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醫師——柴芸:用專業得到自我認定和他人認同

俞茜茜

最美醫師——柴芸:用專業得到自我認定和他人認同

下午一點半,產科一體化門診的診間,柴芸還在看上午的號。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接下來幾周她要遠赴德國看望在外求學的兒子,所以今天來找她的病人特別多——她前後加出去28個號。

但這對柴芸來說也不是什麼特殊的情況,往常的門診她也常常會看到下午,幾乎每次都有來加號的孕產婦。

“柴主任,我瑜伽球還能繼續用嗎?”“可以的,深蹲、下腰的動作不要做。”

“柴主任,我的血糖高怎麼辦,我管不住自己的嘴。”“要做到少吃多餐,一次餐量減少,又想吃的時候可以在兩餐之間再加些點心。”

“柴主任,我每天早上醒來都會感覺手指關節痛……”

診室進來今天就診的最後一位孕婦,她滿臉歉意:“柴主任,你吃中飯了嗎?”她是柴芸的“老朋友”,也是今天加號大軍的一員,從一胎到現在的二胎,產婦都是跟著柴芸的門診。“吃了,剛剛已經吃了一點了,謝謝你。”柴芸臉上露出笑意,病人的一句話讓她一掃疲憊。

下午兩點半,門診結束。

離開診室,走去辦公室的路上我問柴芸,你門診的時候有時間上洗手間嗎?柴芸笑說:“我從早晨八點門診到現在,中途上過一次洗手間,水也沒少喝,可能是因為門診不停的跟孕婦交流,說話多水分都蒸發了,哈哈。”

“慢性子”的產科醫生/“最美醫生”

平時不太愛多說話,講起話來也是輕聲細語。柴芸的談吐和形象跟我想象中的產科醫生不太一樣,她並不是一副火急火燎的樣子。

作為一名產科醫生,旁人想到的一定是高壓、辛苦,但是柴芸卻說幹著也不覺得辛苦。“因為我內心真的喜歡這個職業,我總是帶著從容的心態來工作,我從來沒有因為上班而感到焦慮。” 醫療本身就是一個快節奏、高壓力的行業,所以必須有一個自我調節的方法,工作的時候要立刻進入狀態,休息的時候也要完全放下,不能因為工作影響了正常生活,也不因自我情緒影響了正常決策。這是柴芸在多年曆練中練就的本事,也是她常常給團隊成員灌輸的思想。

當我問到,什麼是你理解的最美醫師的時候,柴芸思考片刻說:“我覺的最美就是我用專業得到自我認定和他人認同,自我認定就是自信,自尊,自愛;他人認同就是得到病人和同行的信任,尊重和喜愛。”

的確,醫生最大的成就來自於病人的康復,產科醫生最大的成就來自於母子平安。長長孕期母兒安全由他們指導護航而得以順利分娩,一些危重產婦經過他們的診治轉危為安,這都是令人欣喜的。“我常聽到產婦和家屬對我說‘柴主任你估得太準了,還好聽你的。’‘柴主任,寶寶的重量和你估的一樣。’這樣的話總是讓我感覺欣慰,也更有職業榮譽感。”

每週三的業務學習/“最美主任”

通過人才引進來到杭州市婦產科醫院轉眼已經2年多了,在這2年多的時間裡,如何把這支年輕的隊伍帶好是她想的最多的問題。這次為期三週的外出,也是對她和產科團隊的自我的檢驗。“一支隊伍領頭人的成功絕不是凡事親力親為,而是對隊伍的整體培養,包括對團隊梯度的構建,對個人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如果一支隊伍能做到領頭人在與不在都一樣能戰鬥,這才是領導者的成功。”

擔任產科主任的2年多時間裡,柴芸牽頭修訂了醫院產科相關的20餘個制度,對工作績效分配的修訂、各級醫生職責的明確、產科收住標準的細化等等都是經她手出臺的;她還統一了產科各項指南應用原則和各項操作規範,使產科臨床診治做到同質化,規範化。

她還把各級醫生培訓帶教工作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來抓,杭婦院“以問題為中心”的帶教就是在柴芸的手裡創辦起來的。“我覺得帶著問題去學習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科室的學習計劃以月為單位,每月的第一個週三,科主任講課;第二個週三,病區責任醫師做近期病例分析;第三個週三,住院醫師作讀書報告;第四個週三,召開產科質量控制會議。現在這項業務學習是科室的常規工作,配合杭婦院的設備精良的住院醫師規培基地,醫院的產科“小”醫生們都飛速成長。

與德意志的情緣/“最美媽媽”

交談中,時間到了下午3點,再過一個小時,柴芸就要出發去機場,心愛的兒子在飛機的那一頭等著她。

說起兒子,柴芸的眼裡閃著喜悅的光芒,兒子從小成績優秀,有自己的愛好追求,高中就讀於杭高,也考上了國內211大學,但是兒子要去德國學習機械專業。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家的支持,不僅因為他們相信兒子的判斷,也因為德國是機械強國,而且孩子的爸爸曾在德國求學7年。爸爸和媽媽忙碌的工作,反而培養了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這也是大多數醫生孩子的共性。兒子從小愛思考,動手能力也很強。孩子從上一年級開始一直在少年宮學習“海陸空模型”,一直堅持到初中畢業。進入高中後,兒子還自己在學校創辦了一個海陸空建模社團,兒子把這個興趣愛好一直堅持了下來,也為他毅然選擇了機械作為自己的專業打下了基礎。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熱愛它,是媽媽言傳身教教給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