱由遼東前線返回,投奔哥哥。當隋煬帝楊廣平定叛亂以後,便著手清洗楊玄感、楊玄縱餘黨,斛斯政害怕被清洗,就叛逃到高麗。楊廣正在氣頭上,下令將凡與斛斯政有牽連的人或殺或貶,概莫例外。高士廉也因此被貶嶺南。對於個人境遇,高士廉倒不在乎,他所關心的是自己的家人。臨行前,他專門囑咐妻子,好好在家侍奉父母。又特意把大宅子賣掉,買了一座小宅子來安頓妹妹。房子雖小,足可安身。賣房子的錢他一個子兒也不帶,全部留給母親和妹妹。一切安頓妥當以後,他才隻身赴嶺南。

當時的嶺南地處偏遠,極為蠻荒落後,是一個安置貶官和流放犯人的好去處。由於與內地交通隔絕,高士廉在嶺南的幾年不知道中原早已炸開了鍋。隋煬帝荒淫無道,弄得民不聊生,廣大中原內地各處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王朝也就此壽終正寢。李淵、李世民父子在這場大動亂中也起兵舉事,經過一番拼爭廝殺,平定了各處戰亂,建立了唐王朝。安定以後,李淵馬上派人去嶺南探尋這位準親家,高士廉也就在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返回京師長安。

護駕功臣 治蜀能人

高士廉返回長安不久,即捲入了唐朝初期最大的一場權力鬥爭和宮廷政變,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淵的嫡親兒子有四個,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李玄霸早死。在唐朝建立的整個過程當中,李世民率領一班志士能人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論功勞他應該算是第一,但按照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他便對李世民極為顧忌。而李世民也非同凡人,所以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矛盾越來越深,終於到了水火不容、不可調和的地步,親兄弟之間需要通過流血來決定自己的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在這場鬥爭之中,高士廉、長孫無忌舅甥二人當然站在姻親李世民的一邊。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領心腹將士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等人事先悄悄埋伏於宮城的北門,即玄武門。等到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起來上朝時,李世民率眾大呼而出,他親自放箭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殺死。隨即尉遲敬德率兵入宮,名為李淵救駕,實則控制了皇上。至此,李世民完全控制了局勢。是為玄武門之變。整個行動,從策劃到執行,高士廉、長孫無忌都參預其間。長孫無忌始終追隨李世民左右,高士廉則來到了監獄,同看守一起放出了關押的亡命之徒,發給他們鎧甲、武器,然後率領這些武裝徒眾來到芳林門,作為李世民的後援,同樣功不可沒。因為護從李世民有功,高士廉也被提拔為侍中,隨從左右。

不久,高士廉出任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長史,統管四川事務,開始了他的數年治蜀生涯。

高士廉一到益州,便顧不上休息,馬上走訪各地,體察民情。不久,他就找到了治理益州的突破口。戰國時李冰父子曾領導四川百姓修建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構思精巧,規模宏大,集防旱、排澇、灌溉於一身,引導泯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使得益州一帶成為天下屈指可數的富庶之地。但是,高士廉來到益州以後卻發現,凡在河渠之側的土地因為灌溉便利,都能收穫頗豐,每頃都價值在千金以上,而這些上好的良田卻被少數豪強大族以種種名義強取豪奪和霸佔,普通百姓只能在離河渠較遠的土地上辛勤勞作,一年下來收不到多少糧食,生活十分貧困。如此強烈的反差使得高士廉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他一面限制豪強侵奪土地,一面引導百姓廣修支渠,疏通故渠,使得更多的農田能夠得到灌溉之利。經過一系列措施和努力,廣大百姓的農田也能得到充足的灌溉,產量大增,人民群眾的生活也有了顯著改善。高士廉此舉,極大地造福於四川百姓,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擁護,以至於後來他的兒子高履行以同樣的職務出掌四川時,這裡的百姓還經常唸叨著其父高士廉的功績。

四川地處偏遠,與內地交通不便,加上各種歷史原因,因而在文化方面顯得比內地差距較大。高士廉同樣花費巨大心血,著手於四川的文化建設。每當有空閒時間,他便召集一些文學之士,大家聚在一起,交流經驗,探討學問。每次聚會,還令精通文史的人講解傳授學問,解答疑難問題。對於大家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高士廉都給予肯定,慰勉有加。經過不懈的努力,四川的學校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先進的文化知識得以傳播。同時,高士廉還身體力行,破除了當地一些迷信和落後風俗。開始,四川的一些百姓都非常怕鬼,怕疾病,如果父母有病,子女們都不願沾染,認為父母是鬼魂附了體,自己如果親自照顧,會引鬼上身。所以他們往往在父母病重時反而疏遠他們。有的在床頭掛上一個食盆,餵飯時離父母遠遠的,這些都極傷老年人的心,使他們心情變壞,甚至使病情加重。高士廉有鑑於此,多方勸導,親自示範。同時普及醫學知識,使百姓認識到所謂的鬼是不存在的。這下四川風俗大變,人們在父母病重時都能給以精心照料,不再怕有什麼鬼魂附體了。

高士廉在四川時還碰到了一位異士。此人名朱桃椎,為逃避做官而隱居山林,在一條山溪旁搭了間簡易茅屋居住,夏天時赤身裸體,冬天則穿上用樹皮縫製的衣服。如果有人送東西過來,則一概不要,有的好心人送些米,他也要等到天黑以後方才來取,為的是不與人相見。像朱桃椎這一類隱居之士在魏晉南北朝時有不少,到唐代已經不多了,也不再像過去那樣享有較高的聲譽。但高士廉仍然對朱桃椎極為禮讓謙遜。他到任之後,一聽說此人即按禮節邀請他,並親自出門迎接。不想朱桃椎一句話不說,連招呼也不打,只是瞪大眼睛盯著高士廉看了一會兒,然後扭頭就走。高士廉也不介意,還經常派人找到朱桃椎,轉達問候。而朱桃椎每見來人,就遠遠地躲入林子,不願見面。高士廉並不著惱,仍一如繼往地傳達著關心問候之意。他的此舉在四川廣為流傳,人們紛紛說,高長史是位禮賢下士、有教養的好父母官。

官居宰輔 處事謹當

由於治理四川,成績斐然,高士廉於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上調京師,出任吏部尚書,掌管官員的選拔任命。在這樣一個要害部門任職,他不謀私利,處事公允,所獎薦提拔之人都能用其所長。但是,當唐太宗李世民準備冊封長孫無忌為司空時,高士廉卻站出來反對了。他說:“我有幸能和長孫無忌一樣成為陛下的姻親,我們都已身居高官了,如果陛下再冊封我的外甥、您的妻兄為司空,恐怕天下人會說您任人唯親,不利於陛下您的名聲啊!”長孫無忌也極力推讓,但唐太宗還是堅持,他認為長孫無忌既有才又有功,仍然冊封他為司空,並且因為高士廉的威望與才幹,不久也提拔他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官居宰相。

高士廉官居宰相之職,家世又十分顯赫。他的祖父、父親及他本人都任過宰相。他的兒子高履行任過戶部尚書,他的外甥任太尉,外甥女為皇后,此等滿門榮耀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但是他本人卻毫無驕意,非常謙虛謹慎,清正廉潔。他一共有六個兒子,分別取名為履行、至行、純行、真行、審行、慎行,意即希望子孫後代能戒驕戒躁,有好的品行。在這方面,無疑高士廉升任宰相以後的一言一行是最好的說明。他每給太宗上表章奏摺,擬定以後馬上把草稿焚燬,這樣就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對皇上說了什麼。有一次,太宗率師遠征朝鮮半島,留皇太子監國,高士廉攝太子太傅,在後方負總責。每逢料理政事,高士廉與太子同坐一榻,凡事皆仔細參酌,提出建議,務必徵得太子同意。他本人每有議案給太子,還在榻前恭恭敬敬地呈上,這樣講究禮節連太子也心有不安,畢竟他比太子長兩輩,又是當朝元老。於是太子要給他另排一個座位,議事時直接面對宣講即可,不必都屈尊奉對。高士廉則堅辭不允,一如既往。

高士廉當宰相的幾年,正是唐王朝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他主要是負責朝廷的日常事務,尤其在官員的選拔任命上恪盡職守,為唐王朝的長治久安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到了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高士廉便請求退休,頤享晚年。唐太宗同意了他的請求,但仍然保留他的宰相稱號,以示尊重。第二年又下令將高士廉的畫像列入凌煙閣永久保存。這是一種只有德高望重、且對國家立有大功的人才能享受的榮譽。

退休以後,高士廉過了幾年平靜的日子,於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與世長辭,享年72歲。

高士廉一生才望頗高,處事謹慎公允,個人品性有口皆碑,為後輩樹立了良好的楷模形象。無論是治理地方還是任職中央,他都能秉公辦事,盡其所能,為國家、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好事,不僅得到當時人的尊敬,也為後代人所深深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