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西向鎮西南的常樂村,在宋朝以前叫太平古莊

西向鎮西南,與紫陵鎮長溝村搭界的常樂村,在宋朝以前叫太平古莊。這個名原本就很吉祥,為什麼又改了呢?

沁陽西向鎮西南的常樂村,在宋朝以前叫太平古莊

原來,這個村名為太平古莊,實際上群眾過的日子並不太平。因它南靠沁河,每年秋季,山洪暴發,河水氾濫,房倒屋塌,淹壞莊稼,種一葫蘆打兩瓢,成年累月,連糠菜都很難吃上。因它北距太行山只有十幾裡,山裡強盜出沒,常常下來搶掠,地裡收下點糧食,還沒挨嘴唇就被搶走了。

沁陽西向鎮西南的常樂村,在宋朝以前叫太平古莊

人們沒吃沒穿,在苦水裡浸泡。人們說:“太平莊,太平莊,沒吃沒穿常遭搶。群眾的困苦反映到河內縣衙。縣太爺多是酒色之徒,整天泡在妓院裡、賭場上。聲色犬馬,豬雞魚酒,只知享樂。對百姓疾苦,從不關心,從不過問。人們提出質問,他還振振有詞地說:“我當初十年寒窗苦,不就是為了今日樂嗎?”

沁陽西向鎮西南的常樂村,在宋朝以前叫太平古莊

到了宋朝天聖年間,河內縣人才算燒了好香,終於盼來了個好知縣。這新上任的縣太爺一反過去的舊習氣。不住縣衙,不泡妓院,不沾酒肉,不進賭場。成年累月,微服民間,和群眾吃一樣的飯,住一樣的茅草屋。

沁陽西向鎮西南的常樂村,在宋朝以前叫太平古莊

群眾的冷暖苦甜,時時記在心上,想法解決。他來到太平古莊,南看沁河北查耕地,訪耆老問士紳。幫助群眾在村南修堤築壩,防禦沁河洪水;在村北開河修渠,興利除澇。誰家有啥困難,都想辦法儘快解決。

沁陽西向鎮西南的常樂村,在宋朝以前叫太平古莊

這樣沒用多長時間,這裡就天時地利人和,各樣好條件全佔。因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居樂業。為了慶賀豐收,村民特意請縣太爺與民同樂。這天夜裡,縣老爺來到村裡,只見燈火輝煌,大擺宴席,賦詩填詞,搭臺演戲。面對這熱鬧場面,縣老爺感慨萬端,揮毫寫了一副對聯:常樂不忘詩酒會,微服欣入畫圖中。橫批:常樂

沁陽西向鎮西南的常樂村,在宋朝以前叫太平古莊

村民將縣太爺的對聯鑲嵌在村頭寨門上,人們進村時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常樂”二字。到了明末清初,大書法家王鐸遊覽河內名勝,來到這個村,群眾談起這段歷史,王鐸即興寫了一首五言律詩,題曰:《河內常樂村》幽居真知足,不是避戎旌。村外聞樵響,花間羨鳥行。白河天氣展,青嶽客心生。即此無拘束,衣裳見太平。

沁陽西向鎮西南的常樂村,在宋朝以前叫太平古莊

從此,人們就乾脆用“常樂”作為村名,而將太平古莊這個舊名廢掉了。現在,常樂村有耕地1654畝,469戶,2001口人。村民生活已達到小康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