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為大家描出宏偉藍圖之後,很多朋友激動之餘,也有些納悶。二小我也一樣,現在下雨天房子還漏著水呢,就告訴我二三十年後住別墅,這落差也太大了。

藍圖是美好的,如何落到實處卻是個大問題。最近寧夏農牧廳圍繞鄉村振興提出的“11136”工作新思路,個人覺得還是挺有道理,按這個整,別墅能不能住上不知道,但感覺住上小洋房(↓)還是有指望的。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所謂“11136”,指的是1個核心、1條主線、1大工程、3大體系和6項工程。

3大體系和6項工程是根據當地情況制定的實施方案,咱不多說,單說說這“核心、主線和工程”。

一個核心·為農增收

咱農民可算是最熱愛家鄉的一群人。在外面掙錢了,首先想到的是翻修老宅,然後是拉鄉親們一把,等大夥兒都掙到錢了,一起來給家鄉修路搭橋搞建設。

這樣的例子不少,在建築的黃金十年裡,不少混成大老闆的農民朋友多多少少都幹過類似的事情,前些年報道的首富村、百強村,都有那麼幾個大老闆。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如此來看,提出的“為農增收”的核心問題,還是很接地氣的。

“錢是人的膽”,大家手裡沒有點高粱米,鄉村振興只能是紙上談兵,越談大家越沒有底氣。但是怎麼樣才能讓大家富起來呢?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寧夏提了四個方面:

1、提升本地優勢產業的品質;

一個地方的特色優勢產業,往往能來帶來可觀的收入。比如郫縣豆瓣,早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特色品牌,而品牌的“膽”,是品質。

“肥料摻了金坷垃,小麥畝產一千八”,金坷垃廣告做得很洗腦,但很快就被劃入“內容虛假,格調低下”的虛假產品中。唯有真品質,方能打出響亮的特色品牌。

這也是為啥農業部將2018確定為“農業品質年”的原因。各地的特色和優勢在哪,大家早已心中有數,這麼多年沒辦法提升品質,一是大家進城打工了,二是擔心品質做出來依然賣不出好價錢。

這就是為何要提出第二條的原因。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2、為鄉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現在人才返鄉很受器重,給的條件也很優越。給房子,給安家費,解決子女上學問題......都是各地政府拿出的誠意,或許依然無法與城裡相比,但想想以前,有總比沒有好,總能讓一批有情懷建設家鄉的人回來。

3、保障各項補貼能發到大家手中;

這個不多做評價,有補貼當然好,沒有嘛......咱們可以從第四條想辦法。

4、盤活農業農村資產增加財產性收入。

這意味著政府鼓勵合理運用村集體資產去賺錢了!但提了一個條件:賺到的錢優先幫扶貧困戶,其次全村居民拿來分。

官方說這是為了讓大家的收入增速高於GDP和城市居民,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入增速高於農村居民。

在我看來,村裡的一些集體資源,閒著也是閒著,不如拿去創收。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但這個創收的過程也並不簡單, 就拿現在最火的村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來說,誰來建?租給誰?村裡沒幾個能人,還真搞不定。

所以,盤活集體資產只能是額外增收途徑,不是主要創收途徑。

一條主線·供給側改革

為農增收,主要靠供給側改革?相信不少農民大哥要指責二小我睜眼說瞎話了。

“去年供給側改革,‘增大豆減玉米’,我響應國家號召種大豆,結果呢?!大豆跌了,玉米漲價了...”

大家也別太著急,改革路上坎坷是難免的,不妨換個角度,長遠地看。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圖片來源:http://pp.163.com

寧夏給供給側改革定了四個方向:

1.“調”,調優產業結構、調特品種結構、調高產品質量、調活三產結構。

什麼漲價,大家就一窩蜂地去種肯定不行。即便是跟風種植賺到錢了,短期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並不穩定,這不是政府想要看到的結果。

延長了30年的土地承包權,不可能年年靠跟風,年年碰運氣吧?協調好本地的種養殖生產結構,是為了達到一種長期穩定盈利的狀態。

現在不提倡“一村一品”麼,大家也別扎堆兒地生產同種產品,主打優勢品種,提高產品質量。比如四會的砂糖橘,每年採購商自己就跑去包園了,即便是去年砂糖橘行情不好,四會的砂糖橘依然不愁賣。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2.“降”,降低生產成本、降低經營成本、降低流通成本。

在品牌沒有打出來之前,這些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咱們即將經歷的,最艱難的一段時期,不但賺不到錢,還得想方設法地降低成本,還不能砸了品質。

3.“補”,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補齊綠色發展短板、補齊融合發展短板。

4.“改”,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三權”分置制度,加快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因村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這一條也很有意思,咱們接著上面的說,有人抱怨說現代農業的發展拉低了生產成本,讓小農戶很難過。

的確,這一點在種糧上體現地尤其明顯。大企業生產成本低,銷售渠道廣,根本不是小農戶能比的。

“三權”分置,就是為了讓大家抱團,搞集約化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建合作社,建合作聯社。化肥種子什麼的,大家一起團購。

比如蒲江獼猴桃種植戶們,買奧迪都是團購。嗯,二小呈認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了。

一大工程·品牌工程

單靠優化種養殖結構,吃補貼遠遠不夠,沒有補貼了怎麼辦?

為了避免大家飢一年飽一年地過日子,必須得找到一種長期穩定盈利的方法,也就是“打造農產品品牌”!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這又回到了最開始的問題,我們抱著對家鄉的熱愛回鄉,艱難地提品質降成本,面朝黃土背朝天地搞生產,賣不出去怎麼辦?

這就得需要政府出手了。

寧夏的做法是:集中打造寧夏大米、供港蔬菜、鹽池灘羊、固原黃牛、六盤山馬鈴薯、香山硒砂瓜、中寧枸杞、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企業知名品牌和名特優新產品品牌,把寧夏“五大之鄉”和一批原字號、老字號、寧字號品牌打出去。

鄉村振興,政府給你指了條賺錢的明路!

為農增收·供給側改革·品牌工程

以上便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問題。

最後梳理一下,搞供給側改革是為了定下本地的特色優勢品種,然後農戶負責提升品質,政府負責打造品牌,最終才能為農增收。

大家都有錢了,鄉村自然就振興了。

沒錯,很俗,鄉村振興就是找一條路,讓大家能持續穩定地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