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课堂第六期:上市公司净利润形成的“三段论”!

各位老铁大家好!才涨几天有人就对财报君说牛市要来了,难怪坊间传闻韭菜的记忆只有7秒,好了伤疤忘了疼。牛市?想多了?炒股陷阱太多,如何通过巧妙回避,知了研究院推出财报系列课堂为大家从财务报表维度规避地雷股,抓住大牛股,每期不见不散!!

一转眼,今天已经是我们推出的第6期,相信大家每期跟踪定有收获。

上次关于利润表,我们介绍了一些基础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今天稍微深入点,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结合财报对公司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

当然是公司赚的钱形成的,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这个,而是在财报中,利润是怎么形成的。我们都知道在利润表中,从上向下,一步步形成了最后的净利润,今天我们详细拆解一下这个全过程。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利润形成的“三段论”——净利润的形成是通过三步得到的。

一、营业利润=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其他经营收益

财报课堂第六期:上市公司净利润形成的“三段论”!

在这稍微解释几句,方便大家明确利润表中每项都包含哪些内容。有明晰的定义才能更好地应用。

营业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指的是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业务形成的收入。

营业成本也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是企业为了开展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可归属于产品/劳务的成本。它与上面的营业收入刚好是对应的。

正因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二者含义上的对应性,这二者值得进行比较,我们有一个常用标准——毛利率。毛利率就是营业收入与成本差额再比上营业收入。

营业总成本和营业成本是不同的概念,从财报上其实也能看出来,营业总成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这几项中从数值上看,营业成本和三费是构成营业总成本的主要项目,这几项也是我们重点观察的项目。

其他经营收益,就不属于日常经营活动了,这一部分通常是指一些投资的净收益。一般来说,正经靠主业为生的公司,这部分占比重不会大的。

通过上面的定义,营业利润的含义就很明确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利润。

二、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财报课堂第六期:上市公司净利润形成的“三段论”!

第一步是跟企业经营有关的,这第二步则加入了营业外的因素。“营业外”指与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但应列入当期利润的收入/支出。

我们举例感受下——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政府补助(并非与产品直接相关的)、盘盈利得/盘亏损失、罚款收入、自然灾害损失等等。

到这一步,我们基本把全部的收入支出都包括进来了,只还差一步,税。

三、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财报课堂第六期:上市公司净利润形成的“三段论”!

这一步比较直观,扣税即可。不同公司税率可能不同(优惠政策等原因),但是同一家公司不太容易出现大变化。

通过上面的三步,财务报表的净利润才最终形成。

“三段论”举例

▲▲▲

财报课堂第六期:上市公司净利润形成的“三段论”!

财报课堂第六期:上市公司净利润形成的“三段论”!

除了净利润还要关注什么?

▲▲▲

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上市公司一般都会有子公司、“孙”公司,子公司如果纳入了合并报表(通常是上市公司可以说了算的子公司,所以账要一起记),那么在我们观察的财报中就会包含这些子公司的业绩数据。但是有时上市公司不是占100%股权的,所以我们研究上市公司的业绩时,要把不属于它的部分剔除。

这里剔除了少数股东的占比,剩下的就是“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也是我们常说的“归母净利润”。

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顾名思义,归母净利润扣除了“非”,这里的“非”是指非经常性损益,它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或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简单来说,就是不经常、不正常的收入、支出。不过这个不经常、不正常的标准是由证监会规定的,不是公司自己决定的。

注意,非经常性损益与营业外收支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二者不完全重合。其实大多数情况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就大致判断出是否是“非经常”,不用太过担心。另外,非经常损益可正可负,可大可小,有时可能对利润有很大影响。

举例

▲▲▲

财报课堂第六期:上市公司净利润形成的“三段论”!

财报课堂第六期:上市公司净利润形成的“三段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