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高考”前世今生的故事

科举取士出现于隋末唐初,被认为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因其公平竞争的理念,冲破了与出身门第紧密联系的世卿世禄制,而备受读书人推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天下士子的终极目标。

你不知道的“高考”前世今生的故事

科举选拔了不少能人志士,为社会带来了阶级流动,然而历经1300多年,世界早已沧海桑田,科举也沉疴已久。内忧外患之下,1905年,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昭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科举制度宣告终结,与此同时,各地的新式学堂则纷纷开立。

你不知道的“高考”前世今生的故事

很多人都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初高考成为了“革命小将”的打击对象,在1966年之后的十年里,高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关于高考被废除很对人都不知道原因;说到这不得不提的是1966年6月11日这一天,北京四中高三(五)班的革命学生,情绪激昂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表达了立即废除高考制度的强烈要求。这封信以独特的方式传到最高层,随即便登上6月18日的《人民日报》,并由四中一名革命形象优秀的学生在北京电视台进行了宣读。这封信成了十年动乱在教育领域的催化剂。

中央便响应学生呼声,将高校的招生工作推迟半年;5天后,《人民日报》更是发表社论,宣布要将高考“扔进垃圾堆里去”。到了7月24号,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规定大学招生“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正式废除高考。

表面上看,废除高考是响应群众呼声,但事实却是那些以孔丹为代表,家庭背景深厚的学生,具有目的性的暗地操作。当时他们提前得到上层要改革高考的消息,就主动站出来倡议,试图得风气之先

在十年动乱期间,高校的招生工作主要依靠 “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十六字方针。这里面,“领导批准”自然成为了最硬的指标。

这葫芦里到底是什么药,见惯了此类套路的老百姓心里是有B数的。

你不知道的“高考”前世今生的故事

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正式恢复职务,便迅速在8月4日召开了一场“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邀请的大多数是科教界名人,武汉大学的副教授查全性,也被邀请到会。査全性研究方向是电化学,其著作《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堪称电化学的“圣经”,被无数学生跪啃。

当査全性在座谈会上听到邓小平批评清华新生文化素质差,被强烈刺激到了,于是主动发言,狂批当时的招生制度并谏言恢复高考,言辞激烈。

你不知道的“高考”前世今生的故事

在开会之前,邓小平已经计划从1978年起恢复高考,而专家们对高考的强烈期待,更是给了他充足的信心。总设计师当机立断,让坐在旁边的教育部长刘西尧追回已经发出的招生文件,重新组织统一考试。

十年积压,使1977的高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一届,报考人数是570万,录取考生27.3万,4.7%成为了高考历史上最低的录取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