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甲斐爲根據地的武田家是怎麼支撐自己強大的軍力的?

再見丶無法複製的曾經


當然主要還是靠年貢以及稅收,金山這種外快並不是長久之計。年貢的話自然是不用說,而稅收主要分為棟別役、德役、以及田役。



年貢

武田家採用的年貢制度是“貫高制”,即將田地出產的糧食換成貨幣繳納。通常這種年貢模式,是按田地的面積來收稅的,耕作的農民將年貢上交給地頭,地頭再上交給領主,經過層層上交到達大名們的手中。不過,戰國時代的甲斐天災人禍不斷,因此自然是不可能光靠年貢來支撐武田地方政權的運作的。



這就涉及到了各種稅收。

棟別役

棟別役指的就是按照百姓的房屋數量來計算的稅收,也就是房屋稅,分為納稅以及徭役兩種。納稅的話就是出錢,徭役的話就是應徵前去修築城池或者堤壩、工事等等。

武田信玄繼承家督之後的第二年,武田家制定了《棟別日記》,正式將棟別役作為一項固定稅收確立下來。棟別役的徵收通常會被委派給村子或者城鎮的有力土豪負責,這些人被稱為“調眾”,當百姓支付不起棟別役的時候,就要由村子或者城鎮的所有人平攤承擔。


通常每間房屋徵收一次棟別役要繳納二百文,不足一間屋子大小的屋子則是一百文,新屋子每間則是首次五十文,之後再增加一百文。

德役

在日本的戰國時代,一些有錢人會被稱為“有德人”,這些有德人通常都是從事貸款業務,將糧食或者金錢借出給領主或者百姓為生,當然,是要收利息的。


武田家自然不會放過這些,武田信玄在武田氏的領國各處都設立了名為“御藏”的倉庫,存放年貢並將藏米作為俸祿發給家臣們,多餘的藏米或者錢幣則會被貸款給百姓,這些御藏通常都委託給各地的有德人管理。

除了御藏以外,武田氏偶爾還會向有德人徵收“德役”。例如在天文十八年四月十四日,甲斐發生了大地震,在當年的十一月,武田信玄為了復興甲斐,向甲斐郡內的住民(主要是有德人)徵收“過料錢”。在與信濃國豪族的戰爭中,武田氏為了保障財源,多次徵收德役,最終導致許多住民都丟下房屋逃亡。

田役


田役是武田氏獨有的稅收制度,武田氏沒有像其他的戰國大名那樣對田地徵收“段錢”,取而代之的就是田役。段錢原本並非固定稅收,但是在室町幕府中後期逐漸在各國確立了下來,然而這段時間內,因為關東“上杉禪秀之亂”的緣故,上杉禪秀一方的甲斐守護武田信滿兵敗自殺,甲斐一度處於“無守護”的狀態,後來在武田信昌就任守護的末期,甲斐又發生了內亂,直到武田信虎時才被平定,甲斐才得以統一,最終導致武田家的稅收制度與其他戰國大名相比慢了半拍。

武田信玄就任家督以後,考慮到甲斐山地居多,田地較少,便不徵收段錢,創立了“田役”制度。田役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幫助領主搬運年貢的徭役,另一種就是按田地為單位繳納稅金了。一般認為武田氏在甲斐以“定納貫高”(實際徵收的年貢)作為基準徵收田役,在信濃則是按照每一反面積的田地徵收百文至二百文不等,有的也會徵收一升米作為賦稅。

軍役眾與惣百姓


武田氏領國內同樣也有“兵農分離”政策,負責繳納年貢的被稱為“惣百姓”以及“軍役眾”,軍役眾通常會被免除許多徭役以及年貢,但是作為補償,他們需要應徵入伍,跟隨領主上戰場打仗。惣百姓則不需要向領主進行軍役奉公,但是承擔的年貢就會多一些。



正是因為有武田信玄統治時期確立的這些基本的稅收制度、軍役制度,才最終使得武田氏變得越來越強大。不過有句話怎麼說的呢?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伊勢早苗


並不是只有靠海才厲害,否則秦不可能統一中國。日本之所以有“強大大名都是平原+港口”模式,主要原因是日本沒有哪個地方距離海岸線能超過300公里,很容易就到海邊,其中只有武田家不在海邊,就覺得“誒,好奇怪啊,為什麼不靠海也可以發展?”這種問題好似問“誒,好奇怪啊,為什麼不是沙漠也可以有石油”差不多。題問“武田家的領地除了山還是山,沒有港口以外連成規模的耕地都不多”,這點完全站不住腳,太閣檢地賬顯示,甲斐國產能是22萬石,比靠海的駿河(15萬石)、相模(19萬石)、出雲(18萬石)、石見(11萬石)、安藝(19萬石)等領國都要多。的確,太閣檢地是1590s,武田家崛起是1520s,前後差了70多年,但甲斐國與他國的對比關係卻不會出現太大差距。那好,這些產出能帶出多少部隊呢?說實話,戰國時期每萬石能出多少兵力,這點一直沒有個定數,畢竟人不是機器,多吃點少吃點也不是不能打仗。以關原之戰為例,西軍石田三成(19.2萬石)帶出5820人,也就是每萬石303人;東軍山內一豐(6萬石)2000人,也就是每萬石383人,這都是拼了老命帶出來的部隊。相比之下福島正則、細川忠興、黑田長政、田中吉政大致維持在每萬石250-300人之間。反推回戰國中期,每萬石只算能帶出250人部隊,那22萬石就是5500人,再加上武田金山所能購買的糧食,與武田信玄剛剛即位時期(1540年代)武田家實力差不太多。從軍力本身而言,武田家算不上多麼強大,到戰國後期基本上人人都能拿出5000人,但問題在於,甲斐國在戰國中期就由武田信繩、信虎父子強行統一,領地內沒有人敢再生事,甲斐國成了武田家穩固的“基盤”,這一點較之同時代長尾家在越後、尼子家在出雲都有著明顯不同。有了基盤以後,武田家採用了戰國大名的慣用伎倆——先方眾。武田家想其他領國(比如信濃)擴充實力,但自己勢單力薄,只能借一家打另一家,最後把聽話的這一家變成“先方眾”,穩定在當地成為家臣。比如1542年進攻諏訪賴重,武田家就動用了高遠賴繼作為“先方眾”,當然最後把高遠賴繼也幹掉了。。。再比如進攻戶石城動用了真田家。。。這些例子都說明武田信玄攻略信濃時,更多以政治輔助而非純軍事手段來做,不需要太大軍力即可完成。個人一直認為,武田家軍力崛起,基本還是在武田信玄一代,佔領南信濃之後獲得大片肥沃土地(信濃一國有40萬石,其中平原集中在中南部的諏訪、松本一帶),進一步擴充了軍力,藉助1-3次川中島對峙建立一個固定假想敵而團結內部,穩固信濃統治基盤,這才有了後世強大的武田軍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