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时为什么只有楚国旧部反秦最厉害,其他五国都绝后了么?

80后技术员


楚国是在春秋时期与晋国并称的两大霸主之一。齐国自齐桓公殁后,其霸业一蹶不振;秦国也自殽之战后,就再无“秦晋之好”,转而支持楚国与晋国争霸。事实上,秦国沦为了楚国的跟班;齐国沦为晋国的跟班。而吴越争霸其实原本是晋楚争霸的一个部分,晋国为了从楚国的后方牵制楚国,便扶植了吴国。而楚国不堪吴国的骚扰,便在吴国的后方又扶植了越国。且吴越之地又偏於东南,不但难以用力於中原,其国势也在称霸后转瞬而下。论霸业之长久,唯有晋楚两国。

而进入战国时期,晋国三分不必说。可是,偌大的楚国并无分裂,却为何面对秦人的咄咄攻势,只有挨揍的份,而全无反抗之力呢,其表现反不如赵国出彩?但到了秦末之际,楚地却迸发出惊天之力,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萧何、韩信等抗秦之豪杰又皆为楚人,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要归结到楚国的政治制度。我们都知道“晋无公族”,当初晋国“曲沃代晋”,以小宗取代了大宗。晋献公怕“曲沃代晋”的故事再次重演,便尽灭了桓、庄之族(晋公室的旁支强族),驱逐了其他实力较为弱小的旁支。并规定除了世子外,其他诸公子成年后,必须出居到国外。也因此造成了“晋国无公族”的这一诸侯特例,更使得晋国国政渐渐旁落於“六卿之臣”之手,从而导致了最终的“三家分晋”。

可是,楚国的情形却与晋国正相反。有个成语叫“楚才晋用”,原出处於《左传》中“虽楚有才,晋实用之,”一句。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的字叫“晋卿”,也是取的“楚才晋用”之意。我们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历史,便於我们考证的,楚国最高级的两个官职“令尹”(国相)与“司马”(大将军),几乎清一色的是由出自於楚国的公族人员担任的,至于其他职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楚才又何止只是为晋用?还为吴所用、还为越所用,还为秦所用。吴越争霸时期的双方核心智囊人物,吴国方面,不但伍子胥是来自於楚国,就连那个深受吴王夫差宠信的伯嚭也是来自於楚国的。而越国方面,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称霸的范蠡、文种等原也都是楚国人。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了?楚国就如同一家根深蒂固的家族企业,又岂是外人能够轻易变革的?而楚国的“用人制度”也自然是在“亲中选能”,外人是很难进入楚国高层核心的,这种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变。到楚汉之际,据陈平所言:“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其实,项羽在用人方面也不过是延续了楚国的政治传统。

我认为,正由于楚国这个政治特点,也使得主张“出世”的道家流派产生於南方。而秦朝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楚地盘根错节的旧贵族势力。而使得楚地的平民阶层也获得了一线阳光,从而才迸发出了惊天之力。


历史闻知社


秦末局势当是六国都图谋反抗,因为周诸侯几百年中,地缘血缘利益关系的巨大颠覆,各地接受不了。秦人是坐在火山上。

秦一统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对我国后代确实贡献不小,但是这些动作是制度上的技术活,假定其他国统一六国也必须干的,不可依据对后世贡献神话这些事。

统一后面临军队不足问题,六国子弟从军了吗,担负保卫秦朝的责任吗,关中以外无人可用,不敢用是事实。这点在以后的大一统朝代是没有的,为什么?灭六国杀人多了。利益新平衡没建立,商鞅之法已无生存基础,管理治理空心化。在关中可以分生水起,在全国范围就不行了。

汉以反秦起家,代表关中以外全国民意,避开了关键矛盾。

作战地域在全国战争中,历来被证明江淮为重要的全国南北战争重点地区,是楚国旧地。六国盟军统一作战在楚地,楚国主场优势。楚国民众主角,六国人民当配角,正常。


Wym139


这个问题提得好,也是秦汉史研究的重点。就古藉來看,集中表现有两点:一,楚人最有爱国情怀。二,楚人最懂团结最善于团结。

我们先简单回顾楚国800年历史:传说黄帝的一个后裔羋子被仇敌追杀,被迫逃往南方。在过汉水时得到一位渔翁帮助,并随渔翁躲进荆山娶了渔翁孙女,逐渐生存繁衍起來。商代殷武听说此事,曾数次率兵“披挞荆楚”。周昭王听说此事,也亲率五万大军征伐,但在过江时船毁人亡。看了这些历史传说,大家一定奇怪:小小的羋子为何成为商周两大王朝的眼中钉肉中刺和大规模军事征伐?可惜,到今天沒有一本书没有一个史学家解释这件事。

后來,周天子被迫封楚国为小诸侯,“子男之地,居丹阳”。丹阳之地在学界争议颇大。笔者同意今天的湖北当阳之说。从此,楚国开始走上发展之路,先后征抚了67个诸侯国。每征抚一国都采取“绝其祠,县其民,抚其政”政策。就是对反复叛离的国家臣民也只是采取迁徙政策。如原在鄂西北竹山县的大庸国被迁到湘西武陵山区(今张家界市),如原在豫南的罗国迁往湖南汩罗,蔡国迁往常德。这些仁义之举使楚国迅速壮大,形成楚人半璧江山的辉煌局面。

公元前278年春,秦国背信弃义突然伐楚。秦将白起趁楚人过春节之际突袭楚国都城一郢,屠杀了全城20多万男女老少,还毁灭楚国祖祠一夷陵。加上这之前,秦公然拘捕应邀参加会谈的楚怀王。秦国的不仁不义,激起楚国人民公愤,发出:“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伟大号召。

这里以两个地方为例:一是湘西地区。二是岭南地区。这两个地区都以灭秦战争最惨烈而著名。湘西黔东是楚国设郡立县较早的地区。公元前861年设黔中郡及13县。白起袭郢后,大批楚人逃亡黔中郡。第二年秦将司马错率10万大军从烏江水路打进黔中郡,在今沅陵县设郡治。楚黔中郡利用“乡里制度”,迅速组织30余万军民抗秦。他们在沅江与武江交汇处埋藏重兵,然后“引蛇出洞”前后封堵。仅用三个月一举歼灭这支凶残的秦军。武水被染成血水,与杀人魔王白起比肩的司马错从此再不见史藉。秦军再也不敢侵犯黔中郡。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考古研究院的两位教授曾先后带队考察过湘西,都没发现湘西黔东有象样的秦墓秦器。说明秦势力在湘西黔东很短暂。

第二例证是南岭的楚蒼梧郡。据唐代马总《通历》云:“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62年),楚子熊伐扬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同书卷三还说:“粤服楚,有楚亭,即今郡城。”晋代顾微《广州记》也说:“六国时,广州属楚。”如果我们按古人书载时间计算,楚人在岭南统治了整整640年。先后建立了番禺南武城,广州五羊城,成为中国南方的大都会。并帮助岭南越人种植水稻,饲养羊群,人民生活安定,俨然成为南方楚国。所以秦始皇登基后,屁股没坐热就急忙派50万大军围剿岭南。史书《淮南子.人间训》详细记录了这件事:“仍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那么,楚蒼梧郡如何组织军民抗击來势汹汹的秦军呢?就是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越人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夜袭秦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秦军被迫退回到南岭以北,秦始皇被迫“发谪戍以备之”。秦朝围剿岭南的计划整整被推迟了四年。

从羋子入荆到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楚人始终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葩。正是因为有楚国,中华民族才有了老庄哲学,屈宋辞赋,青铜彫花,精细丝织,郡县制,度量衡,髹漆,金币,毛笔等一大批惊艳世界的伟大成就!


严家庆


其实秦末也不只是楚人反秦,各国都有人在反秦。只不过比较出名的几个反秦义军都是楚国人,一开始的陈胜吴广就是楚国人,到后来陈胜死后的景驹也是楚国贵族,再看最著名最厉害的项羽当时也都知道是楚国大将项梁的后代,至于刘邦也是生活在楚国故地上的,算下来也是楚国人。所以这些反秦的人,从头看到尾基本上都是楚国人,这些人都是以楚国为旗号也就不奇怪了。那么这时候肯定都在说其他五国的人哪儿去了,燕,赵,韩,魏,齐没有人了吗?


然后再看看其他国家反秦的人,当时各国都有,韩广本来是被陈胜派去燕地的,可是后来自己称王也反秦,齐人田儋也起兵称齐王,魏国魏咎,赵国都有人反秦。但是这些人太不争气了,完全没有成气候,张良也是韩国贵族秦始皇没死的时候就刺杀过。所以知道他们的人也就少了。

然后再就是很多人说的,秦灭六国,楚国最无辜。首先就是楚怀王被张仪骗至秦国,最后死在秦国,作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来说自己的国君被他国囚禁至死这是何等的耻辱。

然后就是楚国的历史,楚国立国八百余年,从一个小国家,最后到超级大国,这些成就对于楚国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是非常强烈的。

还有就是楚国的文化,当时来说楚国的文化可能是和秦国相差最大的国家,楚国人根本不接受秦国推行的秦法。楚国保留了大量自然的,浪漫的因素情怀,比如道家思想,楚辞,楚国礼器等等,这些都已经深入到楚国人的骨髓里了,与秦国的法家思想有这太大的差距,所以当秦国在楚国故地推行秦法之后也就激起了最大的反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楚国的军事力量保存的最完整。韩,魏,燕几个就不说了,打酱油的存在。赵国当秦国攻来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军事力量留下来,齐国虽然还没打就投降了,但是经过五国伐齐之后军事力量太弱了,这些国家基本上也就没有多大的反抗力量了。可是楚国不一样,楚国的军事体质不一样,楚国为什么一直打不过秦国就是因为楚国一直推行的是贵族体质,中央集权程度很差,到秦国灭楚的时候,也就把项燕的几十万大军消灭了,可是其他贵族的大量军队还存在,在客观上保护了楚国的有生力量。所以当有人振臂一呼的时候,这些人肯定是最先反抗的。



小伍讲历史


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之中,起到中坚作用的是楚人。早在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楚人就喊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而在秦末的反抗斗争中,最早起兵的陈胜吴广,灭秦起到关键作用的项羽,最终取代秦朝建立汉朝的刘邦,都是楚人!但实际上,推翻秦朝不仅是楚人的功劳,其他地区的百姓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了的。

这里就要说到秦始皇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他们恨不得在家里供一张秦始皇的画像,早晚焚香膜拜一番,简直如同他们的祖宗一样。他们之所以如此推崇秦始皇,就是因为所谓的“统一”。在他们看起来,“统一”是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曾经有人对我说,假如没有秦始皇,我们中国还不跟欧洲似的?呵呵,我们就来说说秦始皇的统一吧。

秦始皇画像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总告诉你,统一是大势所趋,统一是主流,统一是进步的。好吧,假如你是一个楚人,当秦军打过来的时候,你是热烈的欢呼伟大的秦军终于来了,伟大的秦王来解放我们了,还是会拿起武器反抗?当你放下武器的时候,你是心悦诚服地接受秦始皇来做你的君主,还是说心有不甘,怀着亡国之痛被迫接受了现实?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歌颂的统一,在当时的七国之中六国百姓是不支持的。也就是说,当时至少半数的百姓并不赞同“统一”。可是,“统一”为什么还实现了呢?因为战无不胜的秦军。有人或许会问,没有人民的支持,秦军会战无不胜?我就想问你一句,二战时德国的部队有百姓支持吗?他们不也是横扫欧洲?各国部队的战斗力,秦军绝对是排第一的。所以,最后由秦人来完成“统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要忘记,秦人的统一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之上的!各位要知道,军队战斗力最强的,并不一定就是文明最发达的。落后就要挨打,在历史上经常被证伪。至少在中国史上,一再出现的是,有钱的打不过没钱的,文明先进的打不过文明野蛮的。秦灭六国是如此,十六国是如此,辽宋金元的历史是如此,明清的历史还是如此。


六国一个个地被秦国军事征服了。但并不意味着六国的百姓就一定会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们并不认可这个新生的大一统王朝。早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发出了许多的诅咒,“今年祖龙死”“祖龙死而地分”等等。其中,反抗最激烈的就是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始皇的一次次巡游,并不是他为了个人的游乐。他也认识到有反抗存在,他的每次出巡,都是一次武装巡游,都是向原东方各国百姓的一次武力示威。但,显然,秦始皇的武装示威并没有收到他想要的效果,在博浪沙遭到张良的惊天一击,在会稽郡项羽又轻蔑地说道:彼可取而代也!

京剧里霸王项羽的脸谱

秦始皇依靠暴力夺取了天下,他是一个暴力的崇拜者,他相信维系天下依然可以靠暴力。但在秦始皇身后,一群戍卒走到大泽乡登高一呼,秦王朝迅速崩塌,各地的反秦势力纷纷揭竿而起。过去教科书上说这是旧贵族的反扑,他们在刻意回避一个事实,各地最早起兵反秦的领袖人物都不是旧贵族。在陈胜、吴广等第一批反秦势力被秦军镇压之后,六国旧贵族才继续承担起了反秦斗争的领导责任。最终在楚人和其他五国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西汉疆域图

后来,刘邦在夺取天下建立汉朝之后,之所以能够绵延数百年,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鉴了秦王朝失败的经验,用了好几代人的时间,逐渐完成了不同区域百姓之间的融合,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野叟杂谈


之所以给人楚国旧部反秦最厉害的感觉,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原意。

(陈胜吴广借楚国名义起义)

第一,楚国是带头反秦的人。陈胜、吴广虽然并非是货真价实的原楚国人,但是,他们是打着为楚国复仇的旗号反抗秦朝而起义的。他们号令一出,天下人都云集到他们旗下。因为是第一个反秦的,又因为以楚国的名义在宣传上做足了功夫,所以影响力特别大。咱们看后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把陈胜列入“世家”,当“王”来看待,承认其历史地位,可以看出其影响。当陈胜、吴广以楚国的名义起义后,虽然后来其他五国也都纷纷宣布复国,但是他们只能作为跟随者,无论人气、名望都不能和楚国相比。

(军事天才项羽)

第二、楚国出了一个项羽。项羽是一个战争天才。战争天才可不是随便出的,只能碰运气。恰好楚国的运气好,战争天才出现在楚地。当陈胜吴广建立的张楚国,被秦朝派出的章邯消灭,而同时五国也相继被章邯打败后,大家都在退缩,独有项羽却在巨鹿一战,打败章邯,最后还迫使章邯投降。如果说陈胜吴广让楚国成为旗帜的话,项羽就让楚国成为标杆。

(强悍的楚军)

第三,楚国在当年亡国的时候,亡得最为憋屈。楚王是被秦国人骗去搞死掉的,楚国也基本上是被骗亡的。如果是在战场上打不赢,被消灭的话,可能对方会口服心服。但如果是被骗亡,肯定谁也不服气,试图重新再打一仗。所以,楚国人反秦最积极,因此打起来就最厉害。


张生全精彩历史


秦末,旧有的山东五国也造反了,只不过声势上没有楚国那样浩大。原因在于楚国当初灭国比较悲壮,特别是当初楚怀王被骗被囚和项燕的战死,受到人们的同情,才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项燕)

所以,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打着项燕和扶苏的名义。这也给楚国营造了反秦的声势。原来的楚国又拥有广阔的土地和民众,所以也成了反秦的基础。

当然,五国的贵族也趁乱复国了。



赵国:当初长平之战也悲壮,却一直在恢复当中。武臣起义,当了赵王。

齐国:田儋杀了县令,当了齐王。

燕国:韩广受武臣的指派,安抚燕地,当了燕王,后来项羽把臧荼立为燕王。

魏国:陈胜派周市帮助魏咎复国,后被章邯打败,又一次灭国。

韩国,在张良的努力下,立了韩王成,不过一直打不开局面。

五国一直因为各种原因不是灭秦的主力,不管是声势还是军事,一直是以项楚马首是瞻。



(项梁)


大飞熊ヽ骑士


秦末复辟战争中,六国贵族后人都参加了,只是楚国贵族反秦最成功,他们最终取得了天下。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既定思维之下,很多人认为反秦的只有楚国的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叔侄、刘邦、秦嘉、景驹等人,其实其它五国的后人都参与了反叛。

1、韩国的张良、韩成、韩信。张良是韩国的贵族,他的祖上几代都是韩国丞相。张良不仅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组织了一支叛军意图复辟韩国。后来项梁扶持张良立韩国王室后人韩成为韩王,项羽立韩国王室后人韩信为韩王。


2、赵国的张耳、陈余、武巨、赵歇。张耳与陈余都是魏国信陵君无忌公子的门客,二人在陈胜起义后组织一支叛军投靠陈胜。张耳陈余认定陈胜必败,于是二人和武臣分兵攻掠赵地,立武臣为赵王。武臣死后,张耳陈余又立赵国王族后人赵歇为赵王;楚汉战争时,刘邦封张耳为赵王。


3、燕国的韩广、臧茶。武臣为赵王后,派将军韩广攻掠燕地,在燕国贵族的支持下,韩广自立为燕王,燕国复辟成功。韩广命臧茶领军追随项羽西击秦国,灭秦后项羽封臧茶为燕王,于是臧茶杀燕王韩广而自立。

4、齐国的田儋、田荣。陈胜起义后,狄人田儋击杀狄县县令,以齐地反陈胜,复辟了齐国,田儋之弟田荣为齐相。项羽分封诸侯后,田荣没有份,于是起兵反项羽,多次被项羽打败;后来汉国的大将军韩信攻齐,击败齐楚联军,田荣兵败被杀。


5、魏国的魏咎、魏豹。陈胜起义后,令周市攻略魏齐之地,周市在齐地被田儋打败,退回魏地,攻掠魏地,又立魏咎为魏王,魏国复辟。秦军击灭魏国后,魏咎被杀死。项羽打败秦军后,封魏豹为西魏王,后来魏豹被汉王刘邦击灭。魏豹的小妾薄夫人成为刘邦的爱姬,生子刘恒,是为汉文帝。


大秦铁鹰剑士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秦朝短短存在了13年。在此之前,很多六国旧部起来造反了,很快就把秦朝给灭了。

其中出现像西楚霸王项羽这样的楚国旧部,其他五国的仿佛比较少,这是为什么呢?往往谁闹的最凶,谁就被历史记载更深刻。

而楚国反抗最为厉害,这是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楚国一直是一个大国。以前楚国很不受重视的,自从楚庄王崛起后。

楚国一下子就强大了,强大起来的楚国人很是自豪,这些从楚国流传下来的史书中能查阅到。

然而这样自豪的日子,没风光多久,楚国就开始被虐了。楚国国王被秦国大王骗到秦国,软禁最后死在异国他乡。

这个痛在楚国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从此楚国就和秦国结下了很深的仇怨。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典故。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据说楚国被灭时,秦国杀了很多楚国人。于是就有人提出了这句话。

这句话无非提醒着楚国后人,永远要记得曾经的伤痛。所以秦末楚国人反抗最为厉害,其他五国也有反抗,但是规模不够大。


林间野史


如果不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认识,你是想不通的。然而只要知道了原因,那就太简单。

《论语》里有这么一段,之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于先进。这段话其实是让人很费解的,君子可以看成周代入主的那个群体,野人则是商代遗民。孔子为何会认为野人的礼乐更好?这是值得推敲的。

屈原的《楚辞》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过往社会的追忆,对楚国情怀。你也可以说他作为贵族有楚国的情怀不奇怪。但是他还追忆过往的社会,尤其提到了东皇太一,提到了帝高阳颛顼氏。一个贵族如果仅仅是为了统治利益,又何必扯那么多呢?而且为了一己私利的情怀是很虚弱的。项羽也是贵族,他也有强烈地恢复楚人家国的情怀。整个反秦起义军也是以楚人为主。这就奇怪了,同样都是失了国,别的诸侯国都没有楚人这么强烈的恢复家国的愿望。项羽为什么给自己封了楚地,难道不是一种家国意识的表现?贵族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利,那首先考虑的是战略利益。什么情怀不情怀。

按理说秦制对于底层民众更有利,因为打破了贵族世袭一切,垄断一切。土地可以买卖了,凭本事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秦国之所以能强盛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压制了贵族利益,以军功和贡献封赏。所以人才向秦国流动,秦国普通人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别的诸侯国贵族不愿意失去固有利益,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强大起来。这种制度,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反秦?难道都是贵族子弟?不可能的。反秦的对于绝大多数都是楚人,陈胜吴广似乎也是楚人。这其中就有玄机了。

秦始皇灭六国后发动了远征百越的战争,这个战争的目的也是引发了很多猜测,为什么?为什么要立刻远征百越。真的是为了开疆拓土吗?我觉得很可疑。分封制其实是奴隶制,秦制是帝制,秦制对于分封有优势。但对于野人之礼乐就未必了。目前发现南方少数民族,只要与羌人没有关系的,几乎都是血亲族群构成的社会,这种社会是有民族意识的。其部族之间是通过会议方式连接,就是其组织结构是会议制,是相对平等的社会。有些民族可能至今都没有经历过等级社会,而与羌人有关的民族,几乎都是奴隶制。藏族、彝族、汉族以及北方各民族都是奴隶制。云南也是如此,凡与羌人彝族无关的民系都是会议制结构。

如果当年越人、楚人内部存在这样的制度,或者楚国并没有完全像北方诸侯国那样是纯粹奴隶制。如果这样的话,楚人有家国情怀,越人体制对于推行秦制不利就合理了。那秦始皇攻打南粤就有动机了。楚人在看到秦国内乱之后纷纷起义也就很合理,并非是什么农民起义,就是民族战争和复辟战争。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蚩尤是汉代才被污名化的?为什么会这样?只能说楚人出身的刘邦想要坐稳天下,想要推行秦制,所以对楚文化采取了一系列遏制措施。其方式与秦始皇攻打南粤异曲同工,目的一致。帝制里帝王怎么能容忍有平等意识的社会存在,后来楚人中的苗瑶大多都南迁了,加上更早期离开的商族主体泰国人,后来的楚地可能已经没有多少地道的楚人了。所以所谓楚虽三户,大概就是指楚人里存在三个部族群体。这些部族内部可能就是血亲平等社会。目前泰北老挝人还保留着楚国的偏髻发型。

对于这个推测目前只是少了楚国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记录。否则基本可以定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