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孟子》《易经》到佛教、道教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01.

在老家见到发小海山时,我差点认不出他来了。

目光涣散,沉默寡言,药物的副作用让他成了一个大胖子,再也不是当初清隽的样子。

说起海山,周围的人都摇头叹息:“可惜了一个好孩子。”

一年前,因为考研失利,海山患上了狂躁抑郁症。

还记得当时的他一会儿亢奋地给人打电话,说自己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即将迎来人生辉煌时刻;一会儿又疯狂地发朋友圈,说自己考研失败,人生一片灰暗。

同学和家人终于察觉了他的异常,送到医院,但是已经迟了。

海山从小就是大人们口中提到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从小听话,也比别人更努力。

当我们溜进网吧玩游戏的时候,海山在父母的催促下,雷打不动地坚持五点起床学习。他背古诗词,做练习,遇到不会的题目,认真地记下来,等到上课时请教老师。

几年以后,他顺利地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再后来,他毫无悬念地考上了北京的一所985大学。

他的父母乐开了花,逢人就炫耀。

我们也都羡慕他,觉得他前途无量。

但是后来,他无限执着于成绩、学分、考研,就像着了魔,万万没想到最后考场失利,一夕之间承受不来,竟自此毁了。

从《论语》《孟子》《易经》到佛教、道教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02.

听到他的事情后,我忽然想起《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段: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王子猷一天晚上睡着睡着忽然醒了,看到外面下着大雪,喝起小酒,忽然就想到了戴安道。于是当夜坐着船就去找他,过了一晚上来到戴安道家门口,他却转身走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本就是一时兴起乘兴而来,现在兴尽了,又何必见他呢?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真够洒脱。

现代社会有多少人如海山的父母那般,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恐惧失败,催促孩子不停地奔跑,刚刚开始出发,就恨不得让他抵达终点。让孩子在焦虑和浮躁中惶惶度日,最终承受不了压力崩溃。

他们对待孩子这样,对待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人生一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能否抵达终点又有什么关系?这样通透达观的生命感悟和智慧,如果海山早知道该多好。

如果海山的父母能早知道该多好。

从《论语》《孟子》《易经》到佛教、道教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03.

有执念的不止是海山和他的父母,每一个身处在焦虑中的现代人都一样。或许是身材,或许是财富,或许是一个人一个物,为了这个执念,不惜一切乃至不择手段。达到了就欣喜若狂,达不到就心生怨怼。

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说: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其实我们终究要接受自己的平凡,甚至是自己孩子的平凡。但是怎样走好这个过程,怎样将一切看得平、淡、阔,却需要几千年的智慧。

我现在很爱读一些古代典籍。因为当我焦虑不安时,我会想想:“欲速则不达”;

当我裹足不前时,我会读读《论语》:“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追求卓越固然没错,但越功利、越浮躁,越将人生推向反面。

其实海山和他的父母未必没有读过古代典籍,只不过这些最终成了他通过考试,获得外界认可的工具,却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博大和辽阔。

想要真正走近古人的智慧,真正学会饶过自己,知行合一是原则。

从《论语》《孟子》《易经》到佛教、道教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所以,不如就趁现在,放下焦虑、停止奔跑,打开一本本典籍,从《论语》《孟子》《易经》《春秋》到佛教、道教的经典典籍,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