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皇帝駕崩后妃子們要殉葬,殉葬時妃子們是直接被活埋還是先處死後再下葬?

哥低調至今


死後下葬的話,皇后叫合葬,嬪妃叫陪葬,而不是叫殉葬,殉葬就是把活著的嬪妃殺死埋入地下。

人殉是人類歷史中最殘忍最愚昧的一種祭祀先祖的方式,是一種非常迷信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方式起源非常的早,從人類矇昧時期就有了,而且所有人的民族和地區都有這種現象。

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古代人類認為人死了以後靈魂並沒有消失,而是換了一種方式重新在世界上生活,因此為了能讓自己在死後還能像活著的時候一樣享用榮華富貴,在人類社會就出現了大規模的厚葬現象。

這種厚葬方式往往會消耗一個國家大量的財富,下至有錢人,上至帝王,都會將自己省錢賺取的財富和喜歡的物品帶入墳墓,甚至帝王們在從繼位開始就為自己修陵墓,有的短命帝王死掉的時候,陵墓都還沒有修好,由此可見古代帝王們對厚葬的追求。

與此伴隨的就是人殉、畜殉現象的出現,就是將大量的活人、活畜殺死,然後依照一定的規格擺放在墳墓四周,以供墓主人死後驅使。這種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到了極致。直到漢朝一統天下之後,才漸漸的改成由陶俑替代活人進行陪葬。

但是從古至今用活人陪葬的事情,直到明朝的時候還出現過。有些明朝的皇帝在死後,也還使用了人殉。比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就要求自己的46名嬪妃陪葬。

這些美女一般會被直接殺死,然後放入棺槨跟隨皇帝埋入地下,殺死嬪妃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下毒、用白綾絞死等等,據說朱元璋的嬪妃基本上都是被用白綾絞死的,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在葬禮上“見血”。


落下m


1.朱元璋——46名妃嬪慘死殉葬  明太祖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6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38人都是殉葬而死。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這個說法已傳講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間最經典的段子之一。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朱元葬當年這個怪異下葬傳說,竟然被當成了南京的城市符號之一。  可能有人覺得是無稽之談,其實並非空穴來風,史料上有記載,如明人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上便有這樣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引,各門下葬”。  各門下葬,是一種障眼法,實行秘葬的步驟之一,屬反盜墓的典型特徵。我在我的《中國人盜墓史》等書中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我後來我進行了思考,發現這裡面很蹊蹺,因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如此反盜墓給誰看的?結合當年當年朱元璋死後嬪妃殉葬的事實,那些棺材裡很可能裝的都是這些殉死的後宮美女!  給朱元璋殉葬的人具體有多少人,史上並無確切的記載。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後來,朱允炆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人都被封賞,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其官皆世襲。他們都是給朱元璋殉葬宮人的父兄,即所謂“朝天女戶”。  那麼,這麼多的殉葬者都要用棺材裝殮吧,然後陪葬於孝陵。而且,這殉葬的人數正好與“13”之數頗為接近。所以,在下葬那天,十三城門同時朝外抬棺材就很好理解了。當時的南京市民在朱元璋出殯那天肯定都出來看了,但因為朝廷“清街”,只能遠遠地看,因為棺材很多,坊間便你傳我傳,便傳成了“十三城門抬棺材”,近而變成了南京一大怪。

2.朱棣——30名宮女殉葬  給成祖殉葬的嬪妃人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大明會典》的16人,一種是朝鮮的《李朝實錄》的三十餘人。  后妃們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這在中國正史是很少記載。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卻詳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自殺”的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餘名被挑選出來殉葬宮女嬪妃先在殿外用餐,後被帶到殿內,這個時候,宮女“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自縊的繩子,“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朝鮮史詳細記錄:明成祖用30名宮女殉葬  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宮女韓氏;一為崔氏,封號“美人”。臨近自縊時刻,韓氏突然跪倒在地,向與她們“辭決”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國贍養老母,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向她的乳母道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這些殉葬的妃嬪死後,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表彰其行。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鎮並沒有什麼建樹,反而一生都受制於人。他九歲登基,三十八歲去世,他經歷了“土木之變”,被擄去做俘虜,後艱難歸國復位。但是他在臨終前,卻下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這樣,最終廢止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

3.明仁宗——五個妃子  仁宗死後有五個妃子殉葬,分別為:貴妃郭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順妃譚氏和充妃黃氏。  6、明宣宗——十人  宣宗的景陵葬八人,所以一種說法認為殉葬人數是七個;不過從《明史·后妃傳一》最後的加諡名單來看,又可能是十人。  7、明代宗景皇帝——具體人數不明  景帝,史書上僅記載“諸妃嬪唐氏等”殉葬,具體人數不明。五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總數在一百人左右。  這些殉葬的嬪妃,多數沒有子女或者地位較低。比如宣宗殉葬十人說中,只有一人生前為妃,其餘的生前不過是宮女罷了。不過也有例外。給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經是貴妃,並且育有三子,似乎不合殉葬者的“標準”。所以《野獲編補遺》中感嘆說:“貴妃……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這種“自願”的現象還真是絕無僅有。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殉葬制度規定很細,哪些妃嬪應殉葬,哪些可以不殉葬,都有明文規定。凡被刪封為貴妃等高等名號的,生過兒子並且兒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孃家原有功勳的也可 "恩免"。其餘的皆殉葬。  殉葬時,先將殉葬的妃嬪帶到一個房間,讓她們吃飯,吃過飯後,將她們引人大堂。大堂之上,放有許多小床,讓這些殉葬的妃嬪分立其上,將頭納人床上的繩釦之中,而後去床,使其吊死,然後送人墓中。  明成宗死時,他的一位朝鮮族妃子也被指定殉葬,這位朝鮮妃子臨被吊死前呼喚著她的朝鮮乳孃的名字,其悽慘之狀令監刑的太監也清然淚下。後來,這位乳孃回到朝鮮向人們講述了這一情景,朝鮮人將其記人(李朝實錄》中。  明朝這一殘忍的殉葬制度,直到 1465年明英宗死時,才得以廢除。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4.太祖努爾哈赤——三個妃子,大妃被逼殉葬  史料記載,清初皇室人殉制曾非常盛行。太祖努爾哈赤死後,有大妃烏拉納喇氏、庶妃阿濟根、德因澤殉葬。  努爾哈赤的三個殉葬妃子:  追贈旋奪孝烈武皇后/大妃,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貝勒滿泰之女。明萬曆十八年庚寅生。二十九年十一月,其叔父貝勒布佔泰(卜佔臺)送她嫁努爾哈赤為側福晉。前一任大福晉去世後,立為大福晉。是最後一任大福晉。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太祖崩;次日,大妃殉葬,年三十有七。順治七年八月,多爾袞追封其母為孝烈武皇后,諡曰孝烈恭敏獻哲仁和替天儷聖武皇后,升祔太廟。八年二月,因多爾袞得罪,罷皇后名份,奪諡號、黜廟享。子三,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四子多爾袞;皇十五子多鐸。史稱太祖大妃。  庶妃名德因澤。姓氏不詳。殉太祖。  庶妃名阿濟根。姓氏不詳。殉太祖。  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之謎  努爾哈赤生前未正式確立繼承人。按照曾制定的“大汗共推”之說,皇太極被推舉為新汗。  八月十二日卯時,四大貝勒宣稱先帝曾有遺言,大妃從殉。三十七歲的阿巴亥被逼殉葬,以自己的死確保三個兒子的平安。死時距努爾哈赤去世不到一天,與努爾哈赤同棺斂葬。  後金時期滿族的殉葬制度為丈夫死後,嫡妻即使無子也不必殉葬,而是選擇一名無子之妾從殉。從殉之妾一般都要豔妝,然後由嫡妻率家人兒女向她行禮之後“上路”。最好的待遇是服毒自殺,或由家人以弓箭射殺或以弓弦絞殺,若是此妾不願從殉的話,則會被家人活活掐死。阿巴亥作為生育三子的嫡妻,被選中殉葬的原因難以令人信服。  在皇太極等諸貝勒脅迫下,她於努爾哈赤死後次日為汗夫生殉。《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烏拉納喇氏殉葬作如下記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略),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強子看點



中國歷史上,人殉制度可謂源遠流長。

早在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之時,就出現了人殉這一制度。在殷商周時期,人殉的習俗更是達到了一個鼎盛高峰。

《墨子·節喪》中道:“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所以,人殉非王侯將相不能享受也。

古來帝王貴為九五之尊,上天之子,其葬禮乃是一場盛大的殺人禮宴。據記載,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骸。周幽王墓中發現百餘具屍體;秦穆公死時,殉葬人數多達177人!這裡面不僅有宮女、妃子,還有太監、大臣。



結束生命的方式有很多種,在人命如草芥,毫無人權概念的等級社會,殉葬之人最大化地為死人服務才是統治者所追求的。

砍頭是最直接的結束殉葬者生命的方式,速度快,痛苦少,但是不能留得全屍,就不能完美地到另一個世界侍奉死者。

為了能讓皇帝繼續享受在陽間的榮華富貴,還有縊死、毒死、活埋、灌注水銀、放血……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

縊死殉葬。有的宮女先被縊死,然後再裝殮入棺,死狀甚慘。縊死是十分殘忍的,畢竟死亡的過程遠遠比一刀砍頭痛苦一萬倍。

毒死殉葬。還有些是被毒死,一碗“催生飯”之後,去陰曹地府繼續服侍天子。毒死和縊死的痛苦程度不相上下,死相也慘不忍睹。

水銀殉葬。

還有中民間傳聞說,給殉葬之人強行灌注水銀,水銀毒性強烈,喝了之後會立即死亡,因水銀有保持屍體不腐不爛的功效,這樣就能得到不腐之身永遠守候墓主。

活埋。另有一種,就是將殉葬者手腳捆住,擺成一定姿勢,將其“活埋”。為了讓殉葬者失去反抗能力,有時會使用麻醉劑一類的東西,讓其“安樂死”。

放血刺死。後世講究全屍,獵殺方式就是直接將其放血刺死。所以,砍頭多在早期或犧祭時才出現。對奴隸社會等早期奴隸主墓穴考古中,曾發現殉葬者的頭被有規則地排列在一起,而屍身則另擺一處,推測就是生前遭砍頭。


在漢朝,人殉就逐漸減少了,遇見開明的皇帝,無子女的嬪妃可以直接出宮,有自封王的嬪妃,就可以到兒子的封地頤養天年。

明朝時再度春風吹又起,明太祖朱元璋開此惡例,他死之時,陪葬嬪妃四十餘人,再一次掀起人殉熱。朱元璋在兒子朱爽死後命其兩個王妃殉葬,好讓兒子有人相伴。明英宗時期,人殉制度才被暫時廢除,自此後,明朝消滅了人殉制度。

在滿清帝國,人殉再次盛行。最著名的當屬努爾哈赤死後,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和順治帝死之時,董鄂妃自願殉葬兩件事。

最終結束了人殉制度的是康熙大帝,他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僕隨主殉葬。自此,人殉這一陋習終於走到了盡頭。

一個人的死亡要拿千萬人作陪葬,這是野蠻,是醜陋,是人最惡劣的一面。但凡文明的國度,都不會如此踐踏人的尊嚴。幸好,現在已然不見。


蔡駿


古代的殉葬制度是人類最野蠻的墓葬制度,但它卻不是我國獨有的,而是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多少嬌豔可人的鮮活的傾城絕色頃刻間在萬惡的殉葬制度下香消玉損,似花凋零!它源自奴隸制的商代,在封建聯邦共主制的周代和郡縣集權制的秦代形成制度,在半郡縣半封建集權制漢代至宋代零星存在,後來在遼、金、元代主流化,明代進一步發展,清代而又非主流的復甦,就是康熙皇帝禁止,但也並沒有禁絕,主要還是康熙皇帝不厚道,至於怎麼個不厚道,看最後!在,介紹嬌滴滴的嬪妃殉葬方式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人殉制度吧。

商代的人殉制度,不管是奴隸還是家眷多是生殉。生殉就是活埋、砍頭、鐵釘固定(想到十字架,阿門),商代墓葬裡那些掙扎的、身首分離的屍骨就是鐵證。周代殉葬形成制度,墨子在《節葬》裡說,為王、侯殉葬者數十至數百,為卿、大夫殉葬者,數個到數十。多是先處死,再殉葬,到春秋戰國時,人殉則向俑殉發展。就這,孔子還惡狠狠地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福垊需要說明的是周代以後的殉葬都是死殉。那麼,古代皇帝駕崩後,其嬪妃都是怎麼樣殉葬的呢?福垊即將為您揭秘!

【三尺白綾】

福垊最討厭明朝,因為明朝有廠衛制度、廷杖制度、殉葬制度等。明代,皇帝甚至太子乃至王子駕崩或薨後,其嬪妃則被賜三尺白綾,懸於樑上,頭伸其中,並縛雙手,腳踏高凳。太監們喊:時辰到,嬪妃們昇天了。即踢倒高凳,一排排如花似玉嬪妃隨即女神變女鬼,就與大行皇帝同路了。大家還記得《唐伯虎點秋香》裡,唐伯虎的八位夫人一起上吊的場景嗎?唐伯虎說

何其壯觀,而人殉中則是何其悲慘!福垊記得有一名叫郭愛的嬪妃,年十四,俏麗佳人,入宮方二十天。時明宣宗駕崩,而她連皇帝長得啥樣都沒見過,就走上了人殉的不歸路。福垊需要說明的是,殉葬大部分都是自縊,明朝崇禎帝朱由檢也是自縊。

【兩杯水銀】

極個別邊臺(通假字)的皇帝,為了確保屍體不腐爛,在天堂還能享受生前的嬪妃。就令後繼者以水銀灌其嬪妃。首先,命人在酒茶之中加入麻沸散,使沐浴打扮的嬪妃昏迷。其次,在其頭頂切口,澆灌水銀,使其在昏迷中離世。最後,與大行皇帝合葬。如此,方能確保屍體不腐,好能生生世世伺候皇帝。可惜,古代沒有福爾馬林什麼的,不然她們就是人殉也不至於那麼痛苦了。

【一杯毒酒】

有些個皇帝駕崩前,會提前準備上等毒酒賞賜嬪妃。等到皇帝晏駕,新帝即命小媽們飲此毒酒,並派太監監飲,士兵把守,以防不測。人都是熱愛生命的,貴為嬪妃,錦衣玉食,頤指氣使的她們更是熱愛生命。然而熱愛生命也衝破不了都是命的命運。為了保證她們能及時而又快速地飲酒,往往採取的就是士兵強灌,從而瞬間七竅流血而斃命。

福垊吟首打油詩先。“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虐殺要妾命。豈敢奢求儀天下,惟願離宮覓真情。”

漢代後,後宮及婢女殉葬都是自願的,雖然不排除極個別中的極個別的被自願。如突厥王子兼唐太宗的女婿阿史那.社爾就曾請求殉葬,但唐太宗厚道,不允!唐太宗死後,徐惠妃積憂成疾還不吃藥,只求早日賠唐太宗。此外唐武宗、宋高宗的三個才人都是自願殉葬的。遼金元為少數民族政權,殉葬風起。明代承襲並發展,明英宗一生坎坷,大起大落,也就多了悲憫之心,自明英宗起廢除人殉。清代初年,最典型的殉葬就是多爾袞的母親,即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阿巴亥的殉葬,這也是多爾袞一輩子仇視皇太極的重要原因。1674年康熙,禁八旗奴僕殉葬,但對民間妻妾殉夫行為又給予表彰,賜“烈女”“節婦”,將其壯舉錄入書中,建立牌坊。大家說,康熙皇帝這麼做,是不是非常地不厚道啊?!


福垊


殉葬是種古老而殘酷的制度,在春秋時期是很普遍的現象。後來由於奴隸制的崩潰和戰爭因素造成的人口大量減少,受到了廣泛的譴責。逐漸以人俑代替。

到秦始皇時再次達到高潮,漢朝建立後逐漸廢止了人殉。到了遼時期,人殉重新興起。朱元璋也在明朝開了殉葬的先河:“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多達46人。明英宗在死前說到:“活人殉葬,我不忍心,殉葬就從我開始廢止吧”。清在入主中原前,殉葬是普遍制度,後來康熙也廢止了人殉。



人殉一般是怎麼死的呢?

吊死

有記載,朱棣死後,會給殉葬者執行前準備一頓美食。身份高的單獨一個房間,身份低的共同聚餐。然後一個一個的被吊死。

水銀毒死

一說是太監將她們吊死的,二說是毒死的,給被選定宮妃強行灌食水銀。水銀劇毒,食後立馬即死。

據說水銀可以做到千年不腐,如廣川王劉去盜“哀王冢”時發現,墓內有一百多具屍體,互相疊壓在一起,但奇怪的是屍體並未腐爛,和水銀毒死的相似。

毒酒

在被殉葬的人飯菜裡下毒,然後把人擺弄成不同的動作。有的殉葬女人屈肢側身,臉朝男性,則是死後(也可能未死)被擺弄成的姿態,是一種造型,自然死亡者是不可能有那種“規定動作”的。1987年發現的西水坡45號墓就是這種情況。


漁耕樵讀


封建王朝裡,嬪妃只是皇帝的附屬品,皇帝駕崩後,妃子作為殉葬品進行人殉的事件屢見不鮮。

漢武帝、明英宗、清康熙都曾下令廢除人殉制度,但是都未能徹底根除這項陋習。

至於嬪妃們殉葬的方式,每個時期都不同,最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自縊。皇帝駕崩後,會賜予殉葬的妃嬪七尺白綾,令其自縊後葬入帝陵。若是遇到妃子反抗,會有太監直接將其勒死,再扔進墓裡。

鴆酒。有些朝代在皇帝駕崩後,會為殉葬的妃嬪準備一杯毒酒,因為嬪妃們是代替新皇帝去伺候已故皇帝的,是有功之臣,所以新皇帝會盡可能讓其死前少些痛苦,一般準備的都是劇毒,須臾之間就能斃命,隨先帝一起葬入地宮。

活埋。相對於自縊、鴆酒,活埋就更加殘忍了。由太監將殉葬的嬪妃引入地宮,然後封閉地宮,妃子們只能在地宮裡等死。隨著空氣越來越稀薄,妃子們呼吸艱難,最後在絕望與憤怒中窒息而死。據說,這樣被活埋妃子死後怨氣極重,成為盜墓賊的噩夢,間接的守候皇陵免受侵擾。

灌水銀。有些朝代為了保持妃嬪、宮女的容貌,讓已故的皇帝死後也豔福不斷,採用了一種非常殘酷的方法保存屍體,防止腐爛。把殉葬的女子聚在一起,給她們喝下了含有安眠藥的茶水,待她們睡著以後,用刀切開頭頂一塊,順著切口將水銀灌入女子身體裡,這樣可保屍體千年萬年不腐不爛,永生永世守候著墓主。


史論縱橫


妃子殉葬的習俗,盛行於商周、春秋戰國,漢代以後逐漸銷聲匿跡,元明時期一度死灰復燃。可以說,妃子為皇帝殉葬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都未斷絕,只是時多時少罷了。


我國傳統輪迴觀念認為,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延續死者生前的生活,因此需要認真準備陵墓、祭祀等喪葬事宜,馬虎不得。皇帝生前的飲食器具、金銀財寶、衣冠服飾都要帶入地底下,甚至於包括墓主人喜歡的女人。史書典籍中,秦始皇、漢武帝、北魏皇室、蒙古大汗、明朝前期都有妃嬪宮女殉葬的詳細記載,她們的死法也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

最普遍的就是服毒,這當中最為著名的又是前些年在江西靖安發掘的春秋戰國末代徐國國君墓,深深的墓坑內整整齊齊地排列著46具棺木,考古發現躺在棺木裡的全部都是為國君陪葬的青年女性!這一駭人的殉葬人數規模,直觀得反映了當時諸侯貴族奢華荒淫的生活。


相比於服毒,上吊、勒死則更加殘忍,因為服毒的嬪妃可能並不知道食物裡有毒,死得比較突然、比較快,但勒死就是明明白白逼著妃子去死了。漢武帝死前讓廷尉用白綾絞死勾弋夫人;朱元璋死後眾多嬪妃也是由太監監督著上吊自殺;多爾袞的母親大妃娘娘則更悲催,直接被阿敏用弓弦勒死。

還有更加絕望的死法,估計就是直接關在皇陵墓室裡活活悶死、餓死了吧。秦始皇駕崩後,即位的秦二世胡亥下令,將後宮中沒有生育過的妃子統統趕入驪山皇陵地宮內,隨後立馬關閉了地宮大門,那種一分一秒慢慢過去等死的絕望心境,實在令人膽寒。

當然,很多妃子也會大聲喊叫,不願意接受殉葬而死的命運,這種情況下旁邊的太監、侍衛就會簡單粗暴得直接拿刀刺死,也算是一個痛快的死法。另外一些所謂的水銀灌入頭頂的死法,民間傳說的色彩濃厚,一般不為考古實物發掘所支持,因此難以採信。


竹山清溪澗


古代的殉葬制度是封建社會一整套吃人環節上的重要一環。(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想要弄明白古代皇帝駕崩後,後宮妃子殉葬是直接被活埋還是先處死再下葬。

其實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哪些後宮妃子需要殉葬?因為自殉葬制度產生以來,就沒有完全將後宮妃嬪統統殉葬的先例,因此這就需要做一選擇,選擇不是隨便做的,而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標準。

再一個,是先處死再下葬還是直接丟進陵寢,任其自生自滅?

先說第一個問題,哪些身份的後宮妃嬪會被安排殉葬?第一類就是被打入冷宮的後、妃、嬪,這類人幾乎是殉葬的標配,因為她們是整個宮廷存在感最不強的一批人。

不但不強,還因為得罪了人,礙著別人眼了,雖然被打入冷宮的女子,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但對於她們的競爭對手來說,卻仍然是骨鯁在喉,只有死人不會生事,只有死人才會保守秘密,因此這部分人基本上是必死無疑。


再一種失寵的後宮女子,這類后妃嬪雖然不至於被打入冷宮,但已經被邊緣化,存在感不是很強,也可能被弄去殉葬。

其實還有一種,那就是比較得寵的。雖然一時得寵,奈何肚子不爭氣,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這類人在殉葬制度發生的朝代,往往也是比較危險的,生前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這種人若是陪著皇帝下地獄,先帝肯定高興。

最後是宮女,宮女是皇宮中最可憐最沒有地位的一個群體,他們看似是王的女人,其實就是犧牲品,宮女的殉葬數量視皇帝的喜好而定,但肯定不在少數,後宮妃嬪殉葬的越多,相應的陪葬的宮女越多。

至於說是先被殺死再下葬,還是直接殉葬。

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是活人殉葬,在陵寢的氧氣被消耗完以前,估計這幫怨氣很重的人,能把皇帝的屍體撓個稀巴爛。

但這並不排除活體殉葬,那就是被封閉在特定的墓室。

當然大部分還是被殺死後殉葬,簡單直接點的刀兵相向,溫柔點的白綾三尺,還有毒酒一杯的,死人陪死人的還是比較多一些的!


歷史三日談


古代皇帝駕崩,以人陪葬的叫做殉葬制度,但是沒有用皇后殉葬的。唯一例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死時,大妃(多爾袞之母)和二庶妃被皇太極等人脅迫殉葬。(這裡大妃雖然還不是皇后,但由於皇后已死,地位和皇后相當)這應該是殉葬地位最高的人了。中國殉葬制度簡史:1,中國最早殉葬制度始於商代。奴隸主貴族死後,都用奴隸為之殉葬,以供其死後奴役驅使。在河南安陽發掘的奴隸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幾個、幾十個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且很多情況都是活埋。2,商以後,周、春秋、戰國、秦朝皆有殉葬習俗,《墨子·節葬》篇說:「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這裡殉葬的多數就是女子了。3,秦國用活人殉葬始於秦武公,秦穆公死後用人殉葬的數目更大,甚至“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連大臣都不能倖免。秦國是在公元前三八四年廢除人殉制度的,但秦始皇死後,為之殉葬者人數之多,為歷史所罕見 。包括工匠洩漏墓中的機密,便將他們置於死地,估計秦始皇墓中為之殉葬者將以萬計。4,漢、唐兩朝皇陵,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讓皇親國戚和達官顯宦死後陪葬皇陵。5,宋代開始,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邊疆民族,先後入主中原,他們均有人殉的傳統,促使中原人殉再度興起。6,宮人殉葬,到明、清兩代又開始實行,這裡殉葬的主要是沒有子嗣的宮人。明英宗是反對以人殉葬的,他臨終時遺命,皇室再無人殉葬。7,清太祖努爾哈赤死時,大妃(多爾袞之母)和二庶妃被皇太極等人脅迫殉葬。以人殉葬的制度終止於清朝康熙時期。


世間情思一縷縷


中國古代社會,人殉制度是屢禁不止,其根源是與男權社會的存在是息息相關的,無論是封建社會,或是郡縣社會,男性都是社會的主體,享受大部分資源,而女性往往處於被支配地位,甚至如同財產般可以隨意被處置,當這種社會認識遇到至高無上的皇權時,人殉這種殘忍的制度就變得天經地義起來。那麼,等待殉葬的女性有選擇如何死亡的權力嗎?還是會以某種特定方式被處死?面對不同的朝代,人殉的死亡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下面就簡單介紹幾種。


縊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上吊。規定被殉葬的後宮嬪妃往往被趕進一個房間,房樑上懸掛著與她們數量相等的白綾,她們將在監督下在這種恐怖的氛圍中結束自己的生命,若干無法自己下手的嬪妃將由宦官動手幫她一把!這種方式雖然痛苦,但持續時間較短,只是被吊死的人面色恐怖而已。明代朱元璋恢復人殉,多是這種方式,至明英宗時期廢止。

鴆殺。也就是賜給毒酒毒死。這種方式應該是殉葬中最為人道的一種了。獲得殉葬命令的嬪妃都被賜給毒酒一杯,因為嬪妃是去陪伴先皇,應當儘量避免她們的痛苦,所以選擇的毒酒都是毒物中的上品,可以說即飲即斃,痛苦指數少,時間持續短,死相相對好看,基本不破壞外表,可能會有少數血液流出。多個朝代都有被鴆殺的嬪妃,看來這也是皇家最為偏愛的一種非正常結束生命方法。



活埋。這種方式多出現在封建社會中,尤其商,周兩朝為盛。因為當時的人採用的人殉方式往往為生殉,就是活著進入墓葬,然後慢慢死在裡面。這應該是一種最為殘忍的殉葬方式了,當諸侯王或者某貴族的墓穴被造好後,等待殉葬的女性會被捆綁強行置於墓穴之中,然後合上墓門,她們怎麼死去就無人問津了,或者沒有氧氣憋死,或者沒有飲水渴死,或者沒有食物餓死,當然也不排除幽閉致死,總之,是受盡折磨而死,也最不人道。痛苦指數高,持續時間長。



灌水銀。水銀早就被人們認識利用,秦始皇的陵寢裡就探測到有大量水銀,看來,水銀是被當成陰間常用的東西,自然少不了用在人殉上。古人認為,殉葬的女性都有美麗的面容,為了讓被殉葬的人主在地下還能享受這些美色,那麼就應該讓美色的屍體不腐爛,唯一的辦法就是往其身體裡灌水銀!先用迷藥將殉葬女性迷暈,然從頭或口將水銀灌下,殺死後埋入墓葬,常伴主人身邊。這種方式痛苦指數高,持續時間短,殘忍指數高。


綜上,就是常用的幾種殉葬死亡方式,還有沒有新花樣誰也說不清,等待考古的重大發現吧。好在現在社會進步了,這種沒道理沒人性的活動終終於被終結了。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