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個養豬課程引起熱議,中國教育與日本教育,到底誰喜誰憂?

前段時間日本流傳了一個養豬課程,傳到中國後,引起廣大網友熱議

在前一段時間,人民網12月11日報道,日本電影《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敘述小學老師和學生養一隻豬,約定等豬長大後要吃掉,故事扣人心絃。最近有日本網友截取電視節目畫面PO到網路,讓“飲食教育”話題再度受到討論。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ブタがいた教室)是2008年上映、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新任星老師帶來一隻名叫“小P”的小豬,以“養大後吃掉”為前提要班上26名學生輪流照顧,希望學生親自體會“生命的意義”;一年半過去了,等到小P長大,學生陷入到底要不要宰殺的兩難。

日前日本一所小學也仿效該事件,讓36名學生照顧兩隻命名為“空飛”和“太陽”的小豬; 經過150天的飼養,到了屠宰當天,許多學生看到小豬被抓走的過程,掩面大哭、崩潰坐在豬圈地上;有人撇頭不忍見到小豬掙扎時的“慘況”,也捂起耳朵不想聽見小豬發出的淒厲叫聲。

據瞭解,校方還把小豬的肉片端到學生面前,對他們說“這是太陽的肉片哦”,許多人面有難色地吃下去。

日本一個養豬課程引起熱議,中國教育與日本教育,到底誰喜誰憂?

可能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

日本學校最初的意思是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真諦,讓他們節約糧食

而傳到中國之後,家長就開始了,但也有人說,這樣對學生有點殘忍,可能會讓他們心中留下陰影,建議年紀大一點再體驗。

大部分網友認為,提早讓小朋友認清現實也無可厚非;

可是在小編眼中,我覺得這是個讓學生親自體驗離別之痛,讓學生明白了什麼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從而使他們的承受能力更強大,內心更堅強。

日本一個養豬課程引起熱議,中國教育與日本教育,到底誰喜誰憂?

在小編的觀點來看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慈悲心和眼淚只是留給弱者的,經歷過後使他們內心更堅強,承受能力更強大。

我看完這個新聞之後也是略有感悟,此次事件是一個"養豬"的事件,首先,這次事件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他們完全能養殖一頭豬將近半年,如果讓中國的那些一線城市的學生來養的話,估計他們的“”少爺病“公主病”又要犯了。

其次在殺了豬之前,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心,據日本教育講說是為了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真諦”和節約用食,反正我是沒感覺出來。

最後則是我最欣賞的一點,他們體會到了那種離別,舉個通俗點的列子,就拿我們中國人來說,沒經歷過這種東西,當我們長大之後交了女朋友,最後分手之後,就是這種離別的痛,甚至還有人因為一次失戀就跳樓。而日本的學生,用了半年培養的感情給了小豬,最後卻含淚吃著小豬的肉,他們比我們早體會這種感受,所以,他們的內心承受能力更強大,因為他們懂得了什麼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慈悲心和眼淚是留給弱者”,長大後,你流眼淚,沒有人會關心你,他們只是在看你笑話。

日本一個養豬課程引起熱議,中國教育與日本教育,到底誰喜誰憂?

窮人的孩子享最優質教育,日本卻是目前為止最公平的

教育到底是選拔最優秀的人、淘汰平庸者,還是努力讓每個人都成才?一直以來,日本堅守著“縮小優秀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差距”的教育目標,在師資選撥、配置以及教學方法上嚴格把關,將最優秀的教師和最先進的設備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簡稱“OECD”)調查顯示,在全球35個富裕國家中,日本提供給學生的教育是最為公平的。

日本一個養豬課程引起熱議,中國教育與日本教育,到底誰喜誰憂?

而中國教育與日本教育本質的區別是什麼呢?

日本的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磨礪教育,孩子的禮儀,孩子的獨立教育,動手能力等等,這些都是國人比較欠缺的。

中國的父母特別注重孩子舒服,孩子稍微冷一點熱一點,都捨不得,中國父母特別注重孩子的表現,非常忽略孩子群體協調能力,中國的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能力與成績,但非常忽略孩子的禮儀和尊卑秩序。

這麼多年下來,老祖宗留來的東西,一個被日本學去了,另一個被韓國申請了文化遺產,自己都不重視,何必怪別人呢?

日本一個養豬課程引起熱議,中國教育與日本教育,到底誰喜誰憂?

對於我們兩國教育來說只能說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只能取長補短,才能更加精進,社會是一字在進步的,教育也是在一直髮展,教育和社會發展一樣,永遠無法達到盡頭,想要走到教育最前面,只能不斷的進步和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