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團隊於7月14日在《人類進化雜誌》(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發表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第1地點)的新研究成果,報道了2009年以來遺址新發掘空間座標系與20世紀30年代遺址發掘座標系的對應關係。

考古學發展之初,多采用“漫掘法”發掘,較少關注出土遺物的空間位置,限制了考古學家對人類行為(如古人類對遺址不同空間的利用等)的解釋。自1927年起,中外學者聯合對北京周口店遺址進行系統的發掘,剛開始基本延續使用漫掘法,以獲取考古遺物為目的,而較少關注遺物的背景信息。裴文中先生後來感嘆:“我現在回想起來,我們三年前的工作,真是太無‘方法’了。”1932年,裴文中等發掘者率先對周口店遺址的發掘方法進行了改革,採用探溝法與探方法結合的“打格分方”法。1933年發掘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時將探方單位定為1米×1米,水平層厚度為0.5米。1934年再次發掘周口店第1地點時,因第1地點包含的大石塊較多,1米×1米的探方較難操作,故而變探方單位為2米×2米,水平層厚度為1米。此種發掘方法可將出土遺物框定在2米×2米×1米的方格內,自此遺物有了相對準確的空間位置。當然,現今的考古發掘方法更加精細,遺物座標測量更加精確,但近100年前周口店遺址的發掘無疑是同時代發掘方法的先進代表。

周口店第1地點的發掘保存了大量的遺址平、剖面圖。藉助這些平、剖面圖,Boaz等2004年在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發表文章重建了周口店“猿人洞”的空間模型,並將人類化石等重要出土物嵌入三維空間內,討論遺址的形成過程等學術問題。然而,遺憾的是,這篇文章中錯把周口店第1地點2米×2米的探方單位當作1米×1米的,並認為是賈蘭坡先生在摹圖時錯畫了比例尺。這一錯誤雖然不影響遺址出土遺物的相對位置,但其對絕對位置的解釋影響研究人員對遺址空間利用、遺址形成過程等科學問題的理解。此外,周口店第1地點保留下來的平、剖面圖是賈蘭坡冒著生命危險從日本侵略軍手中搶救出來的,後人有責任糾正此錯誤。

2009年始,高星團隊對周口店第1地點西剖面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在清理發掘前,研究人員對洞壁上保留的探方痕跡進行了仔細探查,並且在洞穴北壁和西剖面上都找到了當時標註的探方和水平層位置。藉助當時的座標體系,研究團隊重建了遺址的地方座標體系,並在西剖面之上按照1米×1米布方進行發掘。通過將20世紀30年代發掘平面圖與新座標體系的擬合,研究者確認30年代發掘的探方單位為2米×2米。同時,大量的老照片也顯示當時的探方單位為2米×2米。此項研究一方面糾正了已發表文章的錯誤,保證了原始資料的準確性;另一方面,綜合了周口店第1地點以往發掘和新一輪發掘出土遺物的空間位置信息,為今後的遺址空間分析和形成過程分析等打下了基礎。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促進會、德國洪堡基金會等的資助。)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研究取得新进展

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洞壁保留的探方和水平層痕跡及遺址發掘平面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研究取得新进展

周口店第1地點第1水平層發掘平面圖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研究取得新进展

周口店第1地點2009—2011年與1934—1937年第20—21水平層發掘平面圖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