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吗?

肇英


有网友问:据说土木堡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吗?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锦衣卫到底去没去土木堡。

《实录》载:“车驾发京师亲征。……命下逾二日即行,扈从文武吏士皆仓猝就道云。”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可见,这次明军主力全部都是京军三大营的精锐力量。

《明史》卷八九《兵志一》正统二年选兵事说:“令锦衣等卫、守陵卫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隶锦衣督操,余悉归三大营。”可见,当时,还是有一半锦衣卫等亲军随同皇帝出战了。

最后明军5万骑兵在成国公朱勇带领在孤军冒进,在鹞儿岭全军覆没,随后,蒙古兵合围明军主力。明军驻扎的地方没有水源,挖地6米都看不到一点点水,经过2天时间,明军无论士兵,还是战马都已经饥渴难忍。

此时,蒙古军放开包围圈一角,哪里正是水源地的位置明军纷纷出走已经架设完整的阵营,冲出去抢水喝,但是才前进几里地,数万蒙古骑兵从四周猛烈冲锋过来,明军完全崩溃。

已经连续行军,疲惫不堪,缺粮少衣,还2天没有喝水,又离开了自己的坚固设防阵营的明军,在数万蒙古骑兵冲过来的时候,完全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所谓:“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等于是放弃抵抗,跪下等死。

明朝大军伤者一半,死者三分之一,全军覆没,著名统帅英国公张辅等百余位大臣都死于乱军当中。明实录记载,当时确实有一支规模很小的护卫军保护着明英宗在战场上左冲右突,想冲出去。

但是突围无望,此时护卫将军樊忠气愤之下,大喊:“王振老贼,是你这奸佞误国葬送我大明数十万将士,汝罪恶滔天,饶你不得,吾为天下诛此贼!”一锤打死了祸国殃民的王振,这位陕西世袭武将家庭出身的皇帝护卫将军在保护明英宗突围的时候,被蒙古骑兵乱箭射死在战场上。

随后,锦衣卫校尉袁彬带领卫队继续保护明英宗突围,但是最终突围无望。明英宗跳下战马,座在地上,等着束手就擒。随后,袁彬也一直在蒙古草原上伺候被俘以后的明英宗。后来袁彬协助明英宗再次继位,被封为锦衣卫都指挥使。


深度军事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大军侵犯大同,明英宗下诏御驾亲征。

明英宗率领几十万明军离开北京,浩浩荡荡,经居庸关、宣府,抵达大同。随即回师,在宣府一带被也先的大军追上,明军被包围在土木堡,全军大乱,自相践踏,几十万人死难,明英宗被俘。

那么,当明英宗被俘时,身边真的还有三百名锦衣卫的将士在护卫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先说说锦衣卫。

锦衣卫属于明朝皇帝的侍卫部队,主要职责有侍卫、缉捕、刑狱等,当皇帝朝会、外出巡幸的时候,锦衣卫也会充当仪仗队。而锦衣卫的高级官员更是随侍皇帝左右,属于贴身侍卫。

土木堡之战,明军退兵时被围歼,形势异常混乱,许多明军将士是被自己人踩死的。这种时候,锦衣卫的将士们当然要拼死保护明英宗。问题在于,此时还有蒙古军队在往来冲击,他们并不知道明英宗也在军中。

杨铭在《正统北狩事迹》中这样写道:“……我师大乱,上乃下马,(蟠膝)面南坐。有一虏(剥衣)甲,不与。将不利,其兄来曰:‘此非凡人,举动自别。’”

明英宗南面而坐,一个蒙古士兵看到他的铠甲很高级,过来要脱下去,明英宗不给,蒙古人就要动手杀人,被同伴拦住。

这说明,此时明英宗身边的护卫基本都被消灭,就算还有几个,也放弃了抵抗,但肯定不会有三百人。

杨铭在《正统北狩事迹》中说他被带去见明英宗,“……乃往见驾。时纪信、李虎、袁彬侍,上问:‘来者为谁?’”

这时候,被俘的明英宗身边已经有人了,其中这位袁彬就是锦衣卫的一位校尉。

袁彬和杨铭后来一直陪伴在明英宗身边,他口述事变的经过,写成《北征事迹》一书,关键的情节是这样的: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明军溃败之日,锦衣卫校尉袁彬被俘。

第二天,袁彬被带去见明英宗:“皇上在雷家站高岗地上。众坐达子围着,是臣远观认的是我英宗皇帝。臣叩头哭。上问:‘你是甚么人?’臣说是校尉。”

袁彬见到明英宗的时候,明英宗是在一处高地上,周围坐满了蒙古人。这也说明,被俘的明英宗基本是光杆司令。

明英宗听说袁彬会写字,就留他在身边。而杨铭在这之后才来到。


于左


锦衣卫最初是朱元璋所设置,一开始的名称是“拱卫司”,护卫皇帝人身安全是它的重要职责之一,属于明朝皇帝最贴身的禁卫亲军。而且锦衣卫本身也担负着一定的军事职能,包括刺探军情、策反敌将等等。所以,明英宗朱祁镇当时御驾亲征西北,必定有一部分锦衣卫随行负责他的贴身防卫。

关于土木堡之战中,明英宗朱祁镇身边的亲兵护卫问题,战后交战双方的史料中都有记载:

《蒙古黄金史纲》记载:“待汉人从战壕里出来,也先太师反击,汉军大溃,除三百人不曾离开阵地以外,余者均遭屠戮。”

明朝高岱《鸿猷录》记载:“虏以劲骑蹂阵入,奋长刀击我师,大呼觧甲投刃者不杀。众裸袒相蹈籍,死尸蔽塞川,野诸宦竖宿卫士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遂下马据地坐。”

明朝方面讲了明英宗朱祁镇随亲兵突围失败,蒙古方面则讲出了300人之数。正是这300人在最后时刻,以“我等系大明皇帝之臣子,岂可弃君逃跑”为誓,守着皇帝死战到底,明英宗朱祁镇则是在他们全部战死后被俘。

虽然尚无确切史料证实这300人的身份,但从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忠诚来看,应该是与皇帝关系最为亲近的锦衣卫,而不大可能是一般的士兵。


读历见闻


这个说法听起来十分令人激动,但恐怕并非事实。


细节多谬的蒙文史籍


就笔者所见,类似记载出自17世纪初的一部佚名蒙文史书《蒙古黄金史纲》:

征服女真国刚刚凯旋,汉地的景泰皇帝便统率军队,前来讨伐蒙古了。
中途相遇,汉人筑起重围,无法接近。也先太师佯为退却,却另派出后哨,待汉人从战壕里出来,也先太师反击,汉军大溃,除三百人不曾离开阵地以外,余者皆遭屠戮。
生擒一人,问道:“你们何以不动?”那人回答:“我等系大明皇帝的臣子,岂可弃君逃跑?”当追问“哪个是你的皇帝”时,那人把掩藏地下的皇帝指了出来。
于是从坑中拽出皇帝。砍不伤身体,环刀却一段一段地落刃了;捆绑起来,抛入水中,则浮而不沉。既然无术加害,只好遵照梦的指示,将景泰皇帝给了额森萨玛依。


《蒙古黄金史纲》有关土木之变前后的记载存在很多问题。譬如引文中就把正统皇帝误认为景泰皇帝;后文说也先封锁抓到皇帝的消息,但历史上在被俘的次日,英宗就让人带信回京,索要“珍珠六托、九龙段子、蟒龙、金二百两、银四百两”等财物来“赏也先”(袁彬《北征事迹》)可见对于这部书是不能轻信的。还需要对照另一方面的明朝汉文史料。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汉文史籍中记载的真相


有关土木之变,当事人李贤、袁彬、杨铭都留下了自己的记载,可以说是珍贵的一手史料。


成化朝阁臣刘定之也编纂了《否泰录》,专门记载这段史事。其中提到英宗在明军溃败时说:“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被拥以去。”说明英宗是企图骑马突围的,而非固守不动。这里的亲兵更可能是腾骧四卫管辖的勇士,这些勇士是永乐朝以来由精锐军士与从蒙古地区逃回明朝境内之人组成的作战部队,其战斗力应好于负责日常仪仗的锦衣卫校尉、将军等群体。事实上作为锦衣卫校尉的袁彬,就是另外被擒,而不是和英宗一起被俘的。


之后的情节,英宗曾告诉在他被俘期间随侍的翻译杨铭,杨铭口述的《正统临戎录》一书中有记录:


也先差使臣同大吉前来,未到我营,我起营了。差来使臣察毡就将大吉杀了。也先来将我营乱了。我下马,蟠膝面向南坐。
有一达子来剥我衣甲,我不服他剥,达子要伤害我。有达子兄到来,问说:『怎么的?』
达子回说:『我要他的衣甲,他不肯与我。』
达子兄说:『这个人不是等闲的人,动静不象个小人儿。』就将我拏去见也先弟赛刊王。
我就问:『你是也先么?你是伯颜帖木儿么?你是赛刊王么?你是大同王么?』
赛刊王惊惧,不花就上马去见也先,说:『我的爱马的拏将一个人来见我,问那颜名字,问我的名字,问大同王名字,怕不是大明皇帝?我来报得那颜知道。』


这里说的很明白,英宗下马坐下,与《否泰录》骑马突围不成功的记载是可以相容的,但与《蒙古黄金史纲》“躲在地下”的记载完全不同。按《蒙古黄金史纲》的说法,瓦剌人是从俘虏口中得知英宗的身份的。但按英宗自述,瓦剌人来要剥英宗衣甲时都不知道他是谁。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并没有什么人还在保护英宗,否则很容易看出英宗身份特殊,不必由“达子兄”来推理。


这样看来,“300锦衣卫保卫英宗”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除非认定英宗有意隐瞒这段并不光彩的被俘经历,而要营造他孤身一人在大军中存活下来的神话。但事实上,英宗复辟以后,对当年在草原上侍奉他的袁彬、杨铭、夏福等人都公开加以优待,显然并没有隐瞒的意思。


近年来有关明代锦衣卫的文艺作品不断出现,为其带来了不少人气。但探究其相关历史时还需谨慎对待,以免为其增加本不存在的光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英宗朱祁镇坐像)


温长卿


看了几个回答,貌似都在顾左右而言他,这个就没意思了,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何必强答呢,居然还有那么多人为他们点赞——那么我就来回答一下吧。首先,土木之变发生之际,英宗身边确实有锦衣卫的存在。因为锦衣卫的职能,除了打探侦察和秘密抓人、关人,还有一项便是做皇帝的仪仗队和保镖。

每当皇帝因祭祀或巡游而出宫时,锦衣卫也要在驾前扈从。他们有的负责沿途巡视,有的负责在銮跸与京城之间传报消息,有的在驾旁侍骑,传奏御辇的起落。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锦衣卫必须防患于未然。他们于是时时出动,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行为和言论,并捉捕和审讯嫌疑人。他们的这项任务被皇帝特许,并逐渐演变为军事特务的职能。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中能清楚地看到随驾扈从的锦衣卫官军。

其次,咱说说土木堡之变发生之际这些锦衣卫是怎么表现的?请大家注意了,当时瓦剌骑兵杀到明英宗身边之际,大部分侍卫自然也包括锦衣卫都溜号了(不要以为他们像武侠片里那么牛逼,那些都是假的),只有两个人留在了皇帝身边。这两个,一个叫袁彬,一个叫哈铭(后赐汉家姓名曰杨铭),前一个是汉人,后一个是归化明朝的蒙古人。

英宗被也先抓走之后,这两个锦衣卫便成了皇帝身边最后的依靠,在蒙古期间,皇帝所有的一切,包括吃饭穿衣一直到与也先的谈判,都由这两人负责。每到夜晚,北风刺骨,落难到草原蒙古包的皇帝难以入睡,袁彬便解开衣服将皇帝冻僵的脚裹人怀中取暖;每逢随军转移车马不能行,他便背着明英宗而行;当英宗心里郁闷,长吁短叹之极,他又反复开导,坚定皇帝回国的信心。

当时,也先曾有意招明英宗做自己的妹夫,袁彬劝英宗辞退。也先又选了六个蒙古美女给英宗,也是袁彬教明英宗回复说:“等朕归国之后,迎娶令妹,你到时候再把这六个美女送来当陪嫁好了。”由此瓦解了也先的阴谋。也正这个缘故,也先曾打算杀死袁彬,紧要关头,明英宗赶到,他置皇帝尊严而不顾,哭求也先,终于将袁彬救下。

当然,最终明英宗得以回到北京,这两名锦衣卫也得到了不错的回报。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大家好,我是趣撩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题主用据说这个词非常恰当,三百锦衣卫保护明英宗到最后这应该就是段子,有可能出现在传记小说里,正史里没有相关记载。如《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都没有三百锦衣卫的记载,但是在《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中提到过明英宗被俘虏后,锦衣卫校尉袁彬来面见皇帝,并贴身侍卫。所以根据史料记载我认为,土木堡之变中,三百锦衣卫保护明英宗到最后为子虚乌有,但英宗身边确实有锦衣卫保护。

《明史》中关于土木堡之变的记述相对简单,只说了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围,明军被击溃,将士战死数十万,自英国公张辅以下多名朝廷重臣殉国,然后一句“帝北狩”,明英宗被瓦剌捉到北方,这么大的历史事件就记述完毕,简单粗暴到了极致。

在《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中记述相对详细了许多。《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中提到,在明英宗被俘虏后,

癸亥虏众奉车驾次雷家站,以锦衣卫校尉袁彬来见,上问:“能识字否?”彬对曰“能。”遂令侍左右。是日,命彬以书与千户梁贵回京,取九龙蟒衣、叚匹及珍珠六托、金二百、两银四百两,去赐也先。

瓦剌军队带着明英宗驻扎在雷家站,这时候锦衣卫校尉袁彬来拜见皇帝。明英宗问袁彬:“你识字吗?”袁彬回答说:“我识字。”然后英宗就安排袁彬侍卫在身边。并且让袁彬起草诏书,让锦衣卫千户梁贵带着诏书回京,去取金银珠宝赏赐也先。

大家注意了,锦衣卫校尉袁彬是英宗被俘后才来的,但是千户梁贵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从上下文的关系来分析,梁贵一直就在明英宗身边,而且应该被京城的官员所熟知,否则如果安排袁彬带着诏书回京的话,京城留守的官员根本都不认识你,怎么判断诏书的真伪以及传达的信息是否属实。

所以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我认为土木堡之变中,三百锦衣卫保护明英宗为子虚乌有,但是明英宗身边最后确实有锦衣卫保护。

我是趣撩历史,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您关注我,我会为大家奉献更多精彩内容!


趣撩历史


明史的英宗本纪里面没有找到相关记载。查遍资料,可能来于蒙古史料记载300锦衣卫在土木堡保卫明英宗”的说法。这个十分刺激的“历史真相”,的确有它的文献依据,但有出处显然≠是真相。最早的记载,应是一部成书于17世纪初,作者不详,名为《蒙古黄金史纲》的蒙古文书籍。


集贤院居士


不是锦衣卫,是三百个鞑官。


静大官人


三百锦衣卫应该是没有,但确实有锦衣卫保护在明英宗旁边。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

一是在杨铭写的正统北狩事迹中说杨铭被带去见明英宗,这时候有时纪信、李虎、袁彬三人在侍。

二是其中一个侍卫袁彬还回京传达明英宗的旨意,带回珠宝送瓦剌首领。


春风得忆3


这个不清楚。但锦衣卫袁彬确实是一直保护朱祁镇的,包括被俘虏后一直追随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