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我的父亲陈辉,山东省沂南县人,生于1921年12月,1985年12月23日病逝于北京解放军301总医院。

我的母亲方掬芳,湖北省广济县人,生于1931年11月24日,2007年5月30日病逝于青岛解放军401医院。

如今父母均离我已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在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追往思人,怀念之情更加强烈。谨以此篇,送上我的无限深情…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我的父亲

六十年代初老爸的军旅生涯面临新的抉择。当时军委为了加强海军建设,决定从陆军抽调一批优秀的政工干部充实到海军各部队去。军人的使命和责任使他义不容辞的将其毕生的精力和热情投向了蔚蓝色的大海。

1962年底老爸告别了生死与共的战友和战斗生活20多年的老部队。此时老爸牢记着战友们临别之言:“38军的人到哪儿都是好样的,相信你不会给38军丢脸”,“愿你这位陆地的猛虎 战场上的红星,早日成为水中的蛟龙”。

祖国的万里海疆碧波荡漾,但更多的将是惊涛骇浪。

老爸身穿一身陆军的黄色将校呢(不到换装季节)来到了海军旅顺基地潜艇部队,在一片蓝色的世界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军队是一个讲战功论资历的群体,特别是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大家对这位来自万岁军,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屡立战功的同志,能否在这里打开局面都在拭目以待。潜艇部队是一个高技术的兵种,常年担负着国家的战略值班任务。老爸以他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很快就溶入了这新的战斗集体。他上潜艇下连队,随艇出海执行任务,把政治思想工作深入到每一个战位。他给大家讲战斗故事,特别是讲在朝鲜和美帝作战的亲身经历,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在陆军时优良的传统,通过言传身教在这里发扬光大。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业务。很快老爸的工作就打开了局面,并得到了上级认可。

64年8月爆发了北部湾事件,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军委决定组建潜艇南下作战支队(当时南海舰队没有潜艇部队,只是在60年成立了32支队的领导班子,因一直都没有潜艇列编,该建制于62年撤消)。作战支队从当时全军的三个潜艇支队中挑选组成,抽调的潜艇都是战斗值班艇,人员也都是各部门最拔尖的。老爸临危受命,担任南下作战支队的政委。这是党对他的信任,也是上级对他工作的肯定,他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军人的天职就是要打仗,就是要随时做好为国家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准备。能为保卫国家利益而赴汤蹈火,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他的荣耀。

为了保密起见,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秘密进行。65年深秋部队集结完毕 整装待发。按命令一天只能出发一艘潜艇,支队长随第一艘艇出发,老爸跟最后一艘艇断后。当夜暮降临的时侯,老爸站在码头为先行的战友送行,目送着潜艇消失在夜色中,军人的使命让他们义无反顾。当时艇上只有少数领导知道此行的目的,一般干部和战士只是当潜艇驶出军港进入公海后,才得知自己是要参加南下作战任务。

南下途中接军委命令,编队进入舟山群岛的大榭岛待命。何时下南海还要看局势的发展而定。不久文革开始,加上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潜艇参战的迫切性已不是很大,何时进入南海就成了当时的主要问题了。但谁也没有想到一等就是三年多,这是不寻常的三年,是要随时处于待命状态的三年。编队出发时任务明确,就是要奔赴前线作战,那时大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可现在情况的变化让大家一时难以适应,这将是整整三年多的长时间待命。出发时为了保密,不可能也不允许和家人通气,现在时间一长两地分居的很多不便就显现出来。此时部队建制上已归南海舰队,对外称潜艇32支队。可待命地点是在东海舰队所辖的一个小岛上,很多事情都要由东海舰队代管,实际上就是两不管。长期驻扎在小岛上远离大陆,物质条件也十分艰苦。面对这一切,做为党委书记的老爸和支队长团结一致配合默契,带领一班人患难与共合舟共济,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拧。稳定了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让大家树立起长期作战的精神准备,使部队始终保持高度的战备状态中。指战员们纷纷表示决不辜负党的重托,做到一声令下立刻出动。

正当全体指战员一心一意,投入到紧张的战备工作中的时候,一条耸人听闻的“作战支队有可能是黑户口”的消息流传到驻地并迅速蔓延。搞的指战员们人心惶惶,严重的影响了部队的正常训练和战备工作。

有个别同志为此事质问支队党委:既然现在不能南下,我们仍在这里不进不退,待命哪有这么长时间的。难道我们支队真如传言所说的是黑户口,与二月兵变有关。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老爸心里也没有底。毕竟现在是文革时期,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怎么办?只能迅速将此情况报告上级,弄清真像。同时尽可能的稳定部队的情绪。

在那段日子里,全体指战员都翘首以盼北京的消息,尽管等待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对等待者来说却是那么的漫长。

不久,北京终于传来消息,日理万机的总理办公室回复海军:南下作战是毛主席批示的。“暂驻大榭岛”也是总理根据主席的指示决定的。

消息传来,部队一片欢腾。有惊无险的一段插曲。

后来,毛主席曾为该支队执行战备任务做出重要批示:“同意120潜艇出海巡逻”。这也是毛主席唯一一次为我海军常规潜艇执行任务做出批示。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65年深秋,筹建南下作战支队的一班人,拍摄于老虎尾。

前排中间是老爸,作战支队政委,时任潜二支政委。左手边苏军,作战支队长,时任潜十二支队长。 右手边时任海军潜艇部付部长孙涛。后排左起第一人张守群,作战付支队长,时任潜二十二付支队长。第二人李海如,时任潜二支付政委。第三人刘洪陆,时任潜二支队长。前排右起第一人?胡维行。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前排第二人刘自思,潜二支付支队长。第三人陈辉,第四人苏军,第五人张守群。后排第二人刘启航

部队在大榭岛待命的三年,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海军是文革的重灾区,拉帮结派,大搞层层站队在全军是出了名的。因支队长参加了海军的三.三党委会,被划为“站错了队”。那时站错了队的同志回到部队后都要受到冲击和批斗。同在一个驻地的东海舰队潜艇22支队的领导就受到了冲击,人被批斗家也被抄。受这种极左思潮的影响,在一小撮坏分子的煸动下,32支队也有部分不明真相的同志冲击支队党委会,企图揪斗支队长,分裂支队党委,扰乱正常的战备执勤和训练。在这关键的时刻,老爸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受外界干扰顶住了压力。对那些要求揪斗支队长的人郑重表态:我们是经毛主席批准的国家战略值班部队,随时要担负着南下作战任务。你们有意见可以反映,但不能开展四大,更不能揪斗。对于那些仍不肯罢休,要冲击党委会的人则义正言辞的说:如何处理此事,是我们党委内部的事,我是党委书记,我会向党负责的。你们非要揪斗,那就先揪我吧。

做为党委书记的老爸为人正派,不为名利。坚持原则,主张正义,不搞阴谋诡计。大公无私,顾全大局,坚持不整人。以党委的名义承担一切,带领党委一班人齐心协力的顶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迅速稳定了部队的情绪,使支队成为文革期间海军唯一没有卷入派性的师级单位。

正因为如此,不仅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为海军建设保存了大批的干部和人才。为后来许多同志走上海军和舰队的领导岗位打下了基础,这和老爸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团结战斗,朝气蓬勃的32支队党委一班人。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66年拍摄于大榭岛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老爸在海军工作22年,和苏军同志在一起共事的时间就有12年,其间三次合作三次分开。

苏叔曾和我们说:每当我和你父亲在一起搭档时,心情就舒畅,工作就顺利,就出成绩。这也是我工作最辉煌的时期。

如今二位老人均已做古,但他们二人的合作,做为军政合作的楷模,直到今天仍被广大潜艇部队的指战员传为佳话。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在工作中我们是战友,在生活中我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68年8月,老爸再一次受命,先行离开了32支队,来到了海军榆林基地。

榆林基地在海南岛的最南端,地处祖国海防的第一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那时美国军舰和飞机经常在濒临我领海线的公海上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多次侵入我领海领空进行挑衅活动。每当美军演习时,巨大的飞机轰鸣和炸弹爆炸声,震的部队大院营房窗上的玻璃嗡嗡做响,为了不让玻璃破碎只有在玻璃上贴上防震米字条,让人有一种战争近在咫尺的感觉。

老爸那时要经常上高山下海岛视察部队,率舰艇远航西沙巡逻。在战备最紧张的时侯天天都必须在坑道里值班。

除此之外,每年冬季还要负责接待来此休养的中央首长和外国友人。最怕的就是江青的到来,她一来驻军首长出于礼节必须要陪同,她晚上喜欢看电影,打扑克,有时会玩到很晚。这让担负繁重的战备任务的驻军首长叫苦不迭。

老爸在榆林基地工作了五年,有工作和战斗后的喜悦,也有思想上一时的烦恼,这也许就是军人的无奈。军人的职责就是奉献,这也是老爸终生的追求。他把他的足迹和汗水留在了南海的山山水水,也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别了,榆林。新的重任又要落到老爸的肩上了...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相片拍摄于榆林大东海的礁石上

 海军是技术密集的军种,而潜艇又是海军舰艇中技术密集程度最高的。这就要求潜艇部队的人员要有较高的军政素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要求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为加速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迎头赶上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浪潮,72年6月海军党委决定在原潜水艇学校和潜水艇士兵学校的基础上恢复重建潜艇学校。潜艇学校是培养海军干部的摇篮和加油站,同时每一个新入伍的潜艇水兵必须在这里,经过一年的培训才能分配到部队。可是这两所学校在文革中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学校的各级党组织和教学系统全部瘫痪,学校被迫于69年撤消。

在选配新潜校领导班子的问题上,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即然是恢复重建,就要以原潜校的人员为主,即仍由学校管教育。一种是要从全海军的潜艇部队中挑选优秀的干部,人员来自部队,即以部队管教育。几经酝酿和实践,老爸再一次受命。73年8月老爸来到了青岛,参加潜校的重建工作。并于同年11月被海军党委批准为筹建潜艇学校委员会临时党委书记。当时重建潜校的人员主要来自三个舰队和海军机关及原潜校。由老爸和校长亲自分赴各地选拔。

重建潜校伊始百废待兴,文革的破坏随处可见,教学设施营房和场地一片狼迹,教学秩序和规章制度荡然无存,教员队伍人心惶惶,受派性的影响,人才大量流失。

万事开头难。面对这一切,老爸和党委的一班人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一切从零开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革命干劲投入到潜校的恢复重建工作中。

针对教员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采取了求助外援的做法,向国防科工委和国防科技大选调专业的技术骨干。根据总政的文件精神,召回了在文革中被错误处理并被复转到地方的教学骨干。同时面向潜艇部队,把有实践经验的艇长和专业骨干充实到教员队伍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扭转了被动的局面。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和辛勤劳动,潜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各顶工作逐步走向正轨。第二年就开始接收新学员,对潜艇部队的干部进行了轮训,并开始培训新年度的潜艇水兵。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老爸在学校的阅兵式上,历次首都国庆大阅兵中的水兵方队都是从这里走向天安门广场。

  海军党委充分肯定了潜校党委这几年的工作,认为该党委是有革命干劲,朝气蓬勃,团结一致的战斗集体,并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推广。78年潜校党委被海军党委树为海军军以上党委的先进典型及标兵单位。

1983年6月,中央军委命令:海军潜艇学校改为海军潜艇学院。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陪同海军领导视察学校

  老爸在学院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来海军较晚,在海军可以说是个新兵。但他多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奉命于关键岗位勇挑重担。从黄海之滨到西沙群岛足迹踏遍万里海疆。

老爸去世后,海军当时一位领导代表海军党委郑重的对我们说:你们的父亲对海军对潜艇部队的建设是有功的。他们那一批共有80多人(指62年~63年初从陆军选调来的优秀军.师.团政工干部)在海军这么复杂的工作环境下,能干到最后,坚持到底,并得到重用的只有他一个人。

老爸在海军凭着对党的一片忠心,对工作的极端热枕。用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的书写自己的历史。他以实际行动羸得了潜艇部队广大指战员的口碑,这是不朽的丰碑。

海军原付司令傅继泽曾对我们兄弟说过:你爸爸是个好同志,他是潜艇部队的有功之臣。

是的,老爸把他的后半生精力都献给了大海。正如海军原付司令高振家在老爸追悼会上的悼词所述:他对人民海军的建设,特别是对潜艇部队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老爸在工作中

老爸去世后,我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张老爸的亲笔手书。无需去考证这是否是他的作品,还是抄录的名言。总之这正是老爸一生的座右铭,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做人的标准。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老爸的亲笔手书

  在结束此文时,突然想起一首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歌曲。歌词是: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红日东升照四方。伟大的人民顶天立地,伟大的军队步伐坚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我们向前。高山不能挡,大海不能拦,大海不能拦。

老爸老妈不正是这军队中的一员吗,他们的步伐是那样的坚强。他们是真正的军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石和脊梁,是最可爱的人。

怀念你老爸!老妈!

怀念老一代的军人!

老兵不死,老兵万岁!你们的精神将永恒...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84年总书记接见驻青部队领导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老爸生前获得的部分各类奖章,听老妈说还有一些在入朝前遗失。

曾经的战火硝烟,曾经的峥嵘岁月,曾经的激情年代。

父母用青春和热血点燃了新中国的光芒。

岁月把父母的身影留下,思念在心中永远,永远……

我的父亲当海军的日子

大家好,这里是“潜艇兵之家”,请关注我们支持一下可敬的潜艇兵们,这里每日为您推送有关他们的文学、摄影作品及战友聚会报道等信息,如果您喜欢本文请评论、转发吧,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人民海军的风采!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